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廉早已称高士,名德今宜重一乡。
使君致仕归来日,九十慈亲犹在堂。秋水鲈鱼朝入馔,薰风纨扇晚生凉。
孝廉早已称高士,名德今宜重一乡。花底板舆喧笑语,白须风动綵衣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孝廉 xiào lián
(1).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於 汉 代,在 东汉 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汉书·武帝纪》:“ 元光 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颜师古 注:“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夫选用失於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於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旧唐书·杨绾传》:“望请依古制,县令察孝廉,审知其乡閭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於州。”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三:“俾乡人举其孝廉。孝者,当兵火扰攘之际,供母养无缺;廉者,虽在穷约,人或賙之,有所不受。”《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原来 汉 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时。他不以科目取士,惟凭州郡选举。虽则有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等科,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但是举了孝廉,便得出身做官。” 清 戴名世 《刘光禄墨卷序》:“以孝廉举者,既举而不可不孝不廉也。”
(2). 明 清 两代对举人的称呼。《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次年乡试,便高中了孝廉;转年会试又联捷了进士,歷升了内阁学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沿海的房舱本来甚少,都被那位 何孝廉 定去了。” 张友鹤 校注:“﹝孝廉﹞举人的别称。” ——《漢語大詞典》
(2). 明 清 两代对举人的称呼。《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次年乡试,便高中了孝廉;转年会试又联捷了进士,歷升了内阁学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沿海的房舱本来甚少,都被那位 何孝廉 定去了。” 张友鹤 校注:“﹝孝廉﹞举人的别称。” ——《漢語大詞典》
早已 zǎo yǐ
(1).很早已经,早就。 南朝 宋 谢灵运 《南楼中望所迟客》诗:“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 唐 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后来登甲乙,早已在 蓬 瀛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他是絶顶的聪明,看了一夜,早已会了。” 老舍 《茶馆》第一幕:“ 刘麻子 早已看见了 庞太监 ,但不敢靠近。”
(2).方言。早先;以前。如:现在大家用钢笔写字,早已都用毛笔。 ——《漢語大詞典》
(2).方言。早先;以前。如:现在大家用钢笔写字,早已都用毛笔。 ——《漢語大詞典》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 同“秤”。
- 量轻重:~量(liáng )。
-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 名号:名~。简~。~号。~谓。职~。
- 说:声~。~快。~病。~便。
- 赞扬:~道。~许。~颂。~赞。
- 举:~兵。~觞祝寿。
◎ 适合:~心。~职。相~。匀~。对~。
◎ 同“秤”。
高士 gāo shì
(1).志行高洁之士。《墨子·兼爱下》:“吾闻为高士於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於天下。”《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高士例须怜麴糵,丈夫终莫生畦畛。”《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爱心怎能没有?只是不分男女,却分轻重。譬如见了一个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却是从钦敬上生出来的爱心。” 冰心 《往事(二)》三:“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
(2).指隐居不仕或修炼者。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大知高士禁愁寂,试倚栏干莫断肠。” 宋 欧阳修 《答资政邵谏议见寄》诗之二:“材薄力殫难勉强,岂同高士爱林泉。”《说郛》卷六引《读子随识·庚桑子》:“‘高士’註云:吸日精炼丹而仙曰高士。” 龚尔位 《己酉三月送春麓山作》诗:“隔江有高士,脱然世外身。”
(3).特指僧人。 唐 韩愈 《送灵师》诗:“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禪。” 唐 戴叔伦 《送东阳顾明府罢归》诗:“坐蓝高士去,继组鄙夫留。” 宋 陆游 《福州请仁王坚老疏》:“爰择名蓝,往迎高士。” ——《漢語大詞典》
(2).指隐居不仕或修炼者。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大知高士禁愁寂,试倚栏干莫断肠。” 宋 欧阳修 《答资政邵谏议见寄》诗之二:“材薄力殫难勉强,岂同高士爱林泉。”《说郛》卷六引《读子随识·庚桑子》:“‘高士’註云:吸日精炼丹而仙曰高士。” 龚尔位 《己酉三月送春麓山作》诗:“隔江有高士,脱然世外身。”
(3).特指僧人。 唐 韩愈 《送灵师》诗:“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禪。” 唐 戴叔伦 《送东阳顾明府罢归》诗:“坐蓝高士去,继组鄙夫留。” 宋 陆游 《福州请仁王坚老疏》:“爰择名蓝,往迎高士。” ——《漢語大詞典》
名德 míng dé
(1).名望与德行。《后汉书·黄琬传》:“ 卓 犹敬其名德旧族,不敢害。”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大觉寺》:“名德大僧,寂以遣烦。”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四:“抑《春秋》之义,责备於贤者。如 魏公 名德之重,盖可以责备矣。”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叙》:“或藉阶经术,致身卿相,非其名德之无偶,则必世主之非圣。”
(2).指有名望德行的人。《旧唐书·昭宗纪》:“ 关东 藩镇,请除用朝廷名德为节度观察使。”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杂抄·经》:“先生但问 吴中 旧事与 吴中 昔日名德,絶口不及讲学。”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元祐党籍碑融县重刻本》:“ 梁 勒碑而止为 珪 一人翻案,何以解於其餘诸名德乎?” ——《漢語大詞典》
(2).指有名望德行的人。《旧唐书·昭宗纪》:“ 关东 藩镇,请除用朝廷名德为节度观察使。”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杂抄·经》:“先生但问 吴中 旧事与 吴中 昔日名德,絶口不及讲学。”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元祐党籍碑融县重刻本》:“ 梁 勒碑而止为 珪 一人翻案,何以解於其餘诸名德乎?”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名-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宜 yí《國語辭典》
宜 [ yí ]
动-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 合适、相称。如:「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应该、应当。如:「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名-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 剧烈的。如:「重病」。
-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尊敬。如:「尊重」、「敬重」。
- 偏好。如:「重色轻友」。
-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名-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一乡(一乡)
唐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