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寒山缩毛发,碧涧照须眉。

曾极宋代〕《游华子冈红泉碧涧

去城才半驿,深谷自逶迤。
藤络崩崖石,松垂倒地枝。
寒山缩毛发,碧涧照须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寒山毛发碧涧须眉

寒山 hán shān
(1).传说中北方常寒之山。《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 逴龙 赩只。” 王逸 注:“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 逴龙 。” 晋 张协 《七命》:“大夫曰:‘寒山之桐,出自太冥。’”
(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 唐 韩翃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诗:“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秋畦公取士》:“秋风几树天香动,吹向寒山老桂林。”
(3).指 浙江省 天台县 的 寒岩 。 唐 诗僧 寒山子 曾居此。 唐 寒山 《诗》之三:“可笑 寒山 道,而无车马踪。” 唐 寒山 《诗》之二○三:“我家本住在 寒山 ,石巖栖息离烦缘。”
(4).即 寒山子 。 唐 寒山 《诗》之二二○:“时人见 寒山 ,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宋 陆游 《醉中题民家壁》诗:“吾诗戯用 寒山 例,小市人家到处题。”参见“ 寒山子 ”。
(5).地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本 支硎山 之支峰, 明 处士 赵宧光 曾隐居于此。
(6).地名。在 江苏省 徐州市 东南。《晋书·刘遐传》:“詔 遐 领 彭城 内史,与 徐州 刺史 蔡豹 、 太山 太守 徐龕 共讨 抚 ,战於 寒山 , 抚 败走。”
(7).地名。在 广西 玉林县 西北三十里。参阅《九域志》。  ——《漢語大詞典》
缩 ( 縮 ) suō/sù
缩 [ suō ]
  1. 向后退,往回收:退~。畏~。~手(喻不敢再做下去)。~手~脚(喻做事顾虑多,不大胆)。
  2. 由大变小,由长变短:收~。伸~。压~。~减。~小。~编。~微(指利用照相技术等把文字图像缩成极小的胶卷复制品)。
  3. 捆束:“~版以载”。
  4. 直,理直:“自反而~,虽千万人,吾往矣”。
  5. 滤酒去渣:~酒。
缩 [ sù ]
  1. 〔~砂密〕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棕色,亦称“缩砂”。种子入中药,称“砂仁”。
毛发(毛髮)máo fà
(1).人体上的毛与头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流汗者,法病内重,毛髮而色泽,脉不衰,此亦内关之病也。” 唐 李群玉 《古镜》诗:“冰辉凛毛髮,使我肝胆冷。”《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个梟鸟,在 秋心院 屋上鼓吻弄舌,叫得 跛脚 毛髮森竪!” 艾青 《小泽征尔》诗:“突然如暴雨骤至,雷霆万钧,你腾空而起,从毛发也听到怒吼的声音。”
(2).特指头发。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其次剔毛髮婴金铁受辱。”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札》:“昔有 陈亮工 者,与吾同居荒邨,坚守毛髮,歷四五年,莫不怜其志节。” 萧红 《桥》:“头顶上留着的一堆毛发,逆着风,吹得竖起来了。”
(3).比喻细小,细微。《汉书·谷永传》:“三者无毛髮之辜,不可归咎诸舅。”《后汉书·张奂传》:“夫无毛髮之劳,而欲求人丘山之用。”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识。”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三:“明则极于人,幽则尽于神,大则包宇宙,细则入毛髮。”  ——《漢語大詞典》
碧涧(碧澗)bì jiàn
碧绿的山间流水。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铜陵 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南史·隐逸传论》:“故知松山桂渚,非止素玩;碧涧清潭,翻成丽瞩。” 宋 林逋 《宿洞霄宫》诗:“碧涧流红叶,青山点白云。”  ——《漢語大詞典》
照 zhào《國語辭典》

照 [ zhào ]

  1. 映射。如:「照耀」、「阳光照在窗户上。」
  2. 投映。如:「照镜子」。
  3. 比拟、依据。如:「仿照」、「照猫画虎」、「比照办理」、「照本宣科」。
  4. 比对、核对。如:「对照」。
  5. 通知。如:「照会」、「关照」。
  6. 向著、对著。如:「照头一棍」、「照著敌人开枪」。
  7. 看、顾。如:「照顾」、「照应」、「照料」。
  8. 知晓。如:「心照不宣」。《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臣闻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
  9. 摄取影像。如:「照相」、「这张像片是新照的。」
  1. 日光。如:「夕照」、「残照」。
  2. 像片。如:「近照」、「玉照」。
  3. 凭证。如:「执照」、「护照」。《喻世明言·卷三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申公道:『钱却有,何以为照?』」
须眉(鬚眉)xū méi
亦作“ 须麋 ”。
(1).胡子和眉毛。《荀子·非相》:“ 傅説 之状,身如植鰭; 伊尹 之状,面无须麋。” 杨倞 注:“麋,与眉同。”《汉书·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八:“荷衣説艺鬭心兵,前辈须眉照坐清。”
(2).借指男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七:“教 邓 子孙,止於保姓;教 济河王 子,意在维城。有此远识,须麋不逮。”《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釵。”《海上花列传》第三三回:“磊落须眉浑不喜,偏要双鬟窈窕。”
(3).比喻事物细微处。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离娄下》:“叙事刻画,须眉如画。”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万章上》:“刻画 大舜 情事,须眉毕见。”
(4).画笔的一种,用以描绘画面细部。《红楼梦》第四二回:“大南蟹爪十支,小蟹爪十支,须眉十支。”
亦作“ 鬚麋 ”。
(1).胡须和眉毛。《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晳,鬒鬚眉,甚口。” 陆德明 释文:“鬚,本又作须。” 明 王世贞 《玄狱太和山赋》:“像帝之真,理别鬚麋。”《花月痕》第五一回:“迄今诵其言,犹觉鬚眉间勃勃有生气焉。”
(2).男子代称。《水浒传》第一○八回:“帅府前军士居民,都来看 宋 军中人物,内中早恼怒了一个真正有男子气的鬚眉丈夫。”《再生缘》第六回:“莫非他,不是鬚眉是女人。” 罗洪 《践踏的喜悦》:“三太太是自命为不让须眉的,相貌也长得有点男子气魄。”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