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同学省官,末路再得朋。
忆昔初及第,各以少年称。君颐始生须,我齿清如冰。
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一别讵几何,忽如隔晨兴。
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相逢风尘中,相视迭嗟矜。
幸同学省官,末路再得朋。东司绝教授,游宴以为恒。
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雪径抵樵叟,风廊折谈僧。
陆浑桃花间,有汤沸如烝.三月崧少步,踯躅红千层。
洲沙厌晚坐,岭壁穷晨升。沈冥不计日,为乐不可胜。
迁满一已异,乖离坐难凭。行行事结束,人马何蹻腾。
感激生胆勇,从军岂尝曾。洸洸司徒公,天子爪与肱。
提师十万馀,四海钦风棱。河北兵未进,蔡州帅新薨。
曷不请扫除,活彼黎与烝.鄙夫诚怯弱,受恩愧徒弘。
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又欲面言事,上书求诏征。
侵官固非是,妄作谴可惩。惟当待责免,耕劚归沟塍。
今君得所附,势若脱鞲鹰。檄笔无与让,幕谋识其膺。
收绩开史牒,翰飞逐溟鹏。男儿贵立事,流景不可乘。
岁老阴沴作,云颓雪翻崩。别袖拂洛水,征车转崤陵。
勤勤酒不进,勉勉恨已仍。送君出门归,愁肠若牵绳。
默坐念语笑,痴如遇寒蝇。策马谁可适,晤言谁为应。
席尘惜不扫,残尊对空凝。信知后会时,日月屡环縆.
生期理行役,欢绪绝难承。寄书惟在频,无吝简与缯。
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一别讵几何,忽如隔晨兴。
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相逢风尘中,相视迭嗟矜。
幸同学省官,末路再得朋。东司绝教授,游宴以为恒。
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雪径抵樵叟,风廊折谈僧。
陆浑桃花间,有汤沸如烝.三月崧少步,踯躅红千层。
洲沙厌晚坐,岭壁穷晨升。沈冥不计日,为乐不可胜。
迁满一已异,乖离坐难凭。行行事结束,人马何蹻腾。
感激生胆勇,从军岂尝曾。洸洸司徒公,天子爪与肱。
提师十万馀,四海钦风棱。河北兵未进,蔡州帅新薨。
曷不请扫除,活彼黎与烝.鄙夫诚怯弱,受恩愧徒弘。
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又欲面言事,上书求诏征。
侵官固非是,妄作谴可惩。惟当待责免,耕劚归沟塍。
今君得所附,势若脱鞲鹰。檄笔无与让,幕谋识其膺。
收绩开史牒,翰飞逐溟鹏。男儿贵立事,流景不可乘。
岁老阴沴作,云颓雪翻崩。别袖拂洛水,征车转崤陵。
勤勤酒不进,勉勉恨已仍。送君出门归,愁肠若牵绳。
默坐念语笑,痴如遇寒蝇。策马谁可适,晤言谁为应。
席尘惜不扫,残尊对空凝。信知后会时,日月屡环縆.
生期理行役,欢绪绝难承。寄书惟在频,无吝简与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幸 xìng《國語辭典》
幸 [ xìng ]
名- 福分。如:「榮幸」、「三生有幸」。唐·司空圖〈修史亭〉詩三首之二:「甘心七十且酣歌,自算平生幸已多。」
- 姓。如晉代有幸靈。
- 意外獲得的。如:「萬幸」。《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紀三》:「諸犯贓罪已款伏及當鞫而幸免者,悉付元問官以竟其罪。」
- 多虧。如:「幸蒙厚愛」、「幸有大家鼎力相助。」《文選·江淹·雜體詩·王侍中 》:「去鄉三十載,幸遭天下平。」
- 高興。如:「慶幸」、「欣幸」、「幸災樂禍」。《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 希冀、盼望。《後漢書·卷二九·鮑永傳》:「臣事更始,不能令全,慚以其眾幸富貴,故悉罷之。」
- 舊稱帝王皇族親臨某地。如:「巡幸」、「臨幸」。《紅樓夢·第二三回》:「話說賈元春自那日幸大觀園回宮去後,……又命在大觀園勒石,為千古風流雅事。」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动-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 赞成。如:「赞同」、「同意」。
-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契约。如:「合同」。
-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名-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学省(學省)xué shěng
即太学。古代中央政府设立的国学。《文选·沈约〈直学省愁卧〉诗》 李善 题注:“学省,国学也。” 唐 张籍 《寄陆浑赵明府》诗:“与君学省同官处,常日相随説道情。”《旧唐书·归崇敬传》:“《礼记·王制》曰,天子学曰辟雍……故前代文士,亦呼云璧池,亦曰璧沼,亦谓之学省。” 宋 张耒 《晚归》诗:“学省归来门巷秋,伴眠书史满牀头。” ——《漢語大詞典》
官 guān《國語辭典》
官 [ guān ]
名- 在政府机关担任公职的人。如:「县官」、「法官」、「贪官污吏」。《字汇·宀部》:「官,宦也。」《书经·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
- 宦吏的居处。《论语·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 职位、官职。如:「辞官归隐」。汉·王充《论衡·命禄》:「智虑深而无财,才能高而无官。」
- 对人的尊称。如:「看官」、「客官」。
- 生物体中负责某种独立机能的组织。如:「器官」、「感官」、「五官」。《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 姓。如宋代有官熙。
- 任命、授职。《礼记·学记》:「君子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汉·曹操〈论吏士行能令〉:「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 任职。《礼记·杂记下》:「管仲死,桓公使为之服。官于大夫者之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
- 国家的、政府的。如:「官费」、「官仓」、「官方说法」。《文选·任昉·王文宪集 序》:「春秋三十有八七年五月三日,薨于建康官舍。」
