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感斯文,高尚谁比拟。
牛焘〔清代〕《题兰亭曲水胡图贤诗序后》
元风扇正始,大雅竟沦委。芦苇未渡江,清虚崇佛氏。
空宗论篇翰,浮词托名理。祖尚自王何,孙许蹈其轨。
风骚体一变,清谈何绮靡。群贤四十二,兰亭宴曲水。
赋诗永言怀,恣意尚诘诡。慷慨王右军,中流挽骇驶。
临深抒寄托,无人会厥旨。诎彼齐彭殇,诞其一生死。
千载感斯文,高尚谁比拟。惜为书法掩,昭然误遗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千载(千載)qiān zǎi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漢語大詞典》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動-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名-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斯文 sī wén
(1).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汉书·叙传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宪章六学,统壹圣真。” 唐 韩愈 《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王公神道碑铭》:“生人之治,本乎斯文。” 清 黄遵宪 《石川鸿斋偕僧来谒》诗:“斯文一脉比传灯,亦赖儒僧延不坠。”
(2).特指文学。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降及 建安 , 曹公 父子篤好斯文。”
(3).儒士;文人。《后汉书·应劭传》:“夫覩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唐 杜甫 《壮游》诗:“斯文 崔 魏 徒,以我似 班 扬 。”《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既然如此,必是斯文,请来相见何碍。” 钱钟书 《猫》:“经过几番盘算,他想先动手著作,一来表示自己并非假充斯文,再者著作也可以做官。”
(4).此文;此诗。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 宋 苏轼 《石鼓歌》:“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嶁》。”
(5).文雅。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一生村鲁,不尚斯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相公説得,老汉就説不得;今日偏要假斯文,説他一回。” 梁斌 《红旗谱》四一:“她斯文礼貌地倒了两杯茶,一杯放在 江涛 面前,一杯放在 嘉庆 面前。” ——《漢語大詞典》
(2).特指文学。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降及 建安 , 曹公 父子篤好斯文。”
(3).儒士;文人。《后汉书·应劭传》:“夫覩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唐 杜甫 《壮游》诗:“斯文 崔 魏 徒,以我似 班 扬 。”《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既然如此,必是斯文,请来相见何碍。” 钱钟书 《猫》:“经过几番盘算,他想先动手著作,一来表示自己并非假充斯文,再者著作也可以做官。”
(4).此文;此诗。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 宋 苏轼 《石鼓歌》:“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嶁》。”
(5).文雅。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一生村鲁,不尚斯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相公説得,老汉就説不得;今日偏要假斯文,説他一回。” 梁斌 《红旗谱》四一:“她斯文礼貌地倒了两杯茶,一杯放在 江涛 面前,一杯放在 嘉庆 面前。” ——《漢語大詞典》
高尚 gāo shàng
(1).使保持高洁。《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高亨 注:“下‘事’字,伪《孟子外书文説》篇引作‘志’,必有所据,当从之……意谓: 夷 齐 不为 周 臣,高尚其志,而得凶祸,饿死于 首阳山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孟子二》“夫 章子 ,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 匡章 盖 齐 之处士,亦是高尚其志者。”
(2).指高洁的节操。《晋书·隐逸传·陶潜》:“ 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羈,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宋 范仲淹 《赠方秀才楷》诗:“高尚继先君,嵓居与俗分。”
(3).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北史·李先传》:“﹝ 昭徽 ﹞寻师访道,不远千里。遇高尚则倾盖如旧,见庸识虽王公蔑如。”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 善长 挈家草莽,诣军门,俯伏于前,岂隐居高尚者耶?”
