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独有(獨有)dú yǒu
(1).独自具有;独自据有。《管子·形势》:“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 支伟成 通解:“夜行,谓阴行其德,则人不与之争,故独有之也。”《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2).只有;特有。《史记·历书》:“是时,独有 邹衍 ,明於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 唐 张籍 《贺周赞善闻子规》诗:“此处谁能听,遥知独有君。” 茅盾 《子夜》五:“土匪这样猖獗,真是 中国 独有的怪现象。” 毛泽东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3).指在精神上能特立独行。《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成玄英 疏:“人欲出众,而己独游,众无此能,故名独有。” ——《漢語大詞典》
(2).只有;特有。《史记·历书》:“是时,独有 邹衍 ,明於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 唐 张籍 《贺周赞善闻子规》诗:“此处谁能听,遥知独有君。” 茅盾 《子夜》五:“土匪这样猖獗,真是 中国 独有的怪现象。” 毛泽东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3).指在精神上能特立独行。《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成玄英 疏:“人欲出众,而己独游,众无此能,故名独有。” ——《漢語大詞典》
遗民(遺民)yí mín
(1).亡国之民;前朝留下的老百姓。《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杜预 注:“ 楚 復诈为 蛮子 作邑,立其宗主。”《史记·周本纪》:“ 成王 既迁 殷 遗民, 周公 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六:“遗民暗忆名都会,尚绕湖脣唱大堤。” 清 唐孙华 《读顾亭林集二十四韵》:“胜国遗民在,贞心匪石坚。” 吴晗 《论中立》:“﹝ 秦国 ﹞害怕六国的遗民反抗,叛乱,在武力控制之下,执行全面的文化杀戮,焚书坑儒。”
(2).指沦陷区的人民。 宋 陆游 《感兴》诗:“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寃?”
(3).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艺文类聚》卷七引 汉 杜笃 《首阳山赋》:“其二老(指 伯夷 、 叔齐 )乃答余曰:吾 殷 之遗民也。”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鼓楼刻漏》:“ 陈石堂 名 普 ……以 宋 遗民不受 元 聘,隐居授徒,岿然为后学师表。”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是 明 的遗民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
(4).指劫后馀留的人民。《左传·闵公二年》:“ 卫 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弊不可復振。”
(5).后裔;后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 唐 ,曰:‘思深哉!其有 陶唐氏 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宋 梅尧臣 《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诗:“莫与 吴 俗尚, 吴 俗多文身。蛟龙刺两股,未变此遗民。” 清 钱谦益 《父诰》:“予观於土风, 巴 之人有好古乐道之诗焉。今其遗民犹有存者。”
(6).指隐士。 唐 张登 《招客游寺》诗:“招取遗民赴僧社,竹堂分坐静看心。”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 梁谿 陈卿茂 ,字 本符 ,予未识其人,曾於友人处见其诗笺一幅,玩其词意,亦今日之遗民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 张遗 字 瑶星 , 金陵 遗民也。居 栖霞 一小庵,数十年不入城市,著书十餘种。”
(7).泛指老百姓。 宋 叶适 《再申省状》:“伏乞俯加矜惻,特赐奏闻,许令就今年致仕。渔樵故物,復还山泽之臞;耕凿遗民,永被乾坤之造。” 宋 陈亮 《胡夫人吕氏墓碣铭》:“因叹承平遗民,虽妇人犹能如此。” ——《漢語大詞典》
(2).指沦陷区的人民。 宋 陆游 《感兴》诗:“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寃?”
