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年尚稚,与弟走踉蹡。
戴良〔元代〕《客中写怀六首 其二 忆子》
绵绵我瓜瓞,引蔓空尔长。有子将得力,弃之往他乡。
他乡与故里,两地永相望。独有中天月,远照双松堂。
双松我所植,念之犹不忘。况复儿与女,不见今六霜。
大儿踰弱冠,有娣同己长。想当望我时,齐行松树旁。
见树不见父,呜咽泪成行。小女年尚稚,与弟走踉蹡。
相呼戏树下,何处褰父裳。反哺有慈乌,跪乳有羔羊。
人事独暌乖,俯仰我心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小女 xiǎo nǚ
(1).女儿中之年龄最小者。《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 霍光 夫人 显 欲贵其小女,道无从。”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 吴王 夫差 小女名曰 紫玉 ,年十八,才貌俱美。” 唐 牛肃 《纪闻·吴保安》:“ 安居 难违;乃见其小女曰:‘公既频繁有言,不敢违公雅意。此女最小,常所钟爱。今为此女受公一小口耳。’因辞其九人。”
(2).年幼的女儿。 唐 杜甫 《北征》诗:“牀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
(3).对他人称己女的谦词。《西游记》第二三回:“故夫比我年大三岁……三小女名 怜怜 ,今年十六岁。” 清 李渔 《意中缘·赴任》:“老先生,晚生原为寻女而来,小女既不在,就该转去了。”《红楼梦》第三回:“ 如海 又説:‘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吾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
(4).女儿对父母尊长自称。《西游记》第九四回:“那公主走近前,倒身下拜,奏道:‘父王,乞赦小女万千之罪。’” ——《漢語大詞典》
(2).年幼的女儿。 唐 杜甫 《北征》诗:“牀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
(3).对他人称己女的谦词。《西游记》第二三回:“故夫比我年大三岁……三小女名 怜怜 ,今年十六岁。” 清 李渔 《意中缘·赴任》:“老先生,晚生原为寻女而来,小女既不在,就该转去了。”《红楼梦》第三回:“ 如海 又説:‘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吾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
(4).女儿对父母尊长自称。《西游记》第九四回:“那公主走近前,倒身下拜,奏道:‘父王,乞赦小女万千之罪。’” ——《漢語大詞典》
年 nián《國語辭典》
年 [ nián ]
名-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 收成、年成。如:「丰年」、「歉年」、「年景」。《新唐书·卷九十九·戴胄传》:「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 年节。如:「过年」。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
- 岁数、年龄。如:「盛年」、「延年益寿」、「年轻力壮」。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 时代、时期。如:「八十年代」、「康熙年间」。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 人生中的某时期。如:「童年」、「青少年」、「壮年」、「老年」。
-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个月。如:「这件事要花四年才能完成。」
- 姓。如清代有年羹尧。
- 每年。如:「年鉴」、「年表」、「年刊」、「年产量」。
- 年节的。如:「年糕」、「年画」、「办年货」。
尚 shàng《國語辭典》
尚 [ shàng ]
动- 尊崇、仰慕。如:「尚文」、「尚武」。《墨子·尚贤上》:「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 主管其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襄平侯通尚符节,乃令持节矫内太尉北军。」通「掌」。
- 仰攀婚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 犹、还。如:「他至今尚未结婚。」《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
- 尚且、况且。《老子·第二三章》:「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 希望,表示祈求。如:「尚飨」。唐·韩愈〈汴州东 西水门记〉:「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尚俾来者知作之所始。」
- 姓。如汉代有尚长。
稚 zhì《國語辭典》
稚 [ zhì ]
形- 幼小、不成熟。如:「稚气」、「幼稚」。《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 孩童、幼童。《孟子·滕文公上》:「使老稚转乎沟壑。」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弟 dì/tì/tuí《國語辭典》
弟 [ dì ]
名- 称谓:➊ 称同胞男子先生者为「兄」,后生者为「弟」。如:「么弟」、「胞弟」、「令弟」、「舍弟」。《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也称为「弟弟」。➋ 称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如:「堂弟」、「表弟」、「妻弟」、「族弟」。➌ 古代亦称女子后生者为「弟」。即妹。《孟子·万章上》:「于卫主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及乃吕后弟吕媭之夫。」➍ 对同辈朋友的自称。如:「愚弟」、「阁下海量,小弟自叹弗如!」《红楼梦·第二回》:「雨村忙亦笑问:『老兄何日到此,弟竟不知。』」➎ 称年少于己者的同辈朋友。如:「仁弟」、「贤弟」。
- 次序、等第。《吕氏春秋·贵直论·原乱》:「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汉书·卷八三·朱博传》:「徙云阳、平陵县,以高弟入为长安令。」
- 门徒、学生。如:「弟子」、「徒弟」。唐·贾至〈工部侍郎李公集序〉:「可谓孔门之弟,洙泗遗徒。」
弟 [ tì ]
名- 儒家称敬顺兄长、友爱兄弟的伦理道德为「弟」。《礼记·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同「悌 」。
- 敬爱兄长。《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同「悌 」。
- 但、且。《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太史公曰》:「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走 zǒu《國語辭典》
走 [ zǒu ]
动- 疾行、奔跑。如:「奔走」。汉·刘熙《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步行。如:「走路」。《文选·张衡·西京赋》:「走索上而相逢。」
- 逃跑。如:「逃走」、「败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离开。如:「走开」、「我明天就要走了。」
- 泄漏。如:「走漏」、「走光」、「走电」。《水浒传·第一八回》:「三人大惊:『莫不走漏了消息,这件事发了?』」
- 接触、交往。如:「他们两家走得很勤。」
- 失去原来的形态。如:「走味」、「走样」、「走调」。
- 移动、挪动。如:「拿走」、「我的表走得很准。」、「这步棋走错了。」
- 到处游荡。参见「走江湖 」条。
- 往、去。如:「走往」、「走访」。
- 供行走的。如:「走道」。
- 供驱使的、供使役的。如:「贩夫走卒」。
- 在陆地上行动的。如:「飞禽走兽」。
- 兽类的总称。《文选·左思·吴都赋》:「穷飞走之栖宿。」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踉蹡
韩愈赠张籍诗有儿虽甚怜教示不免简君来好呼出踉蹡越门限注踉音郎又音亮蹡音锵又七酱切 ——《分类字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