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顾余文墨吏,遑知治乱情。

戴良元代〕《泛西湖舟中作

夙负海岳志,缅怀西湖名。
蹉跎去玄发,邂逅征素情。
驿鞚依岸息,画舫漾波轻。
前睇苏堤绕,旁窥葛岭横。
恋结处士祠,悲缠忠将茔。
兴繁赏屡失,境变魂愈惊。
雉堞见新筑,翚甍失旧营。
空余歌舞地,讵闻箫管声。
顾余文墨吏,遑知治乱情。
人隐虽末弭,客怀聊暂清。
一动群生念,咄咄何时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文墨治乱

顾 ( 顧 ) gù
顾 [ gù ]
  1. 回头看,泛指看:~眄。~名思义。回~。
  2. 照管,注意:~及。~忌。~虑。~念。~恤。~全。~问。~惜。兼~。
  3. 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客。惠~。主~。
  4. 拜访:三~茅庐。
  5. 文言连词,但、但看:“兵不在多,~用之何如耳”。
  6. 文言连词,反而、却:“足反居上,首~居下。”
  7. 同“雇”,酬。
  8. 姓。
余 ( 餘 ) yú《國語辭典》

余 [ yú ]

  1. 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歎逝賦》:「余將老而為客。」
  1. 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同「餘 」。
  2. 姓。如宋代有余靖。

余 [ xú ]

  1. 參見「余余」、「余吾鎮」等條。
文墨 wén mò
(1).文书辞章。亦指写文章,从事文字工作。《史记·萧相国世家》:“今 萧何 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古昔之远,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难得记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诚之心,形于文墨。” 宋 叶适 《答吴明辅书》:“往 陈寿老 言其表弟齿甚少,文墨颖异,超越辈流。”《水浒传》第十五回:“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因此和他来往。”
(2).写文章的人;从事文字工作的人。 汉 刘桢 《杂诗》:“职事相填委,文墨纷消散。” 唐 王昌龄 《放歌行》:“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张桌儿上摆着许多零碎物件,多是人家动用家伙,无非是些灯台、铜杓、壶瓶、碗碟之类,看不得在文墨眼里的。”
(3).指文化知识。《廿载繁华梦》第二四回:“那时城厢内外,倒知得 周 家中举的事,只是谁人不识得 周 家儿子没有什么文墨,就统通知道是财神用事的了。”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五章:“朝你提亲的对象,都是有文墨的人。”
(4).刑律判状。《汉书·刑法志》:“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北史·源贺传》:“若陛下初便杀之,自可不关文墨,既付有司,义归恆典。”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非武备》:“及其僨事,则一旦以文墨绳之,呜呼,如是而谓之善将将,吾见其以国与敌也矣。”  ——《漢語大詞典》
吏 lì《國語辭典》

吏 [ lì ]

  1. 在政府机关中处理公务的人员。如:「官吏」、「酷吏」、「贪官污吏」。《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2. 姓。如汉代有吏宗。
遑 huáng《國語辭典》

遑 [ huáng ]

  1. 急迫、匆忙不安。如:「遑急」、「遑遽」。《三国志·卷六五·吴书·华核传》:「长吏畏罪,昼夜催民,委舍佃事,遑赴会日,定送到都。」
  2. 何、怎能。如:「遑论」。《诗经·邶风·谷风》:「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1. 闲暇。《诗经·小雅·小弁》:「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治乱(治亂)zhì luàn
(1).安定与动乱。《书·君牙》:“民之治乱在兹。”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王闿运 《上巡抚恽侍郎书》:“观其诚伪知其治乱,观其轻重知其兴亡。”
(2).谓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继絶世,举废邦,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达治乱之要者,遏将来之患。”《前汉书平话》卷上:“陛下圣文神武,治乱安危。”  ——《漢語大詞典》
情 qíng《國語辭典》

情 [ qíng ]

  1. 心理上发于自然的意念,或因外界事物刺激所引发的心理状态。如:「感情」、「温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唐·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 两性间的爱。如:「爱情」、「痴情」、「谈情说爱」。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 友谊、情分。如:「交情」、「人情世故」。唐·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 面子。如:「情面」、「求情」、「说情」。
  5. 实际的状况、内容。如:「实情」、「病情」、「行情」。
  1. 有关男女恋情的。如:「情夫」、「情妇」、「情痴」。
  1. 分明、明明。《红楼梦·第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