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麻姑 má gū
(1).神话中仙女名。传说 东汉 桓帝 时曾应仙人 王远 (字 方平 )召,降于 蔡经 家,为一美丽女子,年可十八九岁,手纤长似鸟瓜。 蔡经 见之,心中念曰:“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 方平 知 经 心中所念,使人鞭之,且曰:“ 麻姑 ,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 麻姑 自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又能掷米成珠,为种种变化之术。事见 晋 葛洪 《神仙传》。 唐 李白 《短歌行》:“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 垂两鬢,一半已成霜。” 宋 司马光 《昌言有咏石发诗三章强为三诗以继其后》之二:“金闕银城仙客居,欲传消息问 麻姑 。”《水浒传》第二四回:“软语调和,女似 麻姑 能动念。” 清 秋瑾 《东风第一枝·雪珠》词:“笑幻奇手掷 麻姑 ,故弄眼光疑眩。”
(2).见“ 麻姑酒 ”。 ——《漢語大詞典》
(2).见“ 麻姑酒 ”。 ——《漢語大詞典》
擗 pǐ/bò《國語辭典》
擗 [ pì ]
动- 用手捶拍胸部。《广韵·入声·陌韵》:「擗,抚心也。」《孝经·丧亲章》:「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 掰开、拂开。如:「擗玉米」。《楚辞·屈原·九歌·湘夫人》:「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麟 lín《國語辭典》
麟 [ lín ]
名- 大公鹿。《說文解字·鹿部》:「麟,大牡鹿也。」《文選·張衡·東京賦》:「解罘放麟。」三國吳·薛綜·注:「大鹿曰麟。」
- 參見「麒麟 」條。
- 《詩經·周南》的篇名。亦作〈麟之趾〉。共三章。根據〈詩序〉:「〈麟之趾〉,〈關雎〉之應也。」或亦指頌美公侯子孫盛多之詩。首章三句為:「〈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麕身,牛尾,馬蹄,獸類之長。趾,足也。振振,眾多興盛貌。于,同「吁 」。于嗟,讚嘆之詞。
- 姓。如清代有麟慶。
不肯 bù kěn
不同意;不接受。《穀梁传·宣公四年》:“公及 齐侯 平 莒 及 郯 , 莒 人不肯。” 唐 韩愈 《汴州乱》诗之二:“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茅盾 《陀螺》:“他的太太有痨病,将来你不是正夫人!干吗你不肯?” ——《漢語大詞典》
食 shí/sì/yì《國語辭典》
食 [ shí ]
名- 吃的東西。如:「糧食」、「麵食」、「素食」、「節衣縮食」。
- 生計、俸祿。《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吃、吃飯。如:「食髓知味」、「發憤忘食」、「廢寢忘食」。《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 嚐到、承受。如:「自食惡果」。《漢書·卷一○○·敘傳下》:「廣阿之廑,食厥舊德。」《宋史·卷三八六·范成大傳》:「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 消耗、虧損。《易經·豐卦·彖曰》:「日中則昊,月盈則食。」通「蝕」。
- 違背、背棄。參見「食言 」條。
食 [ yì ]
名- 人名用字。如漢代有酈食其,音讀為(ㄌㄧˋ ㄧˋ ㄐㄧ)。
食 [ sì ]
動- 拿食物給人或牲畜吃。《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唐·韓愈〈雜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飼 」。
飞 ( 飛 ) fēi
飞 [ fēi ]
-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跃。~鸟。
- 在空中运动:~雪。火箭~向太空。
- 形容极快:~驶。~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 极,特别地:刀子~快。
-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语。
- 像架在空中的形状:~桥。~阁。
- 感情的表达与传递:~眼。
猿 yuán《國語辭典》
猿 [ yuán ]
名- 灵长目猿科动物的泛称。与猴同类,惟颊下无囊,无尾,臀无坚皮。形似人,能坐能立,性聪慧,善于模倣,多生活于森林中。种类繁多,如长臂猿、黑猩猩等。
岭上(岭上)
南北朝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唐 沈佺期 从幸香山寺应制 岭上楼台千地起,城中钟鼓四天闻。
唐 王昌龄 送高三之桂林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唐 曹邺 题女郎庙 年年岭上春无主,露泣花愁断客魂。
唐 黄滔 寄怀南北故人 岭上青风陇头月,时通魂梦出来无。
宋 苏轼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其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宋 范成大 自天平岭过高景庵 卓笔峰前树作团,天平岭上石成关。 ——《骈字类编》
唐 沈佺期 从幸香山寺应制 岭上楼台千地起,城中钟鼓四天闻。
唐 王昌龄 送高三之桂林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唐 曹邺 题女郎庙 年年岭上春无主,露泣花愁断客魂。
唐 黄滔 寄怀南北故人 岭上青风陇头月,时通魂梦出来无。
宋 苏轼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其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宋 范成大 自天平岭过高景庵 卓笔峰前树作团,天平岭上石成关。 ——《骈字类编》
餐 cān《國語辭典》
餐 [ cān ]
動- 吃、食。如:「聚餐」、「野餐」。《詩經·鄭風·狡童》:「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 捱、受。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呼保義哥哥見責,我李山兒情願餐柴。」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有一日受法,餐刀正典刑。」
- 採取、聽取。《文選·王儉·褚淵碑文》:「餐輿誦於丘里,瞻雅詠於京國。」
- 食物、飯食。如:「早餐」、「西餐」。
- 量詞。計算飲食次數的單位。如:「一天三餐飯」。
松实(松實)sōng shí
松子。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 偓佺 以松实方目, 赤松 以水玉乘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偓佺 者, 槐山 採药父也。好食松实。”《新唐书·地理志三》:“﹝ 蔚州 ﹞土贡:熊鞹、豹尾、松实。”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