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吏隐宜春郡,同僚得俊髦。

祖无择宋代〕《吏隐宜春郡诗十首 其六

吏隐宜春郡,同僚得俊髦。纯音等疏越,馀刃剧豪曹。

器识青云远,歌词白雪高。遂令迁客意,不复赋离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吏隐宜春同僚得俊

吏隐(吏隱)lì yǐn
(1).谓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 唐 宋之问 《蓝田山庄》诗:“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 唐 白居易 《江州司马厅记》:“ 江州 左 匡庐 ,右 江 湖 ,土高气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隐者,捨此官何求焉?” 宋 王禹偁 《游虎丘》诗:“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芗畇公挽联》:“鱣舍怡情,看三径香多,省识人如菊淡;鲤庭侍养,悵六年吏隐,遽闻诗咏莪哀。”
(2).山名。一名 洼尊山 。在 浙江省 缙云县 。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地上》:“ 吏隐山 ,在 縉云 ,县令 李阳冰 退居于此山,创亭室以宴居,因名。其南有 阳冰 凿石为洼尊。”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处州府》:“ 吏隐山 ,县治东北,一名 洼尊山 ,以 唐 县令 李阳冰 名。”  ——《漢語大詞典》
宜春 yí chūn
(1).适宜于春天;适应春天。 唐 施肩吾 《春日餐霞阁》诗:“洒水初晴物候新, 餐霞阁 上最宜春。” 后蜀 阎选 《八拍蛮》词:“憔悴不知缘底事,遇人推道不宜春。” 郁达夫 《将之日本别海裳》诗之三:“知儂棹向 吴江 过,托买宜春半幅裳。”
(2).指 宜春宫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蹷 石闕 ,歷 封峦 ,过 鳷鹊 ,望 露寒 ,下 棠棃 ,息 宜春 。” 郭璞 注:“ 宜春 ,宫名,在 渭 南 杜县 东。”《汉书·东方朔传》:“北至 池阳 ,西至 黄山 ;南猎长 杨 ,东游 宜春 。” 颜师古 注:“ 宜春 ,宫也,在 长安 城东南。” 唐 王维 《登楼歌》:“却瞻兮 龙首 ,前眺兮 宜春 。”参见“ 宜春宫 ”。
(3).旧时立春及春节所剪或书写的字样。民间与宫中将其贴于窗户、器物、彩胜等之上,以示迎春。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綵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唐 崔道融 《春闺》诗之二:“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辽史·礼志六》:“立春,妇人进春书,刻青繒为帜,像龙御之,或蟾蜍,书帜曰‘宜春’。” 清 陈维嵩 《齐天乐·早春寿魏塘柯素培先生》词:“小楼人倚,梅花天气,正院贴‘宜春’,釵摇燕子。”《廿载繁华梦》第十六回:“过了祀灶之期,不久又是除夕,家家贴起‘宜春’。” 郁达夫 《立春日》诗:“闲来剪个‘宜春’字,贴上兰花小瓦盆。”
(4).指 宜春院 。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自高头 宜春 梨园 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 圣文神武皇帝 初, 公孙 一人而已。”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序》:“余生也晚,不及见南部之烟花, 宜春 之子弟。”参见“ 宜春院 ”。  ——《漢語大詞典》
郡 jùn《國語辭典》

郡 [ jùn ]

  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的名称。周时县大郡小,以县统郡,至秦始皇时,废封建,行郡县,郡大县小,以郡统县,汉以后历代因袭,隋唐时曾罢郡置州,宋时改郡为府。《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2. 姓。如明代有郡敬。
同僚 tóng liáo
亦作“同竂”。
(1).旧时称同朝或同官署做官的人。《诗·大雅·板》:“我虽异事,及尔同寮。” 毛 传:“寮,官也。”《新唐书·陆扆传》:“ 扆 工属辞,敏速若注射然,一时书命,同僚自以为不及。” 宋 苏轼 《留别叔通元弼坦夫》诗:“ 田三 昔同寮,向我每倾倒。”《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那 薛少府 不但廉谨仁慈,爱民如子,就是待那同僚,却也谦恭虚己。” 鲁迅 《呐喊·端午节》:“﹝ 方玄绰 ﹞直到听得同竂过分的奚落他们了,这才略有些小感慨。”
(2).泛指在机关任职的同事。 茅盾 《蚀·幻灭》十:“ 慧 请的客大半是同僚,也有她在外国时的朋友。”  ——《漢語大詞典》
得俊 de jùn
(1).俘获敌方的猛将勇士。谓得胜。《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得儁曰克。” 孔颖达 疏:“战胜其师,获得其军内之雄儁者,故云得儁曰克。”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 鲁侯 御 宋 ,得雋 乘丘 。”一本作“ 得儁 ”。
(2).谓及第。 唐 元稹 《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观放牓后相贺》诗:“竞走墙前希得儁,高县日下表无私。”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名高场屋已得儁,世有龙门今復登。”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现任大官子弟登第》:“ 南京 兵部尚书 李遂 子 材 ,亦以是科得雋。” 清 刘銮 《五石瓠·建德相公》:“诸生高才,万一得雋,岂不似私?”
(3).谓喜获大鱼。 唐 韩愈 《叉鱼》:“竞多心转细,得雋语时嚣。” 宋 苏轼 《江西》:“何人得儁窥鱼矼,举叉絶叫尺鲤双。”
(4).谓含意隽永。 唐 白居易 《与刘苏州书》:“然得儁之句,警策之篇,多因彼唱此和中得之,他人未尝能发也。”一本作“ 得雋 ”。  ——《漢語大詞典》
髦 máo《國語辭典》

髦 [ máo ]

  1. 毛发中较长者称为「髦」。《尔雅·释言》:「髦,选也。」宋·邢昺·疏:「毛中之长毫,曰髦。」
  2. 比喻出众的人才。唐·太宗〈令河北淮南诸州举人诏〉:「江淮吴会,英髦斯在。」
  3. 古代孩童下垂至眉的发式。《诗经·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汉·毛亨·传:「髦者,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
  4. 兽类头颈上的长毛。《淮南子·原道》:「马被髦而全足者,天也。」《山海经·南山经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
  5. 古代用牦牛尾作装饰的旗帜。《文选·张协·七命八首之三》:「建云髦,启雄芒。」唐·李善·注:「髦,与旄古字通。」通「旄」。
  1. 流行的、时兴的。参见「[[时髦]]」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