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踌躇(躊躇)chóu chú
(1).踯躅,徘徊不进。《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驥踌躇於弊輂兮。” 王逸 注:“踌躇,不行貌。” 晋 陶潜 《赠羊长史》诗:“路若经 商山 ,为我少踌躇。”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一到门边,便听着有那响亮的笑声,他不觉心一动,脚就踌躇了。”
(2).犹豫,迟疑不决。《楚辞·九辩》:“事亹亹而覬进兮,蹇淹留而踌躇。” 晋 潘岳 《笙赋》:“勃慷慨以憀亮,顾踌躇以舒缓。” 唐 姚合 《酬杨汝士尚书喜人移居》:“酬章深自鄙,欲寄復踌蹰。” 清 洪升 《长生殿·疑谶》:“看满地斜阳欲暮,到萧条客馆,兀自意踌蹰。” 鲁迅 《彷徨祝福》:“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3).研究,反复思量。《全元散曲·醉花阴·秋怀》:“酒醒后细踌蹰,一寸柔肠千万缕。”《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赵衰 、 狐偃 等因与 秦 臣 蹇叔 、 百里奚 、 公孙枝 等深相结纳,共踌躇復国之事。”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邻交》:“窃尝为 日本 踌躇审度,知其志必不仅在 朝鲜 、 琉球 也。” 叶圣陶 《线下·孤独》:“他也预备要走;然而走到什么地方去,却是个很费踌躇的难题--他每天上午离开茶馆之前照例要遇到这个难题。”
(4).从容自得。《庄子·外物》:“圣人踌躇以兴事。” 成玄英 疏:“踌躇,从容也。”《庄子·田子方》:“方将踌躇,方将四顾。”
(5).忐忑不安,极度痛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 阳迈 归国,家国荒殄,时人靡存,踌蹰崩擗,愤絶復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移防》:“局已变,势难支,踌蹰中夜少眠时。” ——《漢語大詞典》
(2).犹豫,迟疑不决。《楚辞·九辩》:“事亹亹而覬进兮,蹇淹留而踌躇。” 晋 潘岳 《笙赋》:“勃慷慨以憀亮,顾踌躇以舒缓。” 唐 姚合 《酬杨汝士尚书喜人移居》:“酬章深自鄙,欲寄復踌蹰。” 清 洪升 《长生殿·疑谶》:“看满地斜阳欲暮,到萧条客馆,兀自意踌蹰。” 鲁迅 《彷徨祝福》:“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3).研究,反复思量。《全元散曲·醉花阴·秋怀》:“酒醒后细踌蹰,一寸柔肠千万缕。”《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赵衰 、 狐偃 等因与 秦 臣 蹇叔 、 百里奚 、 公孙枝 等深相结纳,共踌躇復国之事。”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邻交》:“窃尝为 日本 踌躇审度,知其志必不仅在 朝鲜 、 琉球 也。” 叶圣陶 《线下·孤独》:“他也预备要走;然而走到什么地方去,却是个很费踌躇的难题--他每天上午离开茶馆之前照例要遇到这个难题。”
(4).从容自得。《庄子·外物》:“圣人踌躇以兴事。” 成玄英 疏:“踌躇,从容也。”《庄子·田子方》:“方将踌躇,方将四顾。”
(5).忐忑不安,极度痛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 阳迈 归国,家国荒殄,时人靡存,踌蹰崩擗,愤絶復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移防》:“局已变,势难支,踌蹰中夜少眠时。” ——《漢語大詞典》
西郊
唐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 其二 秋云 南陆铜浑改,西郊玉叶轻。
唐 萧至忠 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西郊窈窕凤皇台,北渚平明法驾来。
唐 韦应物 沣上醉题寄涤武 芳园知夕燕,西郊已独还。
唐 杜甫 西郊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
唐 孙逖 和左卫武仓曹卫中对雨创韵赠右卫李骑曹 薄云生北阙,飞雨自西郊。
唐 李中 夏云 如峰形状在西郊,未见从龙上泬寥。
元 周权 西村 刈麦稼秧农事足,西郊生意绿无涯。
宋 陆游 思蜀 西郊有旧隐,何日返柴荆。
元 范梈 追和卢修撰张平章园亭观花饮 白藕花边香已秋,西郊风物野亭幽。
元 元好问 饮酒五首 其一 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
宋 王炎 丰年谣五首 其一 五风十雨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 ——《骈字类编》
唐 萧至忠 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西郊窈窕凤皇台,北渚平明法驾来。
唐 韦应物 沣上醉题寄涤武 芳园知夕燕,西郊已独还。
唐 杜甫 西郊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
唐 孙逖 和左卫武仓曹卫中对雨创韵赠右卫李骑曹 薄云生北阙,飞雨自西郊。
唐 李中 夏云 如峰形状在西郊,未见从龙上泬寥。
元 周权 西村 刈麦稼秧农事足,西郊生意绿无涯。
宋 陆游 思蜀 西郊有旧隐,何日返柴荆。
元 范梈 追和卢修撰张平章园亭观花饮 白藕花边香已秋,西郊风物野亭幽。
元 元好问 饮酒五首 其一 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
宋 王炎 丰年谣五首 其一 五风十雨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 ——《骈字类编》
外 wài《國語辭典》
外 [ wài ]
名-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如:「内外」、「门外」、「屋外」。
- 特指外国。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也称为「老外」。
-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如:「外币」、「外地」、「外族」。
-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 别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 不是正式的。如:「外号」、「外史」。
- 疏远。《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 处于……之外。《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 背叛。《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名-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 姓。如明代有意秀。
-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名-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