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七国(七國)qī guó
(1).指 战国 时 秦 、 楚 、 燕 、 齐 、 韩 、 赵 、 魏 七国。《史记·苏秦列传》:“凡天下战国七。”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征,不统於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 春秋 则二百餘国, 战国 为七国。”
(2).指 汉景帝 时 吴 、 楚 、 赵 、 胶西 、 济南 、 菑川 、 胶东 七个诸侯国。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史记·袁盎晁错传列》:“ 吴 楚 七国果反,以诛 错 为名。”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太慰帅师,甫下 滎阳 ,则七国之军,瓦解冰泮。” 晋 潘岳 《西征赋》:“成七国之称乱,飜助逆以诛 错 。” ——《漢語大詞典》
(2).指 汉景帝 时 吴 、 楚 、 赵 、 胶西 、 济南 、 菑川 、 胶东 七个诸侯国。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史记·袁盎晁错传列》:“ 吴 楚 七国果反,以诛 错 为名。”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太慰帅师,甫下 滎阳 ,则七国之军,瓦解冰泮。” 晋 潘岳 《西征赋》:“成七国之称乱,飜助逆以诛 错 。” ——《漢語大詞典》
绵延(綿延)mián yán
亦作“緜延”。 延续不断。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中宿緜延,长廊周密。” 唐 韦应物 《登西南冈卜居遇雨》诗:“紆曲水分野,绵延稼盈畴。” 明 沈鲸 《双珠记·师徒传习》:“道统绵延寄白头,光风霽月应蒙求。” 巴金 《生》:“群体绵延不绝,能够继续到永久,则个人亦何尝不可以说是永生。” ——《漢語大詞典》
蔓草 màn cǎo
生有长茎能缠绕攀缘的杂草。泛指蔓生的野草。《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试望平原,蔓草縈骨。” 元 萨都剌 《和张仲举清溪夜行》:“蔓草古陵神道没,枫林夜火鬼祠灵。”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八:“残碑沉蔓草,石几卧青苔。” ——《漢語大詞典》
图 ( 圖 ) tú
图 [ tú ]
- 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画。~案。~谱。~鉴。
- 指地图:《亚洲略~》。~穷匕见。
- 画:画影~形。
- 计谋,计划:宏~(亦作“弘图”、“鸿图”)。良~。
- 谋取,希望得到:~谋。~利。企~。妄~。励精~治。唯利是~。
一言 yī yán
(1).一个字。《论语·卫灵公》:“ 子贡 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 曰:‘其恕乎!’” 汉 班固 《白虎通·谥篇》:“謚或一言或两言,何?文者以一言为謚,质者以两言为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
(2).一句话;一番话。《书·立政》:“时则勿有间之,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 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唐 魏徵 《述怀》诗:“ 季布 无二诺, 侯嬴 重一言。”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一折:“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孙炳华 《重赏之下》三:“ 林启达 每天都要到车间转转,到机床边上看看,一言不发,看一会就走。”
(3).谓陈述一次。《穀梁传·昭公四年》:“ 庆封 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孔子家语·屈节解》:“遽发所爱之使告 宓子 曰:‘自今以往, 单父 非吾有也,从子之制,有便於民者,子决为之,五年一言其要。’”
(4).众口一词。《韩非子·内储说上》:“今 鲁国 之羣臣以千百数,一言於 季氏 之私。” ——《漢語大詞典》
(2).一句话;一番话。《书·立政》:“时则勿有间之,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 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唐 魏徵 《述怀》诗:“ 季布 无二诺, 侯嬴 重一言。”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一折:“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孙炳华 《重赏之下》三:“ 林启达 每天都要到车间转转,到机床边上看看,一言不发,看一会就走。”
(3).谓陈述一次。《穀梁传·昭公四年》:“ 庆封 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孔子家语·屈节解》:“遽发所爱之使告 宓子 曰:‘自今以往, 单父 非吾有也,从子之制,有便於民者,子决为之,五年一言其要。’”
(4).众口一词。《韩非子·内储说上》:“今 鲁国 之羣臣以千百数,一言於 季氏 之私。” ——《漢語大詞典》
请 ( 請 ) qǐng
请 [ qǐng ]
- 求:~求。~示。~假(jiǎ )。~命。~战。~教(jiào )。~愿。~君入瓮。~缨(喻请战杀敌)。
- 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进。~坐。~安。~便。
- 延聘、邀、约人来:~客。~柬。邀~。
- 谒见、会见:“造~诸公,不避寒暑”。
削 xiāo/xuē《國語辭典》
削 [ xuè ]
讀音 動- 用刀斜刮除去物體表層。如:「削皮」、「削鉛筆」。《禮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者副之。」
- 分割。《戰國策·齊策一》:「夫齊,削地而封田嬰,是其所以弱也。」
- 減弱。如:「削滅」、「削弱」、「國勢日削」。《孟子·告子下》:「魯之削也滋甚。」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一·六國》:「魏不用公子無忌,故國削以至於亡。」
- 刪除。如:「削職」。《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俱文珍等惡其專權, 削去翰林之職。」
- 搜括。如:「剝削」。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二》:「非盜府庫之錢糧則削生民之膏血。」
- 責怪。如:「他剛剛被老師削了一頓。」
削 [ xiāo ]
語音- (一)之語音。
独 ( 獨 ) dú
独 [ dú ]
- 单一,只有一个:~唱。~立。~霸。~裁。~创。~特。~辟蹊径(喻独创新风格或新方法)。~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 老而无子:鳏寡孤~。
- 难道,岂:“君~不见夫趣(趋)市者乎?”
- 〔~孤〕复姓。
- 语助词,犹“其”:“弃君之命,,~谁受之?”
干 ( 乾 幹 ) gān/gàn《國語辭典》
干 [ gān ]
名- 武器名。用來阻擋刀箭、護衛身軀的盾牌。《書經·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韓非子·五蠹》:「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
- 參見「天干 」條。
- 水畔、岸邊。《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唐·杜甫〈有客〉詩:「豈有文章驚海內,謾勞車馬駐江干。」
- 經脫水加工製成的乾燥食品。如:「筍干」、「豆腐干」。通「乾」。
- 成群有關係的人。《紅樓夢·第五九回》:「那婆子深妒襲人、晴雯一干人。」
- 姓。如晉代有干寶。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冒犯、觸犯。如:「干犯」。《左傳·文公四年》:「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
- 求取、營求。《論語·為政》:「子張學干祿。」《公羊傳·定公四年》:「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干闔廬。」
- 強行參預。如:「干涉」、「干政」。清·徐珂《清稗類鈔·帝德類·咸豐季年三奸伏誅》:「三奸盤結,同干大政。」
- 相關、有關聯。如:「相干」。《水滸傳·第五二回》:「莊客李大救主,誤打死人,非干我事。」
诛 ( 誅 ) zhū
诛 [ zhū ]
- 把罪人杀死:害民者~。~灭。~锄。~戮。伏~。
- 责罚:~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笔伐。
- 责求:~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