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忧国身甚便,编排失手安足言。
柳南矫矫蛟龙骞,古诗古文高入天。奉试词场三十年,柳度夜夜魁星躔。
集英殿下听胪传,唱在第十众所冤。天岂恨汝月蚀篇,罚使独吟瘴海边。
中州近年栽木绵,春寒秋热气已偏。我心忧国身甚便,编排失手安足言。
敌窥淮汉蹂两川,君相不得高枕眠。古人度岭悲南迁,今人度岭如登仙。
端溪溪阔山无烟,长腰米白鲫鲩鲜。山媪采蕉蜑采蠙,羽檄不警徭赋蠲。
党碑诸贤昔往还,人士尽识洛水源。广文下马春风前,升堂讲书鼓鼘鼘。
远方朋来笈在肩,再拜愿预弟子贤。中庸大学玄又玄,商盘周诰非雕镌。
灯花两檐陈俎笾,一一口说手注篇。霜毫之笔云涛笺,墨香瓦滑不受研。
下岩古坑石柿填,千夫秉炬入戽泉。镵出一片紫玉砖,色如马肝鹆眼圆。
得之酬直不论钱,乍是对客寒无毡。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名-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忧国(憂國)yōu guó
为国事而忧劳。《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 清 钱谦益 《董应举授中大夫制》:“为国以得人为急,人臣以忧国为先。” ——《漢語大詞典》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名-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 參見「身毒 」條。
甚 shèn/shén《國語辭典》
甚 [ shèn ]
副- 很、非常。如:「甚多」、「甚好」、「甚佳」。
- 過分、過度。如:「欺人太甚」。
甚 [ shé ]
- (二)之又音。
甚 [ shén ]
- 參見「甚麼 」條。
便 biàn/pián《國語辭典》
便 [ biàn ]
形- 順、順利、方便。如:「便利」、「不便之處」。《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宋·陸遊〈初發夷陵〉詩:「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
- 簡單的、非正式的。如:「便服」、「便鞋」、「便條紙」、「家常便飯」。
- 靈敏、輕巧、敏捷。《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 適宜、合宜。如:「便於攜帶」。《南史·卷三五·顧覬之傳》:「率皆即日不宜於人,方來未便於公,名與實反,有乖政體。」
- 有利於。《韓非子·孤憤》:「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史記·卷七十七·信陵君列傳》:「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 熟習。《三國志·卷七·魏書·呂布傳》:「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隋書·卷五○·郭榮傳》:「孝先於上流縱天筏以擊浮橋,護令榮督便水者引取其筏。」
- 排泄屎、尿。如:「便尿」。《漢書·卷五九·張湯傳》:「(安世)為光祿勳,郎有醉小便殿上。」
- 方便的時候。如:「便中請來個電話。」、「得便就幫你送過去。」
- 機會。《文選·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唐·李華〈弔古戰場文〉:「吾想夫北風振漢,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 屎、尿等的排泄物。如:「大便」、「小便」、「糞便」。
- 即、就。《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紅樓夢·第四回》:「每日或飯後,或晚間,薛姨媽便過來,或與賈母閒談,或和王夫人相敘。」
- 豈、難道。表反問的語氣。宋·文同〈可笑口號七章之一〉:「若無書籍兼圖畫,便不教人白髮生?」《董西廂·卷八》:「姑舅做親,便不敗壞風俗?」
- 縱然、即使。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便 [ pián ]
名- 姓。如漢代有便樂成。
编排(編排)biān pái
(1).按照一定的目的依次排列。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右臣准宣命,差赴 集英殿 编排举人试卷。”《朱子语类》卷二九:“这一段下连‘巧言令色足恭’,都是一意,当初 孔 门编排此书,已从其类。”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站在这个立场上,来讨论那选择故事,编排情节,以及其他零碎的技巧问题。”
(2).调配、安排。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我常常设计把这些人马调度得十分如法,他们服从我的编排,比一匹真马还驯服规矩。”
(3).指捏造谎言讥诮别人。 朱自清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 中国 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 ——《漢語大詞典》
(2).调配、安排。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我常常设计把这些人马调度得十分如法,他们服从我的编排,比一匹真马还驯服规矩。”
(3).指捏造谎言讥诮别人。 朱自清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 中国 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 ——《漢語大詞典》
失手 shī shǒu
(1).因不慎从手中掉下。《后汉书·蓟子训传》:“尝抱邻家婴儿,故失手堕地而死。” 唐 杜牧 《破镜》诗:“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雷焕 回言道:‘先曾渡 延平津 口,失手落于水中了。’” 周立波 《张满贞》:“ 龙妈 的四岁的孙子失手打烂一只玻璃杯。”
(2).泛谓无意中造成某种不好的后果。 元 李翀 《日闻录》:“偶一宣使,在旁研墨,失手误溅其衣。”《水浒传》第三九回:“今日这哥哥失手,伤了女儿些个,终不成经官动词,连累官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汪越》:“前者为小姑拆洗白綾衫,乃失手误浸粥盆中。”
(3).喻失利,失败(多指意外的)。 唐 方干 《题赠李校书》诗:“名场失手一年年,月桂尝闻到手边。” 宋 陈师道 《送孝忠落解南归》诗:“妙年失手未须恨,白璧深藏可自妍。” 鲁光 《中国姑娘》:“她为这最后一场的失手,感到无限惋惜。” ——《漢語大詞典》
(2).泛谓无意中造成某种不好的后果。 元 李翀 《日闻录》:“偶一宣使,在旁研墨,失手误溅其衣。”《水浒传》第三九回:“今日这哥哥失手,伤了女儿些个,终不成经官动词,连累官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汪越》:“前者为小姑拆洗白綾衫,乃失手误浸粥盆中。”
(3).喻失利,失败(多指意外的)。 唐 方干 《题赠李校书》诗:“名场失手一年年,月桂尝闻到手边。” 宋 陈师道 《送孝忠落解南归》诗:“妙年失手未须恨,白璧深藏可自妍。” 鲁光 《中国姑娘》:“她为这最后一场的失手,感到无限惋惜。” ——《漢語大詞典》
安足 ān zú
立足,存身。《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遣人与子书,刻期兵至,举火为应”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瓚 遣行人 文则 齎书告子 续 曰:‘不然,吾亡之后,天下虽广,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 ——《漢語大詞典》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动-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语助词,无义:➊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 参见「言言」(二)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