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漾漾 yàng yàng
(1).闪耀貌。 唐 皇甫曾 《山下泉》诗:“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唐 许浑 《春望思旧游》诗:“花光晴漾漾,山色昼峨峨。”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四折:“寒波漾漾,芳心脉脉。”
(2).飘荡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便觉身如一叶,随风漾漾欲飞。” ——《漢語大詞典》
(2).飘荡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便觉身如一叶,随风漾漾欲飞。” ——《漢語大詞典》
浮浮 fú fú
(1).水或雨雪盛貌。《诗·大雅·江汉》:“ 江汉 浮浮,武夫滔滔。” 朱熹 集传:“浮浮,水盛貌。”《诗·小雅·角弓》:“雨雪浮浮,见晛曰流。” 南朝 齐 谢朓 《雪赋》:“蔼蔼浮浮,瀌瀌奕奕。”
(2).气上升貌。《诗·大雅·生民》:“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毛 传:“浮浮,气也。” 宋 苏轼 《和蔡準郎中见邀游西湖》之三:“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谭》:“亦间佐以酱乾生瓜子小果碟、酥烧饼……糖油馒首,叟叟浮浮,咄嗟立办。”
(3).流动貌。《楚辞·九章·抽思》:“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王逸 注:“浮浮,行貌。” 宋 范成大 《湘潭》诗:“风吹江沫浮浮去,谁在沙头闭户閒?” ——《漢語大詞典》
(2).气上升貌。《诗·大雅·生民》:“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毛 传:“浮浮,气也。” 宋 苏轼 《和蔡準郎中见邀游西湖》之三:“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谭》:“亦间佐以酱乾生瓜子小果碟、酥烧饼……糖油馒首,叟叟浮浮,咄嗟立办。”
(3).流动貌。《楚辞·九章·抽思》:“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王逸 注:“浮浮,行貌。” 宋 范成大 《湘潭》诗:“风吹江沫浮浮去,谁在沙头闭户閒?” ——《漢語大詞典》
淡 dàn《國語辭典》
淡 [ dàn ]
形- 味道不鹹、不重。如:「淡水湖」、「粗茶淡飯」、「這湯太淡了!」
- 稀薄、不濃厚。如:「淡酒」、「雲淡風輕」。《莊子·山林》:「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色淺。如:「淡黃色」。
- 不熱心。如:「冷淡」、「淡淡的應了一聲。」
- 不旺盛。如:「淡季」、「淡月」、「生意清淡」。
- 淺、不深。如:「淡妝濃抹」、「淡掃蛾眉」。
- 北方方言。指無聊、無意義的話。如:「瞎扯淡」。《儒林外史·第四回》:「眾人慌了,求張鄉紳……說情,知縣准了,早堂帶進,罵了幾句,扯了一個淡,趕了出去。」
- 姓。如明代宦官劉謹,仗勢欺人,同州一帶劉姓恥與劉謹同姓,遂改姓為淡。
不过(不過)bù guò
(1).无差错。《易·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 孔颖达 疏:“若天地以顺而动则日月不有过差,依其晷度。”
(2).不超越;不能超越。《管子·立政》:“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 尹知章 注:“谓上贤虽才用絶伦无得过其劳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宋 曾巩 《与王深甫书》:“比承諭及 介父 所作 王令 誌文,以为 杨子 不过,恐不然也。”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老古语,还有个错!”
(3).不经过;不进入。《淮南子·说山训》:“ 曾子 立孝,不过 胜母 之閭。”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望城不过,面邑不游。”
(4).不能通过,有阻碍。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段成式 ﹞牧 庐陵 日,常游山寺,读一碑文,不识其间两字,谓宾客曰:‘此碑无用于世矣, 成式 读之不过,更何用乎。’” 明 刘若愚 《明宫史·内府职掌》:“凡背书不过、写倣不堪,或损污书倣、犯规有过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处责之。”
(5).过意不去。《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老汉却是看你们不过,今日賷助你些少本钱,胡乱去开个柴米店,撰得些利息来过日子,却不好么?”
