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霜快口吻,尘坌并疏涤。
冯山〔宋代〕《谢梓漕李琮献甫寄馀甘》
戎南烟瘴地,草木富嘉实。名果盖数品,馀甘乃其一。
烂漫经暑雨,骈繁向秋日。颗肥樱缀圆,肤嫩李带碧。
始尝犹馀木,酸涩固可斥。稍味复土性,华池变琼液。
冷冽祛酒毒,香芬破茶癖。岂徒杂肴核,自可名药石。
东蜀部刺史,江南夸声迹。道与荆公合,诗为梅老敌。
边机属未靖,使指烦远适。绝塞偶相值,慇勤为珍惜。
残菊雅趣尚,啖薤清宴逸。分甘病漳守,筠筒手封羃。
三年官大道,襟抱尘土积。语言变为市,风骚荡无迹。
开封命澡雪,一食至六七。冰霜快口吻,尘坌并疏涤。
古意还五脏,清风生两腋。与公始邂逅,一言甚畴昔。
生刍感厚意,香草慕前述。人道成以友,直谅久无斁。
磨厉出锋刃,切磋至圭璧。诤友本仁义,拂士忘疹疾。
或矫有所正,或投有所激。始逆济以顺,始疏要以密。
物微可以兴,骚雅固采摭。公行浩河汉,求效畎浍益。
不为小人腹,俗茹饫梨栗。不作儿女口,甘滋事餂蜜。
庶几功名会,或在交际出。相知虽意喻,欲报粗言息。
追继橄榄篇,惭无翰林笔。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冰霜 bīng shuāng
(1).冰与霜。 汉 张衡 《西京赋》:“於是孟冬作阴,寒风肃杀,雨雪飘飘,冰霜惨烈,百卉具零。”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冰霜正惨愴,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栢有本性。” 唐 杜甫 《远怀舍弟颖观等》诗:“ 江 汉 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2).比喻操守坚贞清白。《隶续·晋右军将军郑烈碑》:“故虽夙罹不造,而能全老成之德;居无檐石,而能厉冰霜之絜。” 唐 元稹 《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宣议郎行内侍 宋常春 等,皆以谨信多才,得参侍从。更掌上府,尤见吏能。守官无毫髮之瑕,励己有冰霜之操,跡其声实,可备监临。”《明史·列女传二·王氏》:“父曰:‘其一从夫地下为烈,次则冰霜以事翁姑为节,三则恒人事也。’”《再生缘》第四六回:“住在伊家深不便,只惟立志守冰霜。”
(3).比喻冷漠严峻的心境或情态。 宋 苏轼 《临江仙·赠送》词:“诗句端来磨我钝,钝锥不解生鋩。欢颜为我解冰霜。” ——《漢語大詞典》
(2).比喻操守坚贞清白。《隶续·晋右军将军郑烈碑》:“故虽夙罹不造,而能全老成之德;居无檐石,而能厉冰霜之絜。” 唐 元稹 《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宣议郎行内侍 宋常春 等,皆以谨信多才,得参侍从。更掌上府,尤见吏能。守官无毫髮之瑕,励己有冰霜之操,跡其声实,可备监临。”《明史·列女传二·王氏》:“父曰:‘其一从夫地下为烈,次则冰霜以事翁姑为节,三则恒人事也。’”《再生缘》第四六回:“住在伊家深不便,只惟立志守冰霜。”
(3).比喻冷漠严峻的心境或情态。 宋 苏轼 《临江仙·赠送》词:“诗句端来磨我钝,钝锥不解生鋩。欢颜为我解冰霜。” ——《漢語大詞典》
快口 kuài kǒu
不加考虑,有话就说。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得意时毋太快意,失意时毋太快口,则永保终吉。” ——《漢語大詞典》
吻 wěn《國語辭典》
吻 [ wěn ]
名- 嘴脣。《說文解字·口部》:「吻,口邊也。」《漢書·卷六四下·王襃傳》:「庸人之御駑馬,亦傷吻敝策而不進於行,匈喘膚汗,人極馬倦。」《聊齋志異·卷一·畫皮》:「乞人咯痰唾盈把,舉向陳吻曰:『食之!』」
- 用嘴脣接觸。如:「吻別」、「吻臉頰」。
尘坌(塵坌)chén bèn
(1).灰尘,尘土。《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在班殿直 刘归仁 率众南奔,相继而溃。入塞者三万人,尘坌四起,居人骇散。”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天部一》:“一日,天大风,晦冥良久,既霽,於尘坌中得一好女子。” 清 黄宗羲 《永乐寺碑记》:“污邪市井,未尝择地,尘坌满室,但供邨妇里老之游息。”
(2).尘俗;世俗之人。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四:“药就功成身羽化,更抛尘坌出凡流。” 宋 苏舜钦 《和邻几登緐台塔》诗:“迥然尘坌隔,顿觉襟抱舒。” 明 宋濂 《兰隐亭记》:“ 华卿 性清脩,不与尘坌交,并皦皦然屹立物外。”
(3).比喻卑下的处境或微贱之物。 明 徐霖 《绣襦记·厌习风尘》:“老身 李大妈 是也,本係 剑南 人氏,不幸夫主早亡,失身尘坌,流寓 长安 。” 明 屠隆 《昙花记·辞家访道》:“烟姿霞韵,也应知生来往因,把金章紫綬看尘坌。” ——《漢語大詞典》
(2).尘俗;世俗之人。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四:“药就功成身羽化,更抛尘坌出凡流。” 宋 苏舜钦 《和邻几登緐台塔》诗:“迥然尘坌隔,顿觉襟抱舒。” 明 宋濂 《兰隐亭记》:“ 华卿 性清脩,不与尘坌交,并皦皦然屹立物外。”
(3).比喻卑下的处境或微贱之物。 明 徐霖 《绣襦记·厌习风尘》:“老身 李大妈 是也,本係 剑南 人氏,不幸夫主早亡,失身尘坌,流寓 长安 。” 明 屠隆 《昙花记·辞家访道》:“烟姿霞韵,也应知生来往因,把金章紫綬看尘坌。” ——《漢語大詞典》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动-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名- 参见「并州 」条。
-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疏涤(疏滌)shū dí
(1).疏浚清理;疏通清除。《通典·礼七二》:“阜成百穀,疏涤三川。”《元史·河渠志二》:“ 运河 在 扬州 之北。 宋 时尝设军疏涤, 世祖 取 宋 之后,河渐壅塞。” 明 李东阳 《孙家渡神祠记》:“顾其经画区处之方,疏涤障塞之力,财成辅相之事,则神必有待乎人。”
(2).引申为周济。《明史·邹缉传》:“非省躬责己,大布恩泽,改革政化,疏涤天下穷困之人,不能回上天谴怒。”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周济。《明史·邹缉传》:“非省躬责己,大布恩泽,改革政化,疏涤天下穷困之人,不能回上天谴怒。”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