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悟此澹无作,不与炎凉并。

张九成宋代〕《偶成

冒热不安寝,整冠常夙兴。
清风入我怀,眷眷如有情。
嗟彼朝市人,正与膏火争。
藏机入钩钤,肆辩纷纵横。
所得无几何,所嗟无一诚。
往来各有趣,南北自分朋。
明德天所相,欺诬祸所婴。
犹如赴火蛾,缠绵尚营营。
悟此澹无作,不与炎凉并。
居閒苦无事,驱马出南城。
登山猿不避,鼓棹鸥靡惊。
谁知瘴岚中,谈笑适此生。
祥凤非矫矫,高鸿本冥冥。
请君少安坐,此诗殊可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无作不与炎凉

悟 wù《國語辭典》

悟 [ wù ]

  1. 明白、觉醒。如:「觉悟」、「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2. 启发他人使其觉悟。汉·崔骃〈达旨〉:「唐且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传三·杨万里传》:「臣闻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
  1. 姓。如汉代有悟明极。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澹 dàn/tán《國語辭典》

澹 [ dàn ]

  1. 恬静而寡欲。《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泊乎无为,澹乎自持。」
  2. 安静。《老子·第二○章》:「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3. 清淡、不浓烈。汉·王充《论衡·自纪》:「狄牙和膳,肴无澹味。」
  4. 水波荡漾。唐·白居易〈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诗:「庭芜凄白露,池色澹金波。」
  1. 姓。如明代有澹文升。

澹 [ tán ]

  1. 参见「澹台 」条。
无作(無作)wú zuò
(1).犹不使,不让。《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孔 传:“神庶几助我渡民危害,无为神羞辱。”
(2).不自作,不卖弄。《书·蔡仲之命》:“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 孔 传:“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
(3).不发生,不兴起。《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4).犹言无为而治。 宋 苏轼 《省试策问》之三:“问:歷观前世,天下初定,民始休息,下既厌乱而思静,上亦虚心而无作,是以公私富溢,刑罚清省。” 宋 苏轼 《神宗皇帝挽词》之二:“典礼从 周 旧,官仪与 汉 隆。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
(5).佛教语。谓无因缘之造作。《央掘魔罗经》卷二:“如来性是无作。”《百喻经·索无物喻》:“第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荆公〈字说〉多用佛经语》:“无土以为穴,则空无相;无工以穴之,则空无作。无相无作,则空名不立。”  ——《漢語大詞典》
不与 bù yǔ
不赞成。例如: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漢語大詞典》
炎凉(炎涼)yán liáng
亦作“ 炎凉 ”。
(1).犹冷热。指气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滍水》:“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 唐 武元衡 《独不见》诗:“俄惊白日晚,始悟炎凉变。”
(2).犹寒暑。喻岁月。《北史·元子思传》:“日復一日,遂歷炎凉。” 宋 司马光 《重过华下》诗:“昔辞莲幕去,三十四炎凉。” 明 张煌言 《拟古》诗:“人生百岁间,炎凉倏代谢。”
(3).喻富贵与贫寒。 唐 《隆阐法师碑》:“或屡访炎凉,捨河宫之秘寳。” 宋 王禹偁 《与李宗谔书》:“某自束髮以来,与人游且多矣。能不以炎凉为去就者,虽贫贱之交固亦鲜得,况贵胄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嫁女须求女壻贤,贫穷富贵总由天。姻缘本是前生定,莫为炎凉轻变迁。”
(4).喻人情势利,反复无常。 南朝 梁简文帝 《倡妇怨十二韵》:“含涕坐度日,俄倾变炎凉。”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二折:“争奈虔婆炎凉,小生不得已,与大姐分别。” 明 孙仁孺 《东郭记·殆不可复》:“虽则风景未全殊,却举目有炎凉别。” 续范亭 《饯雁》诗:“饮啜寧教人抱愧,炎凉亦令尔难堪。”
(5).犹寒暄。彼此寒暄称为叙炎凉。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诗:“尘土满衣何处来,敛手炎凉叙未毕。” 唐 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因以此寄》诗:“上论迁謫心,下説离别肠。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  ——《漢語大詞典》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1.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2.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1.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2.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1.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1. 参见「并州 」条。
  2.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