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客里登临俱是感,人间送别不宜秋。

张昱元代〕《赠沈生还江州

乡心正尔怯高楼,况复楼中赋远游。
客里登临俱是感,人间送别不宜秋。
风前落叶随车满,日下浮云共水流。
知汝琵琶亭畔去,白头司马忆江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客里登临人间送别不宜

客里(客裏)kè lǐ
离乡在外期间。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客里故人尊酒别,天涯游子弊裘寒。” 宋 刘一止 《洞仙歌·梅》词:“行人怨,角声吹老,叹客里,经春又三年。” 元 姚燧 《次韵时中》:“ 淮南 数日将寒食,客里三春尚腊衣。”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州公诗》:“贫中聚散思亲串,客里行藏感岁华。”  ——《漢語大詞典》
登临(登臨)dēng lín
登山临水。也指游览。语本《楚辞·九辩》:“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禪於 姑衍 ,登临 翰海 。” 唐 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跡,我辈復登临。” 金 元好问 《东园晚眺》诗:“一诗不尽登临兴,落日东园独倚栏。” 朱德 《游南泥湾》诗:“登临万花岭,一览羣山小。” 碧野 《白云·绿树·金花》:“我对这座名山仰慕已久,但却无缘登临。”  ——《漢語大詞典》
俱 jù《國語辭典》

俱 [ jù ]

  1. 偕、同、一起。《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1. 皆、都、全。如:「一应俱全」、「万事俱备」。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俱 [ ​jū ]

  1. (一)​之又音。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1.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3.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4.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5.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6.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1.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2.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1.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1.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人间(人間)rén jiān
亦作“ 人閒 ”。
(1).人类社会。《韩非子·解老》:“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后汉书·卓茂传》:“凡人之生,羣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寧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閒邪?” 宋 苏轼 《鱼蛮子》诗:“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 清 郑燮 《寄许生雪江》诗之二:“金紫人间事,縹緗我辈需。”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横空出世,莽 崑崙 ,閲尽人间春色。”
(2).尘世;世俗社会。《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 晋 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二:“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丽质仙娥生月殿。謫向人间,未免凡情乱。”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稽善恶》:“廿三日送灶上天,奏人间一年之善恶。”《红楼梦》第五回:“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九:“难道在天上也和在人间一样,爱情也是不自由的吗?”
(3).民间。《后汉书·王昌传》:“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史·齐高帝纪》:“ 明帝 ( 宋明帝 )嫌帝( 萧道成 )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 明帝 愈以为疑。”《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吴皇后临〈兰亭〉》:“宪 圣慈烈皇后 尝临《兰亭帖》,佚在人间, 咸宁 郡王 韩世忠 得之,表献。”  ——《漢語大詞典》
送别 sòng bié
送行;告别。 唐 祖咏 《别怨》诗:“送别到中流,秋船倚渡头。” 元 张昱 《赠沈生还江州》诗:“客里登临俱是感,人间送别不宜秋。” 碧野 《芦沟桥情思》:“据说 芦沟桥 和 西安 的 灞桥 一样,古时都在桥边折柳送别。”  ——《漢語大詞典》
不宜 bù yí
(1).不应该。《诗·邶风·谷风》:“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史记·高祖本纪》:“足下必欲诛无道 秦 ,不宜踞见长者。” 宋 曾巩 《齐州二堂记》:“耕稼陶渔,皆 舜 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
(2).不适宜,不适合。《史记·孝文本纪》:“今释宜建而更选於诸侯乃宗室,非 高帝 之志也。更议不宜。” 清 任泰 《质疑·经义》:“辞令之美,往往不宜训詁。”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一:“ 二诸葛 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3.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姓。如清代有秋瑾。
  1.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