(3).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艺文类聚》卷七引 汉 杜笃 《首阳山赋》:“其二老(指 伯夷 、 叔齐 )乃答余曰:吾 殷 之遗民也。”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鼓楼刻漏》:“ 陈石堂 名 普 ……以 宋 遗民不受 元 聘,隐居授徒,岿然为后学师表。”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是 明 的遗民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
(4).指劫后馀留的人民。《左传·闵公二年》:“ 卫 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弊不可復振。”
(5).后裔;后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 唐 ,曰:‘思深哉!其有 陶唐氏 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宋 梅尧臣 《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诗:“莫与 吴 俗尚, 吴 俗多文身。蛟龙刺两股,未变此遗民。” 清 钱谦益 《父诰》:“予观於土风, 巴 之人有好古乐道之诗焉。今其遗民犹有存者。”
(6).指隐士。 唐 张登 《招客游寺》诗:“招取遗民赴僧社,竹堂分坐静看心。”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 梁谿 陈卿茂 ,字 本符 ,予未识其人,曾於友人处见其诗笺一幅,玩其词意,亦今日之遗民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 张遗 字 瑶星 , 金陵 遗民也。居 栖霞 一小庵,数十年不入城市,著书十餘种。”
(7).泛指老百姓。 宋 叶适 《再申省状》:“伏乞俯加矜惻,特赐奏闻,许令就今年致仕。渔樵故物,復还山泽之臞;耕凿遗民,永被乾坤之造。” 宋 陈亮 《胡夫人吕氏墓碣铭》:“因叹承平遗民,虽妇人犹能如此。” ——《漢語大詞典》
负 ( 負 ) fù
负 [ fù ]
- 驮,背(bèi ):~米。~疚。~重。如释重~。~荆请罪。
- 担任:担~。~责。~累(lěi )。~罪。~荷。忍辱~重。身~重任。
- 仗恃,依靠:~隅顽抗。自~(自以为了不起)。
- 遭受:~伤。~屈。
- 具有,享有:久~盛誉。
- 欠(钱):~债。
- 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数。
-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正”相对:~电。~极。
- 违背,背弃:~心。~约。忘恩~义。
- 失败,与“胜”相对:不分胜~。
悲愤(悲憤)bēi fèn
悲痛愤慨。《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 蔡文姬 ﹞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夫以 怀王 之死, 楚 人尚且悲愤不已,有‘ 楚 虽三户,亡 秦 必 楚 ’之语。” 清 陈维嵩 《念奴娇·纬云弟三十作此词因和其韵同半雪赋》词:“知我平生悲愤事,惟有当头明月。” 鲁迅 《伪自由书·止哭文学》:“这实例,就如东三省的沦亡, 上海 的爆击,凡是活着的人们,毫无悲愤的怕是很少很少罢。” ——《漢語大詞典》
草间(草間)cǎo jiān
(1).亦作“ 草閒 ”。草丛间。《国语·周语中》:“今 陈 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閒,功成而不收,民罢於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汉 王粲 《七哀诗》:“路有飢妇人,抱子弃草间。”
(2).比喻乡野;民间。《宋书·王懿传》:“今自投草间,则同之匹夫,匹夫号令,何以威物?”《南史·陈新安王伯固传》:“在州不知政事,日出田猎。或乘眠舆至於草间,輒呼人从游,动至旬日。” 唐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漢語大詞典》
(2).比喻乡野;民间。《宋书·王懿传》:“今自投草间,则同之匹夫,匹夫号令,何以威物?”《南史·陈新安王伯固传》:“在州不知政事,日出田猎。或乘眠舆至於草间,輒呼人从游,动至旬日。” 唐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漢語大詞典》
忍死 rěn sǐ
谓临终不肯绝气,有所期待;在死前勉力从事。《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宣王 顿首流涕”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朕忍死待君,君其与 爽 辅此。” 唐 卢纶 《栖岩寺隋文帝马脑盏歌》:“山中老僧眉似雪,忍死相传保扃鐍。” 唐 李商隐 《代仆射濮阳公遗表》:“灶乏传薪之火,餘焰几何?隙无留影之驹,残光即尽。叩心恋闕,忍死封章。” 清 谭嗣同 《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 张俭 ,忍死须臾待 杜根 。” ——《漢語大詞典》
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动-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动-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宣光 xuān guāng
(1). 周宣王 和 东汉 光武帝 的合称。二人皆旧时所称中兴之主。 唐 杜甫 《北征》诗:“不闻 夏 殷 衰,中自诛 褒 妲 。 周 汉 获再兴, 宣 光 果明哲。” 仇兆鳌 注:“ 周宣 、 汉光 皆中兴主。” 元 李士瞻 《始予发京师时已闻河南平章公克服济南》诗:“调度敢烦廊庙计,畴咨仍藉相臣功。 宣 光 接武扬先烈, 方 虎 联勋振古风。”
(2). 西晋 洛阳 宫殿名。《艺文类聚》卷六二引《洛阳宫殿簿》:“ 明光 、 徽音 …… 宣光 、 嘉福 、 百福 、 芙蓉 、 九华 。”原注:“并殿名。”
(3).借指京都的宫殿。 宋 苏轼 《和三舍人省上》诗:“明朝冠盖蔚相望,共扈翠輦朝 宣光 。”参阅 李洁萍 《中国古代都城概况·西晋都城》附图。 ——《漢語大詞典》
(2). 西晋 洛阳 宫殿名。《艺文类聚》卷六二引《洛阳宫殿簿》:“ 明光 、 徽音 …… 宣光 、 嘉福 、 百福 、 芙蓉 、 九华 。”原注:“并殿名。”
(3).借指京都的宫殿。 宋 苏轼 《和三舍人省上》诗:“明朝冠盖蔚相望,共扈翠輦朝 宣光 。”参阅 李洁萍 《中国古代都城概况·西晋都城》附图。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