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臣弄权柄,生杀在顾盼。

郑侠宋代〕《谢太守答诗莱州

闲齐掩书扉,疏竹间风韵。
兀坐无所为,仰高方苦峻。
关关两喜鹊,如以捷来献。
疑其喜过常,精爽抑何顿。
谓当有嘉宾,结驷问原宪。
不然亲交书,万里来问讯。
何意二千石,新书灿盈卷。
使者入衡门,红光十余仞。
衣冠出蓬室,再拜望城阃。
开缄列宿动,芒角相辉焕。
捧读未终篇,钦降已三叹。
譬如涉春波,渺不知涯岸。
又若惊雷霆,但觉目眩转。
谁言匹夫穷,陋巷一箪饭。
箧有无价珍,贵於青玉案。
昨者鄙俚辞,惟求指瑕宜。
敢期明月珠,倾泻殊不吝。
重重借褒誉,许与良过分。
酷爱愚且直,还邻贫且困。
惟人最难知,圣哲其犹恨。
自非明如日,安得物无遁。
程孔昔中涂,邂逅适所愿。
倾盖毕所怀,日西不知倦。
圣贤欣道合,万古直一瞬。
凄凉千载余,此道谁复振。
未闻似今日,曾不拜公面。
顾遇过所亲,思知久弥浚。
重念樗散材,平生慕忠顺。
青衫百僚末,言责固所逭。
若其爱君心,岂以爵禄辩。
谓宜为民上,必与同喜愠。
谓宜食君禄,宁当复私徇。
刀斧且满前,斯诚岂磨磷。
千载幸一时,岩廊拱尧舜。
夔皋岂无人,共鲧偶未竄。
眷委一失真,聪明不无乱。
出令以便民,动皆为深患。
疲赢死饥冻,重负遭囚绊。
奔逃苟自活,父子潜分散。
以天征不义,如以雨苏旱。
箪食迎王师,东征西夷怨。
未闻百万帅。戈鋋日持玩。
南取十数洞,西开五六郡。
府库为一空,白骨成龙断。
大臣弄权柄,生杀在顾盼。
威福不有归,佞邪尚何惮。
公忠获罪咎,正直招诃谴。
幽恚郁不伸,变异以频见。
阴阳为之沴,淫潦仍乾暵。
方且颂太平,长歌事赓赞。
天子九重门,深居拱间燕。
人人怀欺匿,比周相引荐。
以侠观此时,纲维一何紊。
滔滔恐皆溺,心窃拟手援。
是以屡上章,指陈几欲遍。
初虽蒙嘉纳,终不离才间。
弃逐来穷陬,星霜两经闰。
簪绅满朝著,大半嗟排摈。
谁为悯穷褐。粟帛推余羡。
谁为念孤独,齿牙借余论。
重伤弃逐久,不敢略自辩。
高堂有单亲,日久庭闱恋。
同时得罪人,一赦皆从便。
惟兹尚远斥,不许归宁觐。
拟扣阊阖门,明颺紫宸殿。
恨无可言路,勇决固所断。
嗟嗟道云亡,丈夫儿女愞。
势利同险巘,风云借余便。
谁非顾金钱,谁非思达宦。
孳孳顾理义,恻恻念寒畯。
如公今几人,百世绍休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大臣弄权生杀顾盼

大臣 dà chén
(1).官职尊贵之臣。《左传·昭公元年》:“ 和 闻之,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史记·吕太后本纪》:“ 如意 立为 赵王 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 留侯 策,太子得毋废。”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大臣执政,不当收恩避怨。”
(2). 清 代用为官号。如内官有总管大臣、军机大臣等,外官有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特遣的称钦差大臣。至 清 末尽改各部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现亦用作君主国家高级官吏之称。  ——《漢語大詞典》
弄权(弄權)nòng quán
凭借职位,滥用权力。《汉书·刘向传》:“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 许 史 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 弘恭 、 石显 弄权。”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 杨 与 李 。”《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赵高 弄权,指鹿为马,欺压羣臣。”  ——《漢語大詞典》
柄 bǐng《國語辭典》

柄 [ bǐng ]

