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年年佩剑嗟游子,莫笑南山豆尽荒。

蔡羽明代〕《发胥口达包山

秋水连空凫鹜长,沧洲菰米饭初香。
地宽不辨帆来影,云起遥疑石上房。
青壁常含芝草秀,朱包新染橘林霜。
年年佩剑嗟游子,莫笑南山豆尽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年年佩剑游子南山

年年 nián nián
每年。《宋书·礼志二》:“ 成帝 时,中宫亦年年拜陵,议者以为非礼。” 元 陆仁 《题金陵》诗:“忘情只有 龙河 柳,烟雨年年换旧条。” 清 纳兰性德 《卜算子·咏柳》词:“娇輭不胜垂,瘦怯那禁舞?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 刘半农 《大风》诗:“呼啦!呼啦!好大的风,你年年是这样的刮,也有些疲倦么?”  ——《漢語大詞典》
佩剑(佩劍)pèi jiàn
腰间佩带的剑。 唐 杜甫 《人日》诗之二:“佩剑衝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元 杨载 《次韵袁伯长》:“佩剑黄金环,咀丹白玉盘。”  ——《漢語大詞典》
嗟 jiē《國語辭典》

嗟 [ jiē ]

  1. 表示感傷、哀痛的語氣。唐·韓愈〈祭田橫墓文〉:「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唐·張籍〈西州〉詩:「嗟我五陵間,農者罷耘耕。」
  2. 表示贊美的語氣。《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嗟乎!此真將軍矣!」
  3. 招呼聲。《書經·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禮記·檀弓》:「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1. 發語詞,無義。《文選·張衡·西京賦》:「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

嗟 [ jiè ]

  1. 參見「咄嗟 」條。

嗟 [ ​juē ]

  1. (一)​之又音。
游子(遊子)yóu zǐ
(1).离家远游的人。《管子·地数》:“夫 齐 ,衢处之本,通达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 晋 陆机 《大田议》:“夫商人逸而利厚,农人劳而报薄。导农以利,则耕夫勤;节商以法,则游子归。” 明 杨士奇 《汉江夜泛》诗:“时迁物屡变,游子殊未还。”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我觉得 广州 究竟是 中国 的一部分,虽然奇异的花果,特别的语言,可以淆乱游子的耳目,但实际是和我所走过的别处都差不多的。”
(2).游手好闲的人。《后汉书·酷吏传·樊晔》:“ 凉州 为之歌曰:‘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
指离家远游或久居外乡的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湿馀水》:“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羇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 唐 李颀 《送魏万之京》诗:“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 河 。” 清 顾炎武 《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诗之二:“痛我游子身,中年遭薄祜。”  ——《漢語大詞典》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1.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3.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1.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1.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2.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1.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南山 nán shān
(1).指 终南山 ,属 秦岭 山脉,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诗·小雅·节南山》:“节彼 南山 ,维石巖巖。”《汉书·东方朔传》:“夫 南山 ,天下之阻也。南有 江 、 淮 ,北有 河 、 渭 ,其地从 汧 陇 以东, 商 雒 以西,厥壤肥饶。”《旧唐书·李密传》:“罄 南山 之竹,书罪未穷,决 东海 之波,流恶难尽。” 清 王士禛 《凤翔府》诗:“ 西雍 横当 斜谷 路, 南山 高接 杜陵 秋。”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于是拿出四只铜制镀银的字,一方寸那么大,是‘寿比南山’四字。”
(2).指 祁连山 。《史记·大宛列传》:“﹝ 张騫 ﹞留岁餘,还,并 南山 ,欲从羌中归,復为 匈奴 所得。”《汉书·西域传》:“﹝ 西域 ﹞南北有大山……其 南山 ,东出 金城 ,与 汉 南山 属焉。”
(3).指 南屏山 。 宋 苏轼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因次韵答之》:“卧闻禪老入 南山 ,浄扫清风五百间。”
(4).指 荆南山 ,亦名 君山 、 铜官山 。 三国 吴 孙皓 封为南岳,在今 江苏 宜兴县 南,即所谓 南山 白额虎、 长桥 蛟、并 周处 为三害者。
(5).泛指南面的山。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 越王 放於南山之中,游於不可存之地。”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 李贺 《江南弄》诗:“鱸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緑。”《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只要得个相貌端正,性情贤慧,持得家,吃得苦的孩子,那怕他是南山里,北邨里都使得。”
(6).《诗经》诗篇名。《诗·齐风·南山》《诗·齐风·〈南山〉序》:“《南山》,刺 襄公 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其恶,作诗而去之。”
(7).《诗经》诗篇名。《诗·小雅·南山有臺》之简称。 宋 苏轼 《鹿鸣宴》诗:“他日曾陪探 禹穴 ,白头重见赋《南山》。” 冯应榴 合注:“《诗序》:‘《南山有臺》,乐得贤也。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漢語大詞典》
豆 dòu《國語辭典》

豆 [ dòu ]

  1. 古代盛食品的器皿。器浅似盘,圈足,多数有盖。盛行于商周时期,后亦作为礼器。《说文解字·豆部》:「豆,古食肉器也。」《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汉·郑玄·笺:「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
  2. 双子叶植物中离瓣植物豆科的泛称。草本、木本均有。叶多复叶,间或为单叶,互生,通常具托叶。花为蝶形,实皆结荚,种子无胚乳,间或含少量胚乳。种类甚多,遍产世界各地。用途极广,供食用、药用或观赏等。
  3. 姓。如汉代有豆如意,清代有豆文武。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荒 huāng《國語辭典》

荒 [ huāng ]

  1. 废弃。如:「荒废」、「荒芜」。《说文解字·艸部》:「荒,芜也。」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 沉溺。如:「荒淫」。《金史·卷七○·撒改传》:「辽主荒于游畋,政事怠废。」
  3. 扩大。《诗经·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列子·杨朱》:「禹纂业事雠,惟荒土功。」
  4. 惊慌、忙乱。唐·卢藏用〈陈子昂别传〉:「(段简)​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刘知远诸宫调·第二》:「知远听得道,好惊荒,别了三翁,急出祠堂。」通「慌」。
  1. 还未开垦的田地。如:「垦荒」。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晋书·卷九○·良吏传·王宏传》:「督劝开荒五千余顷,而熟田常课顷亩不减。」
  2. 边远的地方。如:「八荒九垓」。《楚辞·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三国演义·第九一回》:「我奉王命,问罪遐荒。」
  3. 凶年,农作物歉收的日子。如:「救荒」、「逃荒」、「饥荒」。清·魏源〈吴农备荒议上〉:「救荒不如备荒,备荒莫如急农时。」
  4. 事物严重缺乏的情况。如:「水荒」、「屋荒」、「师资荒」。
  5. 破烂废弃的物品。如:「收荒」、「拾荒」。
  1. 空旷冷清、偏僻。如:「荒凉」、「荒郊野外」。唐·吴融〈野庙〉诗:「古原荒庙揜莓苔,何处喧喧鼓笛来。」
  2. 不合情理的、不实在的。如:「荒诞」、「荒谬」、「荒唐」。《红楼梦·第一○○回》:「前两天还听见一个荒信,说是南边的公当铺也因为折了本儿收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