末路 mò lù
(1).最后一段路程。《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2).朝代的末期。 汉 邹阳 《上书吴王》:“臣闻 秦 倚 曲臺 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 胡 越 ;至其晚节末路, 张耳 、 陈胜 连从兵之据,以叩 函谷 , 咸阳 遂危。”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吕文穆园》:“公卿大夫方进於朝,放乎以一己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 唐 之末路是矣。”
(3).晚年;老年。《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 李周翰 注:“末,衰也。衰老始得逢令弟。”《北史·崔延伯传》:“ 延伯 末路,功名尤重。”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幸同学省宫,末路再得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綦叔厚 ﹞又有一表云:‘欲挂衣冠,尚低回於末路;未先犬马,儻邂逅於初心。’” 清 钱谦益 《太仆寺丞黄正宾授承德郎制》:“ 铜龙 邈矣,忍夸张羽翼於先朝; 金马 依然,尚砥礪桑榆於末路。”
(4).下场,结局。 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 郭沫若 《落叶》:“哥哥,我前天晚上目击了一个悲惨的人生末路。”
(5).谦词。犹末席、下位。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曩从末路,望听玉音,窃动心焉。” 唐 高适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侍御执邦宪,清词焕春丛。末路望绣衣,他时常发蒙。” 宋 王禹偁 《送柴转运赴职序》:“画舸频移,绣衣渐远,拜首末路,序以志之。”
(6).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指望的境地。 唐 高适 《酬庞十兵曹》诗:“怀书访知己,末路空相识。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慙色。” 宋 陆游 《晨起偶题》诗:“幽居不负秋来意,末路偏諳世上情。” 鲁迅 《彷徨·祝福》:“人何必增添末路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吧。” ——《漢語大詞典》
(2).朝代的末期。 汉 邹阳 《上书吴王》:“臣闻 秦 倚 曲臺 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 胡 越 ;至其晚节末路, 张耳 、 陈胜 连从兵之据,以叩 函谷 , 咸阳 遂危。”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吕文穆园》:“公卿大夫方进於朝,放乎以一己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 唐 之末路是矣。”
(3).晚年;老年。《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 李周翰 注:“末,衰也。衰老始得逢令弟。”《北史·崔延伯传》:“ 延伯 末路,功名尤重。”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幸同学省宫,末路再得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綦叔厚 ﹞又有一表云:‘欲挂衣冠,尚低回於末路;未先犬马,儻邂逅於初心。’” 清 钱谦益 《太仆寺丞黄正宾授承德郎制》:“ 铜龙 邈矣,忍夸张羽翼於先朝; 金马 依然,尚砥礪桑榆於末路。”
(4).下场,结局。 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 郭沫若 《落叶》:“哥哥,我前天晚上目击了一个悲惨的人生末路。”
(5).谦词。犹末席、下位。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曩从末路,望听玉音,窃动心焉。” 唐 高适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侍御执邦宪,清词焕春丛。末路望绣衣,他时常发蒙。” 宋 王禹偁 《送柴转运赴职序》:“画舸频移,绣衣渐远,拜首末路,序以志之。”
(6).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指望的境地。 唐 高适 《酬庞十兵曹》诗:“怀书访知己,末路空相识。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慙色。” 宋 陆游 《晨起偶题》诗:“幽居不负秋来意,末路偏諳世上情。” 鲁迅 《彷徨·祝福》:“人何必增添末路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吧。” ——《漢語大詞典》
再 zài《國語辭典》
再 [ zài ]
副- 第二次、又一次、两次。如:「再见」、「再嫁」、「再鞠躬」。《史记·卷六九·苏秦传》:「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
- 表示动作继续重复。如:「再接再厉」、「再版」、「失败了再努力。」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 表示一个动作接续在另一动作结束之后。如:「吃完饭再走!」、「先擦窗户,再洗地板。」
- 更。表示行为程度的加深。如:「你能这么想,真是再好不过了。」
- 表示另有补充。如:「再则」、「再说」、「再不然」。
得朋 de péng
获得同类或同道者。《易·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王弼 注:“西南致养之地,与坤同道者也,故曰得朋。” 孔颖达 疏:“西南得朋者,此假象以明人事,西南坤位,是阴也,今以阴诣阴,乃得朋,俱是阴类,不获吉也。”《后汉书·朱晖传论》:“ 穆 徒以友分少全,因絶同志之求;党侠生敝,而忘得朋之义。” 北周 庾信 《北园射堂新成》诗:“择贤方知此,传巵喜得朋。” 宋 刘克庄 《挽方孚若寺丞》诗:“诗里得朋卿与我,酒边争霸也无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