古诗词网

发为五色文,光𦦨万丈高。

许继明代〕《送希直应聘赴京

陋学窥千载,古今极寥寥。奇才不世出,先哲何其遥。

方子间气英,孤凤翔九霄。经史敛胸臆,早岁能充饶。

深造入玄閟,精研味腴膏。发为五色文,光𦦨万丈高。

吐辞信雄笔,江河势滔滔。闻者但缩喙,白首惭俊髦。

受知潜溪翁,恩义犹同袍。顾托有深意,扬言岂虚褒。

声价凌海岳,山泽焉久遨。神珠隐自现,宝玉终难韬。

中使隆优礼,特起推贤豪。天衢丽云日,盛际宜有遭。

纪载小班马,明良慕夔皋。徽猷谅巳著,荣名非所徼。

同乡托交谊,春恋岂一朝。因依附劲翮,愧我腹背毛。

会难思少留,去马疾若飙。情至不能别,病怀空郁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五色𦦨万丈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五色 wǔ sè
    (1).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书·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孙星衍 疏:“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
    (2).泛指各种颜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三国 魏 曹丕 《芙蓉池》诗:“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簷楹蹔明灭,五色光属联。”《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有人説你有个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声。”
    (3).神色。参见“ 五色无主 ”。
    (4).中医指五脏反映在面部的五种气色。据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公乘阳庆 ﹞更悉以禁方予之( 仓公 ),传 黄帝 、 扁鹊 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五藏有色,皆见於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也。”《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察色》“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臟,诚中形外理昭然。”注:“五色者: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也。”  ——《漢語大詞典》
    文 wén《國語辭典》

    文 [ wén ]

    1. 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漢·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
    2.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3. 文章。如:「撰文」、「散文」。《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禰衡傳》:「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4. 有關文學方面的才能。如:「文武雙全」。《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5. 華麗有文采的外表。與「質」相對。參見「文質彬彬 」條。
    6. 禮節、儀式。如:「繁文縟節」。《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7. 法令、典章。《國語·周語上》:「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三國吳·韋昭·注:「文,典法也。」《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
    8. 現象。如:「天文」、「人文地理」。《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
    9. 量詞。古代計算銅幣的單位。如:「三文錢」、「分文不取」。《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這箱子能值幾文?」
    10. 姓。如宋代有文彥博。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溫和、優雅、不猛烈。如:「文雅」、「斯文」、「文火」。《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2. 有文彩的。《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衣文衣而舞康樂。」
    1. 刺染花紋圖案。如:「文身」。《水滸傳·第一一回》:「誰想今日被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直斷送到這里。」

    文 [ wèn ]

    1. 掩飾。如:「文過飾非」。《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2. 修飾。如:「文飾」。《荀子·儒效》:「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1.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2.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3.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4.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5.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6. 姓。如晋代有光逸。
    1.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1.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2.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1.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2.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3.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万丈(萬丈)wàn zhàng
    形容很长很高或很深。《淮南子·兵略训》:“是故善用兵者,势如决积水於千仞之隄,若转员石於万丈之谿。”《后汉书·苏竟传》:“天有白虹,自子加午,广可十丈,长可万丈。”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六:“ 吴 水深万丈, 楚 山邈千重。” 方廷楷 《题〈蜕庵集〉》诗:“ 蜕庵 一集足千秋,万丈光芒笔底收。” 艾青 《公路》诗:“在万丈高的崖壁的边沿……凝固成了万里长的道路。”  ——《漢語大詞典》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1.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2.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3. 优良。如:「高材生」。
    4. 价格贵的。如:「高价」。
    5. 年纪老的。如:「高龄」。
    6.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1.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2.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3. 姓。如唐代有高适。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