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尔来又卜南郭居,自笑飘萍无定所。

周麟之宋代〕《呈郫人李签判

锦江烟水春茫茫,锦城游宴歌舞狂。
酒酣缓辔踏花去,尚说当年先侍郎。
后来游宦家因徙,子孙不复归桑梓。
世居淮海二百年,路隔关山七千里。
兵戈南下风尘昏,衣冠流江黄屋奔。
淮乡几作边戍地,丛桂旧第无一存。
我从避乱梅花坞,钓月眠云拉巢许。
尔来又卜南郭居,自笑飘萍无定所。
见君襟韵真谪仙,从来游戏壶中天。
眷言我祖旧同闬,邂逅笑语心豁然。
平生行李遍方外,南逾五岭入苍翠。
脱靴未屈力士手,探囊已压髯奴背。
为叹干戈何日休,浮家泛宅江海游。
丹砂鍊就葛洪鼎,茶灶行随鲁望称。
天涯二见倾盖旧,青城猿鹤知存否。
会当叱驭过邛郲,相从却饮郫筒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尔来南郭飘萍定所

尔来(爾來)ěr lái
(1).从那时以来。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唐 李白 《蜀道难》诗:“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 秦 塞通人烟。” 清 曹寅 《三月六日登鼓楼看花》诗:“尔来三十有七载,看花恍惚如游仙。”
(2).近来。 唐 杜牧 《郡斋独酌》诗:“叔舅欲饮我,社瓮尔来尝。” 宋 王安石 《收盐》诗:“尔来贼盗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尔来索居 仙台 ,又复匝月。” 郭沫若 《东风集·再出夔门》:“一九一三年秋,第一次乘 长江 轮船,东出 夔门 ,经过 三峡 ,尔来往返均乘飞机,与 三峡 不见者四十又八年。”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卜 ( 蔔 ) bǔ/bo《國語辭典》

卜 [ bǔ ]

  1. 古人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的行为。如:「占卜」、「龟卜」。
  2. 泛指一般预测吉凶的方法。如:「卜卦」。清·王漁洋〈灞橋寄內〉詩二首之二:「閨中若問金錢卜,秋雨秋風過灞橋。」
  3. 掌管问卜之事的人。《楚辭·屈原·卜居》:「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往見太卜鄭詹尹。」《禮記·王制》:「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
  4. 古剧脚色名称。饰演老妇人,如今戏中的老旦。如:「卜儿」。《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宦門子弟錯立身·第五出》:「(末卜商量介)​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
  5. 姓。如春秋时卫国有卜商,清代有卜舜牟。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灼龟占卦。《左傳·僖公四年》:「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
  2. 预料、事先推断。如:「未卜先知」、「胜败可卜」。《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
  3. 选择。如:「卜居」、「卜邻」。《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鄰是卜。」宋 ·陸遊〈呂從事夫人方氏墓誌銘〉:「以潦水齧墓趾,改卜於舊墓少東二百步。」
南郭 nán guō
(1).南面的外城。《左传·襄公十八年》:“己亥,焚 雍门 及西郭、南郭。” 宋 苏轼 《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之四:“南郭清游继 颜 谢 ,北窗归卧等 羲 炎 。” 清 宋琬 《张幼量话金陵赋赠》之二:“名园南郭外,公子命扁舟。” 谢无量 《己酉岁未尽七日自芜湖溯江还蜀》诗:“东皋淹旅食,南郭竟狂酲。”
(2).指 南郭子綦 。 宋 朱熹 《假山焚香作烟云掬水为瀑布》诗之一:“独往但凭 南郭 几,远游休剪 北山 莱。” 明 何景明 《愚庵王公瓖》诗:“早投 南郭 隐,不待《北山文》。” 宁调元 《燕京杂诗》:“ 东方 玩世成飢饿, 南郭 仰天似槁枯。”参见“ 南郭子綦 ”。
(3).指 南郭处士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若长风之过籟, 南郭 之吹竽耳。” 范文澜 注引 刘寔 《崇让论》:“ 南郭先生 不知吹竽者也。”参见“ 南郭处士 ”。
(4).复姓。 春秋 有 南郭偃 。见《左传·宣公十七年》。  ——《漢語大詞典》
居 jū《國語辭典》

居 [ jū ]

  1. 住。《论语·学而》:「居无求安」。《孟子·离娄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2. 坐下。《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3. 存积、储存。如:「奇货可居」。《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
  4. 处、位于。《孟子·离娄上》:「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唐·刘禹锡〈咏史〉诗二首之二:「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5. 占有。《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6. 存有、怀著。如:「居心叵测」。
  1. 住所。如:「故居」、「新居」、「迁居」。
  2. 住宅、茶楼、饭馆等场所的称号用字。如:「为善长乐居」、「明湖居」、「德林居」。
  3. 姓。如明代有居节。

居 [ jī ]

  1.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谁居?其孟椒乎!」《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飘萍(飄萍)piāo píng
飘流的浮萍。多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或行踪。 唐 杜甫 《东屯月夜》诗:“抱疾飘萍老,防边旧穀屯。” 明 李景福 《暮春遗意》诗:“三春看又尽,身世一飘萍。” 宁调元 《清明忆亡友姚宏业》诗:“百二山河同败絮,两三亲友各飘萍。”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定所 dìng suǒ
固定的住所、居处。 唐 戴叔伦 《海上别薛舟》诗:“自应无定所,还似欲相随。” 宋 欧阳修 《玉楼春》词:“朱阑夜夜风兼露,宿粉栖香无定所。”《儒林外史》第八回:“穷途流落,那有定所?”《三侠五义》第六八回:“劣兄出去閒游,毫无定所。”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