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鸡林传诵争航梯,至今威名詟羌氐。

许及之宋代〕《崧高齐上施参政寿

灵山钟秀崧高齐,鹿苑名胜神所栖。水晶玉札银成泥,无论粉绿丹黄黳。

文星相望直斗奎,出藩入从黄金闺。谁坐廊庙赓凫鹥,山经地志古有稽。

我公间气今其繄,资兼文武双印提。十年太学甘朝齑,吐光万丈腾虹霓。

鸡林传诵争航梯,至今威名詟羌氐。张旃朔庭抚遗黎,鼓舞雄豪泣旄齯。

折冲樽俎眠鼓鼙,屯云万里行春犁。五风十雨无苦凄,此疆尔界谁町畦。

不须京观封鲸鲵,混一少忍矜扶藜。从容论道开端倪,一语折衷温如绨。

鉴裁不阅黄与骊,流品自成桃李蹊。琴音八极回薰兮,长庚夜明玉绳低。

貂珰晓驰建章西,黄封九酝天处题。寿以一饮千玻瓈,公开寿域民同跻。

龟文燕颔额插犀,中书之考米一稊。葛仙炼丹旧有溪,从公拟欲求刀圭。

散作人间刮膜篦,尽洗凡骨开尘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鸡林传诵至今威名

鸡林(雞林)jī lín
亦作“鷄林”。
(1).指佛寺。 唐 王勃 《晚秋游武担山寺序》:“鸡林俊赏,萧萧鷲岭之居。” 蒋清翊 注引《佛尔雅》:“鸡头摩寺,谓之鸡园……昔有野火烧林,林中有雉,入水渍羽,以救其焚。”
(2).古国名。即 新罗 。 东汉 永平 八年(公元65年), 新罗 王夜闻 金城 西 始林 间有鸡声,遂更名 鸡林 。 唐 杨夔 《送日东僧游天台》诗:“迴首 鸡林 道,唯应梦想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每宴必命家姬奏《桃花扇》……盖不知何人传入。或有 鸡林 之贾耶?”
(3).指 新罗 附近的国家和地区。 五代 齐己 《送僧归日本》诗:“却忆 鸡林 本师寺,欲归还待海风吹。” 清 赵翼 《王梦楼挽诗》:“生有笙歌矜马帐,死犹诗句在 鸡林 。”自注:“君少时随册使封 琉璃王 。”
(4).指 鸡林 贾。 宋 姜夔 《白石诗话》:“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模倣者语虽似之,韵亦无矣。 鷄林 其可欺哉!” 清 吴伟业 《画中九友》诗:“至尊含笑黄金投,残膏剩馥 鸡林 求。”参见“ 鸡林贾 ”。  ——《漢語大詞典》
传诵(傳誦)chuán sòng
(1).流传诵读。 汉 王充 《论衡·正说》:“时尚称书难晓,名之曰传,后更隶写以传诵。”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叙》:“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 李广田 《哀念朱自清先生》:“其中《背影》一篇……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2).谓辗转流传称道。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第二节:“她的模范事迹在青年中被激情地传诵。”  ——《漢語大詞典》
争 ( 爭 ) zhēng《國語辭典》
  1. 「争 」的异体字。
航 háng《國語辭典》

航 [ háng ]

  1. 舟、船。《文選·左思·吳都賦》:「於是乎長鯨吞航,修鯢吐浪。」元·馬致遠〈壽陽曲·遠浦帆歸〉曲:「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
  2. 連舟而成的浮橋。《淮南子·氾論》:「古者大川名谷,衝絕道路,不通往來也,乃為窬木方版以為舟航。」
  1. 船、飛機等的行走。如:「領航」、「巡航」、「導航」。唐·韓愈〈答張徹〉詩:「疊雪走商嶺,飛波航洞庭。」
梯 tī《國語辭典》

梯 [ tī ]

  1. 木阶,登高的器具或设备。如:「楼梯」、「竹梯」、「电梯」、「云梯」。
  1. 形状像楼梯一样。如:「梯田」。
  1. 爬。唐·元稹《莺莺传》:「既望之夕,张因梯甚树而逾焉。」
至今 zhì jīn
直到现在。《楚辞·九章·抽思》:“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 唐 高适 《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 李将军 。” 刘半农 《三十初度》诗:“三十岁,来的快!三岁唱的歌,至今我还爱。”  ——《漢語大詞典》
威名 wēi míng
威望,名声。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蛇作怪者》:“会 武陵 蛮夷 黄高 攻烧 南郡 , 鸿卿 以威名素著,选登亚将。”《周书·贺拔胜传》:“ 娄 ( 韩娄 )素闻 胜 威名,竟不敢南寇。” 宋 黄庭坚 《送范德孺知庆州》诗:“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君来仗威名,一言释猜忌。” 萧华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  ——《漢語大詞典》
詟 zhé
詟 [ zhé ]
  1. 丧胆;惧怕:“积此千载恨,一发~万夫。”
  2. 前后因袭,不加改革。
  3. 禁忌;忌:“(裘)无益于死者,而足以养生,故因其资(用)以~之。”
  4. 多言。
羌 qiāng《國語辭典》

羌 [ qiāng ]

  1.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为西戎,分布在今大陆地区青海、甘肃、四川一带。
  2. 动物名。鹿科麂属。全身披褐色短毛,雄羌头上长角,形体大小及吠声似狗。行动隐密敏捷,常出没在清晨及傍晚时的山地浓密林区,以野菜、鲜草、嫩叶为食。
  3. 姓。如晋代有羌迪。
  1. 句首发语词,无义。《楚辞·屈原·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汉·王逸·注:「羌,楚人语词也。」
  1. 乃、却、反而。表示转折、并列或假设。《楚辞·屈原·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邈希世而特出,羌瑰谲而鸿纷。」
氐 dī/dǐ《國語辭典》

氐 [ dī ]

  1. 中國古代西方少數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晉南北朝時分布在今大陸地區陝西、甘肅、四川一帶。東晉時曾建前秦、後涼等國。
  2.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
  1. 俯、垂下。《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而商賈或墆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給焉。」唐·顏師古·注:「氐首,猶俯首也。」通「低」。

氐 [ dǐ ]

  1. 根本、基礎。《詩經·小雅·節南山》:「尹氏大師,維周之氐。」漢·毛亨·傳:「氐,本也。」同「柢 」。
  1. 總括之詞。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同「抵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