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往往忧国者,无路伸喙舌。

袁说友宋代〕《被旨许浦阅舟归

皇家百万兵,一一拱行阙。
朌恩劳军士,有诏涓良月。
鸣鸾肃天仗,君王自亲阅。
旌旗照鼙鼓,铠甲耀冰雪。
金缯辱君赐,再拜嵩呼叠。
天子曰嘻哉,长江殆虚设。
云屯皆壮士,宁有中外别。
乃命臣某某,腆犒均行列。
许之问军旅,利害与优劣。
臣闻畴昔论,舟师利通捷。
出入如风驰,进退如电制。
乡来经始意,规置有余烈。
更张一何误,事亦随废缺。
横舟卧平沙,鍪胄半折裂。
蒙冲才什五,水卒无枭杰。
只今众弊见,嘌不一语决。
往往忧国者,无路伸喙舌。
小臣愧不敏,衔命纡华节。
愿陈一得虑,竹头而木屑。
方略许图上,稽首思罄竭。
君王赦其愚,臣敢毕其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往往忧国

往往 wǎng wǎng
(1).常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如 荀卿 、 孟子 、 公孙固 、 韩非 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 唐 曹唐 《刘晨阮肇游天台》诗:“往往鷄鸣巖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汉 之能吏多出掾史, 唐 节度所辟书记,亦往往入而为大官。” 巴金 《家》十五:“近来常常咳嗽,夜里往往失眠,心里总是痛。”
(2).处处。《管子·度地》:“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可以毋败。”《魏书·尧暄传》:“初, 暄 使 徐州 ,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 元 萨都剌 《皂林道中》诗:“行行水竹与云林,往往人家与僧舍。”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漢語大詞典》
忧国(憂國)yōu guó
为国事而忧劳。《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 清 钱谦益 《董应举授中大夫制》:“为国以得人为急,人臣以忧国为先。”  ——《漢語大詞典》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路 lù《國語辭典》

路 [ lù ]

  1. 道路,供人马舟车等行走的途径。如:「陆路」、「水路」、「高速公路」。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 条理、纹理。如:「思路」、「纹路」。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心路照通,有感斯顺。」
  3. 方法、途径。如:「生路」、「活路」。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 军之弱冠。」
  4. 种类。如:「他们是那一路人?」《西游记·第五一回》:「这一路拳,走得似锦上添花。」
  5. 地区、区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自是东路皆平,令叔孙静守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一日烧香回来,人见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人。」
  6. 路线。如:「五路公车」。《水浒传·第五○回》:「今日宋江分兵做四路,来打本庄。」
  7. 姓。如汉代有路温舒。
伸 shēn《國語辭典》

伸 [ shēn ]

  1. 使肢体或弹性物体由弯、短的状态变直或变长。如:「伸懒腰」、「伸直」、「伸长」。
  2. 表白、陈述。如:「伸冤」、「伸白」。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不有佳作,何伸雅怀?」通「申」。
喙 huì《國語辭典》

喙 [ huì ]

  1. 鸟兽动物等尖长形的嘴。《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运府库之财填卢山之壑而不悔也。」唐·柳宗元〈行路难〉三首之三:「蟠龙吐耀虎喙张,熊蹲豹掷争低昂。」
  2. 泛指人的嘴。如:「百喙莫辩」、「不容置喙」。《庄子·秋水》:「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南史·卷六二·鲍泉传》:「面如冠玉,还疑木偶;须似猬毛,徒劳绕喙。」
舌 shé《國語辭典》

舌 [ shé ]

  1. 动物口腔中专司辨别味道,帮助咀嚼与发音的味觉器官。也称为「舌头」。
  2. 物体像舌头的部分。如:「火舌」、「帽舌」、「笔舌」。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