  1. 本指斧头的把手处,后来凡器物上可执之处都称为「柄」。如:「刀柄」、「伞柄」。
  2. 量词。计算有柄器物的单位。如:「一柄锄硕」、「两柄大刀」。
  3. 植物花叶和枝茎相连的部分。如:「花柄」、「叶柄」。
  4. 言语或行为可被人当作攻击、要挟的事情,或作为取笑的话题。如:「把柄」、「话柄」、「笑柄」。
  5. 根本。《国语·齐语》:「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
  6. 权力。《文选·班彪·王命论》:「故虽遭罹厄会,窃其权柄。」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1. 执掌、操持。如:「柄国」、「柄政」。

柄 [ ​bìng ]

  1. (一)​之又音。
生杀(生殺)shēng shā
(1).指萌生凋落、昭苏伏蛰、阴阳消长等自然规律。《庄子·天运》:“怨恩取与諫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 成玄英 疏:“应青春以生长,顺素秋以杀罚。” 唐 白居易 《桐花》诗:“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象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於气而已。”
(2).生与死;生或死。《列子·周穆王》:“阴阳俱壮则梦生杀。” 张湛 注:“阴阳以和为用者也,抗则自相利害,故或生或杀也。”
(3).决定生与死。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人主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 宋 苏辙 《唐论》:“古者诸侯大国或数百里,兵足以战,食足以守,而其权足以生杀。” 明 宋濂 《寓言》之二:“生杀之柄,弗累於手;安危之心,弗繫於心。”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上海文坛上的鬼魅》:“因为他们正握着涂抹的笔尖、生杀的权力。”
(4).指生杀之权。《周书·李贤传》:“今位居上列,爵迈通侯,受委方面,生杀在手。” 宋 苏轼 《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诗:“书生只肯坐帷幄,谈笑毫端弄生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滇军政府讨满洲檄》:“生恶因於郡县,生杀操之墨吏,刑部不知,按察不问。”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顾盼(顧盼)gù pàn
(1).向左右或周围看来看去。《后汉书·儒林传论》:“俯仰顾盼,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西京杂记》卷六:“ 恭王 大悦,顾盼而笑。”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彼此顾盼,以为笑乐。” 李广田 《水的裁判》:“他们既不仰视前路,也不左右顾盼,只是垂头向前走。”
(2).照顾;看顾。《孔丛子·连丛子下》:“公顾盼 崔生 ,欲分禄以周其无,君之惠也。”《西游记》第三二回:“ 八戒 道:‘看师父是坐,廵山去是走;终不然教我坐一会又走,走一会又坐。两处怎么顾盼得来?’” 清 吴敏树 《书谢御史》:“一朝跌足,谁肯相顾盼耶?”
(3).瞧得起;礼遇。 唐 李白 《猛虎行》:“ 三吴 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明 徐渭 《奉督学宗师薛公书》:“凡 浙 之士,一蒙先生之顾盼者,无不接踵於先生之门,以幸得一言之教。” 清 戴名世 《魏其论》:“ 灌夫 以丞相戏弄之言告 魏其 , 魏其 与夫人市牛酒设帐具,必欲得 武安 一往,岂其慕艷 武安 而亦如天下士、郡国诸侯之以其顾盼为重耶!”
(4).眷顾;爱慕。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君王一顾盼,选色献蛾眉。”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偶见这小娘子,在於胭脂舖内,四目相视,甚有顾盼之意。” 明 陆采 《怀香记·引示池楼》:“他若有顾盼之情,你便近前相见。”
(5).观望。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盖未击之时,踟躕顾盼,举动语默,皆是物也。” 许杰 《大白纸》十四:“那人瞧见他这样踌躇顾盼的神气,决定他是一个异地的生客。”
(6).指相貌。 唐 李德裕 《奇才论》:“ 李训 因守 澄 得幸……与天子契若鱼水,北军诸将望其顾盼,与目睹天颜无异。”《新唐书·李密传》:“帝曰:‘此儿顾盼不常,无入卫。’” 欧阳山 《三家巷》二:“她的第二女儿 区桃 年纪虽然还小,却已经长得顾盼不凡,人才出众。”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