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万屋参差江色外,片帆出没树阴中。

于石宋代〕《潇洒亭

背依古塔面层峰,曲曲阑干峻倚空。
万屋参差江色外,片帆出没树阴中。
五更钟鼓半山月,两岸渔樵一笛风。
极目子陵台下路,滔滔惟有水流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万屋参差江色片帆出没树阴

万屋(万屋)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 万屋漫汗合,千株照曜开。
宋 欧阳修 乐哉襄阳人送刘太尉从广赴襄阳 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甍清汉滨。  ——《骈字类编》
参差(參差)cēn cī
(1).不齐貌。《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汉 张衡 《西京赋》:“ 华 岳峩峩,冈峦参差。” 唐 孟郊 《旅行》诗:“野梅参差发,旅榜逍遥归。” 宋 苏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之一:“野水参差落涨痕,疎林欹倒出霜根。” 朱自清 《荷塘月色》:“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2).纷纭繁杂。 三国 魏 左延年 《秦女休行》:“平生衣参差,当今无领襦。” 南朝 齐 谢朓 《酬王晋安》诗:“悵望一涂阻,参差百虑依。” 唐 杜牧 《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於周身之帛缕。” 明 夏完淳 《怀李舒章》诗:“浮云出修坂,余心常参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怪萝参差,使人骇惧。”
(3).蹉跎;错过。 唐 李白 《送梁四归东平》诗:“莫学 东山 卧,参差老 谢安 。”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八:“再试,退解头 宋言 为第六十五人,如闻来唁, 宋 曰:‘来春之事,甘已参差。’ 李播 舍人放榜,以 言 为第四人及第。 言 感恩深,实为望外也。” 清 纳兰性德 《浣溪纱》词:“远信不归空竚望,幽期细数却参差。”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 梁 君到后,约我两次,都参差了,没有遇见。”
(4).远离;阻隔。 宋 范仲淹 《与知郡职方书》:“切少烦躁,损气伤神,益为灾矣……奉忧之心,公必悉之,其如参差,无以为力,奈何!奈何!” 元 邓牧 《寄友》诗:“我还 吴 ,君适 越 ,遥隔三江共明月。明月可望,佳人参差。笑言何时,写我相思。” 元 张可久 《一枝花·牵挂》套曲:“往来迢递,终始参差,一简书写就了情词。”
(5).差不多;几乎。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若对至尊前,公作如此事,参差斫却你头。” 唐 周濆 《逢邻女》诗:“莫向秋池照緑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宋 柳永 《望海潮》词:“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 鶯鶯 在 普救 ,参差被虏。”
(6).很快;顷刻。 前蜀 贯休 《古塞曲》之三:“百万精兵动,参差便渡 辽 。” 元 郑廷玉 《金凤钗》第四折:“好嶮些儿嶮些儿遭横死,死在参差,命若悬丝。” 元 无名氏 《黄鹤楼》第三折:“谁承望命在参差,任渔公自三思,空有翻波志,他可便见的在钢刀下死。”
(7).不一致;矛盾。《庄子·秋水》:“无一而行,与道参差。”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夫以一家之言,一人之説,而参差相背,前后不同,斯又不足观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只为夫妻情爱重,致令父子语参差。”《儒林外史》第八回:“为这交盘的事,彼此参差着, 王太守 不肯就接。” 楼适夷 《痛悼傅雷》:“那时我们虽以数年阔别后的重逢而感到高兴,但在有些事情的观点上发生了参差。”
(8).差池;差错。 唐 元稹 《代九九》诗:“每常同坐卧,不省暂参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难道耍我不成?还是相约里头,有甚么説话参差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明日再烦一往,当令见一如意郎君。妾少读相人书,颇不参差。”《红色歌谣·十二月歌》:“或有参差,你要多指导。”
(9).古代乐器名。洞箫,即无底的排箫。亦名笙。相传为 舜 造,象凤翼参差不齐。《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唐 皎然 《同李中丞洪水亭夜集》诗:“佳人但莫吹参差,正怜月色生酒卮。” 清 秋瑾 《挽故人陈阕生》诗:“喜音时按玉参差,好客每陈金凿落。”参阅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箫》、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笙》。  ——《漢語大詞典》
江色 jiāng sè
(1).江之水色。 唐 岑参 《与鲜于庶子泛汉江》诗:“酒光红琥珀,江色碧琉璃。” 宋 陆游 《春晴泛舟》诗:“鳞鳞江色涨石黛,裊裊柳丝摇麯尘。”
(2).指江上景色。 明 林鸿 《同郑二宣江上泛舟》诗:“载酒入江色,酒多江復长。”  ——《漢語大詞典》
外 wài《國語辭典》

外 [ wài ]

  1.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如:「内外」、「门外」、「屋外」。
  2. 特指外国。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3.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也称为「老外」。
  1.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如:「外币」、「外地」、「外族」。
  2.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3. 别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4. 不是正式的。如:「外号」、「外史」。
  1. 疏远。《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2. 处于……之外。《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3. 背叛。《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片帆 piàn fān
孤舟;一只船。 唐 李颀 《李兵曹壁画山水各赋得桂水帆》:“片帆在 桂水 ,落日天涯时。” 宋 陆游 《秋思绝句》之五:“片帆忽逐秋风起,聊试人间万里途。”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放归》:“ 钱塘 云水连。见片帆东渡,顺流如箭。”《人民日报》1981.6.15:“若不退出 虎门 ,自有千百烧船妙法,烧尔片帆不返。”  ——《漢語大詞典》
出没 chū mò
(1).出现与隐没。《晋书·天文志上》:“至 顺帝 时, 张衡 又制浑象,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以漏水转之於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 宋 苏轼 《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宝山》诗:“立鹊低昂烟雨里,行人出没树林间。”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镜里娇鸞,空中野马,氤氲出没又何殊。”
(2).出入,不合事实。《南齐书·袁彖孔稚珪刘绘传论》:“辞有出没,义有增损。”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心挟爱憎,词多出没。”
(3).出卖。《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常言‘食在口头,钱在手头’,费一分,没一分,坐喫山空。不上一年,又空言了。更无出没,瞒了老婆,私下把 翠叶 这丫头卖与人去。”  ——《漢語大詞典》
树阴(樹陰)shù yīn
见“ 树荫 ”。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