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天公 tiān gōng
天。以天拟人,故称。《尚书大传》卷五:“烟氛郊社,不修山川,不祝风雨,不时霜雪,不降责於天公。” 宋 陆游 《残雨》诗:“五更残雨滴檐头,探借天公一月秋。”《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这都是天公默佑我们,闔家都该办注名香达谢上苍。” 郭小川 《昆仑行》:“只有寂寞的天公呵,肯与 昆仑山 作伴。” ——《漢語大詞典》
着意(著意)zhuó yì
集中注意力;用心。《楚辞·九辩》:“罔流涕以聊虑兮,惟著意而得之。” 朱熹 集注:“著意,犹言著乎心,言存於心而不释也。” 林纾 《译〈块肉馀生述〉序》:“此书为 迭更司 生平第一著意之书。”
(1).有意;集中注意力。 宋 辛弃疾 《卜算子》词:“着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到了明天,一早起来,着意打扮。” 胡采 《〈在和平的日子里〉序》:“作者把他的主人公们,放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并特别着意从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中来描写他们。”
(2).中意。 唐 张鷟 《游仙窟》:“好是他家好,人非着意人;何须漫相弄,几许费精神。”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二折:“这的是心病还从心上医,便有那 仓公 、 扁鹊 成何济……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 明 冯梦龙 《挂枝儿·性急》:“兴来时,正遇我乖亲过。心中喜,来得巧,这等着意哥,恨不得搂抱你在怀中坐。”
(3).留意;在意。 清 李渔 《蜃中楼·耳卜》:“你也替我留心,我也替你着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人妖》:“媪常至生家,游扬其术, 田 亦未尝着意。”《红楼梦》第九五回:“ 王夫人 只知他因失玉而起,也不大着意。” ——《漢語大詞典》
(1).有意;集中注意力。 宋 辛弃疾 《卜算子》词:“着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到了明天,一早起来,着意打扮。” 胡采 《〈在和平的日子里〉序》:“作者把他的主人公们,放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并特别着意从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中来描写他们。”
(2).中意。 唐 张鷟 《游仙窟》:“好是他家好,人非着意人;何须漫相弄,几许费精神。”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二折:“这的是心病还从心上医,便有那 仓公 、 扁鹊 成何济……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 明 冯梦龙 《挂枝儿·性急》:“兴来时,正遇我乖亲过。心中喜,来得巧,这等着意哥,恨不得搂抱你在怀中坐。”
(3).留意;在意。 清 李渔 《蜃中楼·耳卜》:“你也替我留心,我也替你着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人妖》:“媪常至生家,游扬其术, 田 亦未尝着意。”《红楼梦》第九五回:“ 王夫人 只知他因失玉而起,也不大着意。” ——《漢語大詞典》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否 fǒu/pǐ《國語辭典》
否 [ fǒu ]
副- 不同意。相当于口语中的「不」字。如:「否认」、「否决」。《战国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
- 不然。如:「否则」。
- 用在问句句尾,表示询问。如:「知道否?」
否 [ pǐ ]
名-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干(☰)上。象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义。
- 坏、恶。如:「否极泰来」。《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不好、恶劣的。如:「否德」。汉·桓宽《盐铁论·复古》:「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 虑。」
- 贬斥。如:「臧否人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