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少小秉微尚,游心在《六经》。

戴良元代〕《咏怀三首 其三

少小秉微尚,游心在《六经》。苒苒岁年迟,乃与尘事冥。

入秋多佳日,何以陶我情。园蔬青可摘,新谷亦既升。

命室酿美酒,一壶聊复倾。儿女在我侧,亲戚还合并。

终觞无杂言,但说岁功成。至乐固如此,是外徒营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少小微尚游心六经》。

少小 shào xiǎo
(1).年幼;年幼者。 汉 刘向 《说苑·谈丛》:“仁慈少小,恭敬耆老。”《东观汉记·马援传》:“臣与 公孙述 同县,少小相善。” 唐 贺知章 《回乡偶书》诗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鬢毛衰。” 陈毅 《中岳庙》诗:“巍巍 中岳庙 ,少小即知名。今日亲观览,荒凉满目陈。”
(2).指儿科。《新唐书·百官志三》:“﹝医博士﹞掌教授诸生以《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  ——《漢語大詞典》
秉 bǐng《國語辭典》

秉 [ bǐng ]

  1. 成把、成束的谷物。《说文解字·又部》:「秉,禾束也。」《诗经·小雅·甫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梁·范缜〈神灭论〉:「岂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无遗秉之报?」
  2. 量词。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十六斛为「一秉」。《集韵·上声·梗韵》:「秉,或曰粟十六斛为秉。」《论语·雍也》:「冉子与之粟五秉。」
  3. 权柄。《管子·小匡》:「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史记·卷七九·范 睢蔡泽传》:「吾闻先生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有之乎?」通「柄」。
  4. 姓。如汉代有秉宽。
  1. 用手执握。《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2. 保持、坚持。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诗:「秉节身常苦,求仁志不违。」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遭魔障套·三煞〉:「这相公主见宏深,秉心仁恕。」
  3. 主持、掌握。《诗经·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新唐书·卷八四·李密传》:「(王儒信)​劝让自为大冢宰,总秉众务,收密权。」
  4. 根据、依循。如:「秉公处理」。
微尚 wēi shàng
微小的志趣、意愿。常用作谦词。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伊余秉微尚,拙訥谢浮名。” 唐 白居易 《闻崔十八宿予新昌弊宅》诗:“平生有微尚,彼此多幽独。” 清 陶窳 《冬草》诗:“平生抱微尚,不与众芳期。”  ——《漢語大詞典》
游心(遊心)yóu xīn
(1).潜心;留心。《庄子·骈拇》:“駢於辩者,纍瓦结绳窜句,游心於坚白同异之閒,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 杨 墨 是已。”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 休 少以好学,游心典謨,既综七经,又精羣纬。”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 尧 舜 。” 明 唐顺之 《答顾东桥少宰书》:“及屏居山林,自幸尚有餘日,将以游心六籍,究贤圣之述作,鉴古今之沿革,以进其识而淑诸身。”
(2).浮想骋思。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絃,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於用笔,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 叶圣陶 《城中·搭班子》:“他一向游心于理想的境界,对于 钱先生 的话不免生疏,因生疏而不免诧怪。”
(3).游惰之心。 唐 白居易 《息游堕策》:“方今人多游心,地有遗力,守本业者,浮而不固;逐末作者,荡而忘归。”
留心;心神倾注在某一方面。《庄子·德充符》:“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梁书·韦叡传》:“每虚室独坐,游心坟素。” 清 龚自珍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翘首昭代之蹟,游心官书之府。”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六经(六經)liù jīng
六部儒家经典。《庄子·天运》:“ 孔子 谓 老聃 曰:‘ 丘 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汉书·武帝纪赞》:“ 孝武 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颜师古 注:“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也。” 汉 以来无《乐经》。今文家以为“乐”本无经,皆包含于《诗》《礼》之中;古文家以为《乐》毁于 秦始皇 焚书。参见“ 六艺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