(6).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意谓到了极点。《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回:“这 吴月娘 心中还气忿不过,便喝駡道:‘怪贼奴才!不与我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陈定 见他聒絮不过,回答他几句起来。”《儒林外史》第十回:“究竟也是个俗气不过的人。” 郁达夫 《十三夜》:“这两个字,在月光底下看将起来,实在是写得美丽不过。” 陈学昭 《在一个铁路员工的家里》:“‘入乡随乡’,这真是一句现实不过的真理,你要是太主观,你就只有碰壁。”
(7).副词。只;仅仅。《老子》:“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以时进见者不过一二亲信,直臣义士往往抑塞。”《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况且我既为官,做我配的须是名门大族, 焦 家不过市井之人,门户低微,岂堪受朝廷封誥,作终身伉儷哉?” 杨沫 《不是日记的日记》:“我不过是个拉幕的人,或者是个拙劣的讲解员或报幕员而已。”
(8).连词。只要。 唐 杜甫 《有感》诗之三:“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9).连词。只是。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孩子来了,就让他在乡下悄悄住两天,不过千万别出门去。”
(10).螳螂的别名。《尔雅·释虫》:“不过,蟷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螳螂》:“蟷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 兖 人谓之拒斧,又呼不过也。” ——《漢語大詞典》
(2).不超越;不能超越。《管子·立政》:“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 尹知章 注:“谓上贤虽才用絶伦无得过其劳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宋 曾巩 《与王深甫书》:“比承諭及 介父 所作 王令 誌文,以为 杨子 不过,恐不然也。”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老古语,还有个错!”
(3).不经过;不进入。《淮南子·说山训》:“ 曾子 立孝,不过 胜母 之閭。”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望城不过,面邑不游。”
(4).不能通过,有阻碍。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段成式 ﹞牧 庐陵 日,常游山寺,读一碑文,不识其间两字,谓宾客曰:‘此碑无用于世矣, 成式 读之不过,更何用乎。’” 明 刘若愚 《明宫史·内府职掌》:“凡背书不过、写倣不堪,或损污书倣、犯规有过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处责之。”
(5).过意不去。《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老汉却是看你们不过,今日賷助你些少本钱,胡乱去开个柴米店,撰得些利息来过日子,却不好么?”
(6).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意谓到了极点。《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回:“这 吴月娘 心中还气忿不过,便喝駡道:‘怪贼奴才!不与我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陈定 见他聒絮不过,回答他几句起来。”《儒林外史》第十回:“究竟也是个俗气不过的人。” 郁达夫 《十三夜》:“这两个字,在月光底下看将起来,实在是写得美丽不过。” 陈学昭 《在一个铁路员工的家里》:“‘入乡随乡’,这真是一句现实不过的真理,你要是太主观,你就只有碰壁。”
(7).副词。只;仅仅。《老子》:“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以时进见者不过一二亲信,直臣义士往往抑塞。”《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况且我既为官,做我配的须是名门大族, 焦 家不过市井之人,门户低微,岂堪受朝廷封誥,作终身伉儷哉?” 杨沫 《不是日记的日记》:“我不过是个拉幕的人,或者是个拙劣的讲解员或报幕员而已。”
(8).连词。只要。 唐 杜甫 《有感》诗之三:“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9).连词。只是。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孩子来了,就让他在乡下悄悄住两天,不过千万别出门去。”
(10).螳螂的别名。《尔雅·释虫》:“不过,蟷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螳螂》:“蟷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 兖 人谓之拒斧,又呼不过也。” ——《漢語大詞典》
天光 tiān guāng
(1).自然的智慧之光。《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成玄英 疏:“其发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至 汤 ,体长专小……性长於天光,质易纯仁。”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身闲閲世故,宇静发天光。”
(2).日光;天空的光辉。《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於王’。” 唐 李白 《狱中上崔相涣》诗:“羽翼三元圣,发辉两太阳。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 清 黄鷟来 《雨晴游弘济寺访蒲庵和尚》诗:“谷口噏天光,双树如拱揖。”《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我们且离了这个地方,外面见见天光,可好不好?”
(3).指白昼。《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来回九十里,现在天光又短,一霎就黑天,还是早点走罢!”
