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隔岸花绕屋,斜阳明戍楼。

张九成宋代〕《正月二十日出城

春风驱我出,骑马到江头。
出门日已暮,独游无献酬。
江山多景物,春色满汀洲。
隔岸花绕屋,斜阳明戍楼。
人家渐成聚,炊烟天际浮。
日落雾亦起,群山定在不。
江柳故撩人,萦帽不肯休。
风流乃如此,一笑忘百忧。
随行亦有酒,无地可迟留。
聊写我心耳,长歌思悠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隔岸花绕斜阳戍楼

隔岸 gé àn
指河的对岸。 宋 秦湛 《谒金门》词:“隔岸数声初过櫓,晚风生碧树。” 明 冯梦龙 《挂枝儿·不凑巧》:“你看隔岸上的桃花也,教我怎生样去採。”  ——《漢語大詞典》
花绕(花绕)
唐 祖咏 题韩少府水亭 鸟吟当户竹,花绕傍池山。
唐 徐铉 送郝郎中为浙西判官 花绕楼台山倚郭,寺临江海水连天。  ——《骈字类编》
屋 wū《國語辭典》

屋 [ wū ]

  1. 房舍。如:「茅屋」、「住屋」、「房屋」。
  2. 房间。如:「这屋子光线充足。」
  3. 车盖。《文选·张衡·东京赋》:「輹弩重旃,朱旄青屋。」《辽史·卷五五·仪卫志一》:「平头辇,常行用之。制如逍遥,无屋。」
  4. 帐幕。《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墨子·节葬下》:「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通「幄」。
斜阳(斜陽)xié yáng
傍晚西斜的太阳。 唐 赵嘏 《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緑含风树满川。” 元 彭芳远 《满江红》词:“牛背斜阳添别恨,鸞胶秋月续琴心。” 清 黄遵宪 《养疴杂诗》:“竹外斜阳半灭明,捲帘欹枕看新晴。”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 昆明 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  ——《漢語大詞典》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1.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2.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3.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4.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1.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2.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3.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4.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5.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6.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7.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8.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9.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1.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2.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3. 神靈。如:「神明」。
  4.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5.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戍楼(戍樓)shù lóu
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南朝 梁元帝 《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 兵合戍楼空。” 明 尹耕 《紫荆关》诗:“斥堠直通沙磧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清 吴伟业 《送纪伯紫往太原》诗:“相依 刘越石 ,清啸戍楼中。”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