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

元稹唐代〕《阳城驿

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
昔公孝父母,行与曾闵俦。既孤善兄弟,兄弟和且柔。
一夕不相见,若怀三岁忧。遂誓不婚娶,没齿同衾裯.
妹夫死他县,遗骨无人收。公令季弟往,公与仲弟留。
相别竟不得,三人同远游。共负他乡骨,归来藏故丘。
栖迟居夏邑,邑人无苟偷。里中竞长短,来问劣与优。
官刑一朝耻,公短终身羞。公亦不遗布,人自不盗牛。
问公何能尔,忠信先自修。发言当道理,不顾党与雠。
声香渐翕习,冠盖若云浮。少者从公学,老者从公游。
往来相告报,县尹与公侯。名落公卿口,涌如波荐舟。
天子得闻之,书下再三求。书中愿一见,不异旱地虬。
何以持为聘,束帛藉琳球。何以持为御,驷马驾安輈.
公方伯夷操,事殷不事周。我实唐士庶,食唐之田畴。
我闻天子忆,安敢专自由。来为谏大夫,朝夕侍冕旒。
希夷惇薄俗,密勿献良筹。神医不言术,人瘼曾暗瘳。
月请谏官俸,诸弟相对谋。皆曰亲戚外,酒散目前愁。
公云不有尔,安得此嘉猷。施馀尽酤酒,客来相献酬。
日旰不谋食,春深仍弊裘。人心良戚戚,我乐独由由。
贞元岁云暮,朝有曲如钩。风波势奔蹙,日月光绸缪。
齿牙属为猾,禾黍暗生蟊。岂无司言者,肉食吞其喉。
岂无司搏者,利柄扼其鞲。鼻复势气塞,不得辩薰莸。
公虽未显谏,惴惴如患瘤。飞章八九上,皆若珠暗投。
炎炎日将炽,积燎无人抽。公乃帅其属,决谏同报仇。
延英殿门外,叩阁仍叩头。且曰事不止,臣谏誓不休。
上知不可遏,命以美语酬。降官司成署,俾之为赘疣。
奸心不快活,击刺砺戈矛。终为道州去,天道竟悠悠。
遂令不言者,反以言为訧.喉舌坐成木,鹰鹯化为鸠。
避权如避虎,冠豸如冠猴。平生附我者,诗人称好逑。
私来一执手,恐若坠诸沟。送我不出户,决我不回眸。
唯有太学生,各具粮与糇。咸言公去矣,我亦去荒陬。
公与诸生别,步步驻行驺。有生不可诀,行行过闽瓯。
为师得如此,得为贤者不。道州闻公来,鼓舞歌且讴。
昔公居夏邑,狎人如狎鸥。况自为刺史,岂复援鼓桴。
滋章一时罢,教化天下遒。炎瘴不得老,英华忽已秋。
有鸟哭杨震,无儿悲邓攸。唯馀门弟子,列树松与楸。
今来过此驿,若吊汨罗洲。祠曹讳羊祜,此驿何不侔。
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此名有深意,蔽贤天所尤。
吾闻玄元教,日月冥九幽。幽阴蔽翳者,永为幽翳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阳城驿名同阳道州

商 shāng《國語辭典》

商 [ shāng ]

  1. 做生意的人。如:「布商」、「米商」。汉·王充《论衡·偶会》:「富家之商,必夺贫室之财。」
  2. 做生意的事业。如:「经商」、「习商」。
  3. 五音之一。音调清劲而凄怆。如:「宫、商、角、征、羽。」
  4. 朝代名。参见「商朝 」条。
  5. 算术中某数以他数除之,所得的值称为「商」。如:「六除以三的商为二。」
  6. 姓。如春秋时魏国有商鞅。
  1. 讨论、计划。《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勤劳而至,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镜花缘·第六六回》:「国舅又再再苦劝,无奈若花心如铁石,竟无一字可商。」
  1. 秋天的。古人以秋天肃杀之气与商声凄怆悲凉之音相符,故称秋为商。《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商风肃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长。」唐·孟郊〈秋怀〉诗一六首之七:「商虫哭衰运,繁响不可寻。」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阳城(陽城)yáng chéng
(1). 春秋 时 楚国 贵族的封邑。《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 李善 注:“ 阳城 、 下蔡 ,二县名,盖 楚 之贵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 唐 李商隐 《无题》诗:“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 阳城 十万家。”
(2).古城楼名。《文选·左思〈蜀都赋〉》:“结 阳城 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 刘逵 注:“ 阳城 , 蜀 门名也。”
(3).山名。《左传·昭公四年》:“四岳、 三涂 、 阳城 、 大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 杨伯峻 注:“古 阳城 在今 河南 登封县 东南,俗名曰 城山岭 。”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府·登封县》。  ——《漢語大詞典》
驿 ( 驛 ) yì
驿 [ yì ]
  1. 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站。~馆。~丞(掌管驿站的官员)。~吏。
  2. 现为地名用字:龙泉~(在中国四川省)。
  3. 古同“”,络绎。
名同
韩非子此夫名同而实有异者也  ——《韵府拾遗 东韵》
阳道州(陽道州)yáng dào zhōu
指 唐 阳城 。城于 德宗 时曾任 道州 刺史,故名。 唐 元稹 《阳城驿》诗:“ 商 有 阳城驛 ,名同 阳道州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