(4).崇尚,提倡。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时五侯羣弟竞为奢侈……然皆通敏人事,好士养贤,倾财施与,以相高尚。”《宋书·五行志二》:“ 王愷 、 羊琇 之畴,盛致声色,穷珍极丽。至 元康 中,夸恣成俗,转相高尚, 石崇 之侈,遂兼 王 何 而儷人主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萨他泥湿伐罗国》:“家室富饶,竞为奢侈。深闲幻术,高尚异能。”
(5).崇高。与“卑鄙”相对而言。 元 胡用和 《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讲景物稀奇,凤城围遶,士民高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这个女人,道德之高尚,品格之清洁,我们男人,是万万不能及的。”
(6).指有意义的、非低劣的。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高尚的娱乐总得有一些。”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高尚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漢語大詞典》
(2).指高洁的节操。《晋书·隐逸传·陶潜》:“ 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羈,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宋 范仲淹 《赠方秀才楷》诗:“高尚继先君,嵓居与俗分。”
(3).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北史·李先传》:“﹝ 昭徽 ﹞寻师访道,不远千里。遇高尚则倾盖如旧,见庸识虽王公蔑如。”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 善长 挈家草莽,诣军门,俯伏于前,岂隐居高尚者耶?”
(4).崇尚,提倡。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时五侯羣弟竞为奢侈……然皆通敏人事,好士养贤,倾财施与,以相高尚。”《宋书·五行志二》:“ 王愷 、 羊琇 之畴,盛致声色,穷珍极丽。至 元康 中,夸恣成俗,转相高尚, 石崇 之侈,遂兼 王 何 而儷人主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萨他泥湿伐罗国》:“家室富饶,竞为奢侈。深闲幻术,高尚异能。”
(5).崇高。与“卑鄙”相对而言。 元 胡用和 《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讲景物稀奇,凤城围遶,士民高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这个女人,道德之高尚,品格之清洁,我们男人,是万万不能及的。”
(6).指有意义的、非低劣的。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高尚的娱乐总得有一些。”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高尚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比拟(比擬)bǐ nǐ
(1).仿效;摹拟。《礼记·乐记》“比类以成其行” 唐 孔颖达 疏:“比谓比拟善类。”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李攀龙》:“晚年高坐 白雪楼 ,取古乐府一一比拟,遂欲凌驾古人,卒貽后来口实。”
(2).比配;与之相类。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今得璽於 咸阳 ……其虫书鸟跡之法,於今传古书莫可比拟。” 冰心 《往事(二)》:“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
(3).比方,譬喻。《南史·王玄谟传》:“ 孝武 狎侮羣臣,各有称目,多鬚者谓之羊,短、长、肥、瘦皆有比拟。” 清 江昱 《琵琶仙·康山》词:“还暗想,琵琶碎了,信《鬱轮》比拟非匹。”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绿》:“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4).比照前例拟定。《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七》:“詔:‘诸州得替防御、团练使、刺史并宜於班行比拟,如未有员闕,可随常参官逐日立班。’”
(5).比较,对照。 明 刘元卿 《贤奕编·执泥绘像》:“一日父归,其子疑之,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 毛泽东 《论持久战》:“ 中国 近代无数解放运动的失败都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都不能比拟今天的情况。”
(6).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把物拟作人,叫“拟人”;把人拟作物,叫“拟物”。亦泛称比喻手法。
(7).本待,打算。《敦煌曲子词·鹊踏枝》:“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漢語大詞典》
(2).比配;与之相类。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今得璽於 咸阳 ……其虫书鸟跡之法,於今传古书莫可比拟。” 冰心 《往事(二)》:“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
(3).比方,譬喻。《南史·王玄谟传》:“ 孝武 狎侮羣臣,各有称目,多鬚者谓之羊,短、长、肥、瘦皆有比拟。” 清 江昱 《琵琶仙·康山》词:“还暗想,琵琶碎了,信《鬱轮》比拟非匹。”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绿》:“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4).比照前例拟定。《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七》:“詔:‘诸州得替防御、团练使、刺史并宜於班行比拟,如未有员闕,可随常参官逐日立班。’”
(5).比较,对照。 明 刘元卿 《贤奕编·执泥绘像》:“一日父归,其子疑之,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 毛泽东 《论持久战》:“ 中国 近代无数解放运动的失败都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都不能比拟今天的情况。”
(6).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把物拟作人,叫“拟人”;把人拟作物,叫“拟物”。亦泛称比喻手法。
(7).本待,打算。《敦煌曲子词·鹊踏枝》:“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