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何时定归去,摸索断碑文。

张九成宋代〕《次单推韵

庾岭三江外,相过车马勤。
孤吟清庙瑟,愁思楚江云。
寂寞林逋宅,凄凉伍相坟。
何时定归去,摸索断碑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何时定归摸索断碑

何时(何時)hé shí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楚辞·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乾?”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漢語大詞典》
定归(定歸)dìng guī
(1).停当;完毕。《老残游记》第八回:“等到忙定归了,那满地已经都是树影子,月光已经很亮的了。”
(2).一定;必定。 陶成章 《龙华会章程》:“无论什么君主立宪共和立宪,总不免於少数人的私意,平民依旧吃苦,将来天下各国,定归还要革命。” 闻一多 《致景超实秋》:“我知道当学生的是没有多少闲钱干这些事的。你们能筹多少,无妨先留下。到 美 后,再省下几个添补起来,定归够了。”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摸索 mō suǒ
(1).绳索。参见“ 摸苏 ”。
(2).抚摩,以手抵触。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贾叟刻木》:“ 平阳 贾叟 ,无目而能刻神像…… 交城 县中寺 一佛,是其所刻,仪相端严。僧説 贾 初立木胎,先摸索之,意有所会,运斤如风。”《红楼梦》第二三回:“他姊弟三人依旧坐下, 王夫人 摸索着 寳玉 的脖项説道:‘前儿的丸药都吃完了没有?’”《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那马凭他怎样的摸索,风丝儿不动!”
(3).引申为暗中勾引。《红楼梦》第八十回:“不争气的孽障,狗也比你体面些!谁知你三不知的把陪房丫头也摸索上了!”
(4).试探;寻求。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 许敬宗 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 何 、 刘 、 沉 、 谢 ,暗中摸索著,亦可识之。’”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英雄埋没蓬蒿,谁摸索当年 刘 与 曹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懒予 曾与客弈於画舫。一刦未定, 镇淮门 已扃。终局后将借宿 枝上村 ,逡巡摸索,未得其门。”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七章:“为了给同志们摸索点经验,今天我就跟你干了!”
(5).方言。谓不果决。  ——《漢語大詞典》
断碑(斷碑)duàn bēi
断裂残缺的石碑。 宋 黄庭坚 《病起荆江亭即事》诗之五:“ 杨綰 当朝天下喜,断碑零落卧秋风。” 元 傅若金 《韩淮阴庙》诗:“ 高帝 旌旗俱寂寞,断碑零落后人看。” 清 方文 《富池晚泊》诗:“断碑零落荒草间,欲考其详罕知者。”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嘱托了他以煮饭烧菜的杂务,我和船家就从断碑乱石中间爬上了 钓台 。”  ——《漢語大詞典》
文 wén《國語辭典》

文 [ wén ]

  1. 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漢·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
  2.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3. 文章。如:「撰文」、「散文」。《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禰衡傳》:「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4. 有關文學方面的才能。如:「文武雙全」。《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5. 華麗有文采的外表。與「質」相對。參見「文質彬彬 」條。
  6. 禮節、儀式。如:「繁文縟節」。《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7. 法令、典章。《國語·周語上》:「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三國吳·韋昭·注:「文,典法也。」《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
  8. 現象。如:「天文」、「人文地理」。《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
  9. 量詞。古代計算銅幣的單位。如:「三文錢」、「分文不取」。《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這箱子能值幾文?」
  10. 姓。如宋代有文彥博。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溫和、優雅、不猛烈。如:「文雅」、「斯文」、「文火」。《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2. 有文彩的。《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衣文衣而舞康樂。」
  1. 刺染花紋圖案。如:「文身」。《水滸傳·第一一回》:「誰想今日被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直斷送到這里。」

文 [ wèn ]

  1. 掩飾。如:「文過飾非」。《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2. 修飾。如:「文飾」。《荀子·儒效》:「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