(4).喻君主。 宋 王禹偁 《谢加朝请大夫表》:“年鬢渐高,郡封甚僻……未知何日,再覩天光。”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况今主上好諫乐善,丈人日对天光,故未可与彼同年而语。” 明 张居正 《谢召见疏》:“特御内臺,宣臣入见,得以密邇天光,亲聆温奬。”
(5).犹天色。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天光沉阴,左右无色。” 唐 李白 《愁阳春赋》:“天光青而妍和,海气緑而芳新。” 明 邵璨 《香囊记·邮亭》:“天光暝了,看林间宿鸟归巢,长亭渺渺路迢迢,烦借宿过今宵。”
(6).晨光。 明 无名氏 《赠书记·旅病托栖》:“东方渐渐天光动,好教人私心惊恐。”
(7).谓天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如有紧急事件天光要行兵,其时欲造饭食……亦要鸣锣为号。”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八:“而东方天际的明霞,又报我以天光的消息。”
(8).谓天气。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阻雨》:“早知是这样的天光也,不如不约他来了。” 清 李渔 《凰求凤·贴招》:“炎热天光,不宜饮酒。” ——《漢語大詞典》
(2).日光;天空的光辉。《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於王’。” 唐 李白 《狱中上崔相涣》诗:“羽翼三元圣,发辉两太阳。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 清 黄鷟来 《雨晴游弘济寺访蒲庵和尚》诗:“谷口噏天光,双树如拱揖。”《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我们且离了这个地方,外面见见天光,可好不好?”
(3).指白昼。《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来回九十里,现在天光又短,一霎就黑天,还是早点走罢!”
(4).喻君主。 宋 王禹偁 《谢加朝请大夫表》:“年鬢渐高,郡封甚僻……未知何日,再覩天光。”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况今主上好諫乐善,丈人日对天光,故未可与彼同年而语。” 明 张居正 《谢召见疏》:“特御内臺,宣臣入见,得以密邇天光,亲聆温奬。”
(5).犹天色。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天光沉阴,左右无色。” 唐 李白 《愁阳春赋》:“天光青而妍和,海气緑而芳新。” 明 邵璨 《香囊记·邮亭》:“天光暝了,看林间宿鸟归巢,长亭渺渺路迢迢,烦借宿过今宵。”
(6).晨光。 明 无名氏 《赠书记·旅病托栖》:“东方渐渐天光动,好教人私心惊恐。”
(7).谓天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如有紧急事件天光要行兵,其时欲造饭食……亦要鸣锣为号。”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八:“而东方天际的明霞,又报我以天光的消息。”
(8).谓天气。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阻雨》:“早知是这样的天光也,不如不约他来了。” 清 李渔 《凰求凤·贴招》:“炎热天光,不宜饮酒。” ——《漢語大詞典》
照 zhào《國語辭典》
照 [ zhào ]
动- 映射。如:「照耀」、「阳光照在窗户上。」
- 投映。如:「照镜子」。
- 比拟、依据。如:「仿照」、「照猫画虎」、「比照办理」、「照本宣科」。
- 比对、核对。如:「对照」。
- 通知。如:「照会」、「关照」。
- 向著、对著。如:「照头一棍」、「照著敌人开枪」。
- 看、顾。如:「照顾」、「照应」、「照料」。
- 知晓。如:「心照不宣」。《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臣闻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
- 摄取影像。如:「照相」、「这张像片是新照的。」
- 日光。如:「夕照」、「残照」。
- 像片。如:「近照」、「玉照」。
- 凭证。如:「执照」、「护照」。《喻世明言·卷三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申公道:『钱却有,何以为照?』」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动-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到。如:「出席」、「出场」。
-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字 zì《國語辭典》
字 [ zì ]
名- 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如:「单字」、「汉字」、「同义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 本名以外另取的别号。如:「岳飞字鹏举」。《左传·隐公八年》:「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燮慨然而叹,呼干小字。」
- 契约、单据。如:「字据」、「空口无凭,立字为证。」《红楼梦·第六四回》:「给他十几两银子,写上一张退婚的字儿。」
- 发出的字音。如:「咬字清楚」、「字正腔圆」。
- 姓。如汉代有字长孺。
- 女子许嫁。如:「尚未字人」、「待字闺中」。
- 抚育。《左传·昭公十一年》:「其僚无子,使字敬叔。」《聊斋志异·卷一一·书痴》:「过八九月,女果举一男,买媪抚字之。」
- 爱。《书经·康诰》:「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讹 ( 訛 ) é
讹 [ é ]
- 错误:~字。~误(文字、记载错误)。~谬。~传(chuán )。以~传~。
- 敲诈,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迫索取财物或其他权利:~诈。
- 谣言:~言(➊诈伪的话,谣言;➋胡言乱语)。
- 感化,变化:“岁月迁~。”
- 野火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