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曾被桂树枝,寒光射林薮。

元稹唐代〕《说剑

吾友有宝剑,密之如密友。我实胶漆交,中堂共杯酒。
酒酣肝胆露,恨不眼前剖。高唱荆卿歌,乱击相如缶。
更击复更唱,更酌亦更寿。白虹坐上飞,青蛇匣中吼。
我闻音响异,疑是干将偶。为君再拜言,神物可见不。
君言我所重,我自为君取。迎箧已焚香,近鞘先泽手。
徐抽寸寸刃,渐屈弯弯肘。杀杀霜在锋,团团月临纽。
逡巡潜虬跃,郁律惊左右。霆电满室光,蛟龙绕身走。
我为捧之泣,此剑别来久。铸时近山破,藏在松桂朽。
幽匣狱底埋,神人水心守。本是稽泥淬,果非雷焕有。
我欲评剑功,愿君良听受。剑可剸犀兕,剑可切琼玖。
剑决天外云,剑冲日中斗。剑隳妖蛇腹,剑拂佞臣首。
太古初断鳌,武王亲击纣。燕丹卷地图,陈平绾花绶。
曾被桂树枝,寒光射林薮。曾经铸农器,利用翦稂莠。
神物终变化,复为龙牝牡。晋末武库烧,脱然排户牖。
为欲扫群胡,散作弥天帚。自兹失所往,豪英共为诟。
今复谁人铸,挺然千载后。既非古风胡,无乃近鸦九。
自我与君游,平生益自负。况擎宝剑出,重以雄心扣。
此剑何太奇,此心何太厚。劝君慎所用,所用无或苟。
潜将辟魑魅,勿但防妾妇。留斩泓下蛟,莫试街中狗。
君今困泥滓,我亦坌尘垢。俗耳惊大言,逢人少开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桂树寒光林薮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被 bèi/pī《國語辭典》

被 [ bèi ]

  1. 被子。睡眠时盖在身上的东西。《楚辞·宋玉·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2.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被瞻、吴国有被离。
  1. 覆盖。《楚辞·宋玉·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2. 蒙受、遭遇。《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3. 及,达到。《书经·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4. 配上。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诗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
  1. 因为《水浒传·第五回》:「被此间有座山,唤做桃花山,近来山上有两个大王扎了寨栅,聚集著五七百人,打家劫舍。」
  1. 表被动性,用在动词前构成被动词组。如:「被选」、「被害」。《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被 [ pī ]

  1. 分散。《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通「披」。
  2. 加衣于身而不束带。《楚辞·屈原·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通「披」。
桂树(桂树)
唐 李白 禅房怀友人岑伦 归来傥有问,桂树山之幽。
唐 韩愈 送陆畅归江南 鸾鸣桂树间,观者何缤纷。
唐 元稹 兔丝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唐 窦庠 敕目至家兄蒙淮南仆射杜公奏授秘校兼节度参谋同书寄上 桂树留人久,蓬山入梦新。
唐 李贺 天上谣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唐 邵偃 赋得春风扇微和 为报东堂客,明朝桂树新。
宋 叶适 送郑景元 建安虽闽壤,桂树美可乐。
宋 楼钥 过故家 团团桂树拥檐牙,旧日轻黄满树花。
宋 杨万里 中秋前一夕携酒与子仁侄登多稼亭 如何桂树许多影,不隔冰轮些子光。
元 元好问 西园 璧月琼枝春色里,画阑桂树雨声中。  ——《骈字类编》
枝 zhī/qí《國語辭典》

枝 [ zhī ]

  1. 树干从旁生出的枝条。如:「枯枝」、「嫩枝」。《说文解字·木部》:「枝,木别生条也。」
  2. 凡自同一本源而分出者。《左传·庄公六年》:「《诗》云:『本枝百世。』」《荀子·儒效》:「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3. 四肢。《庄子·大宗师》:「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通「肢」。
  4. 量词。计算细长物体的单位。如:「一枝花」、「三枝毛笔」。
  5. 姓。如汉代有枝百英。
  1. 不中肯的、不一致的。《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枝 [ qí ]

  1. 多出的脚趾。如:「骈拇枝指」。《集韵·平声·支韵》:「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同「跂 」。
寒光 hán guāng
(1).给人以寒冷感觉的光。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一:“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唐 白居易 《在家出家》诗:“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 元 谢宗可 《萤灯》诗:“秋空雨歇寒光堕,晚径风闲冷烬多。” 茅盾 《子夜》三:“这里那里亮晶晶闪着寒光的,是五六座高大的长方形的机器冰。”
(2).指清冷的月光。《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宋 柳永 《大石调·倾杯》词:“小院新晴天气,轻烟乍歛,皓月当轩练浄。对千里寒光,念幽期阻、当残景。” 老舍 《骆驼祥子》九:“月很小,散着寒光。”
(3).使人胆寒的光。多指刀剑的闪光。亦借指刀剑。 唐 卢纶 《难绾刀子歌》:“黄金鞘里青芦叶,丽若翦成銛且翣。轻冰薄玉状不分,一尺寒光堪决云。”《封神演义》第七五回:“ 李靖 刀寒光灿灿, 韦护 杵杀气腾腾。” 清 刘钧 《杨娥传》:“遂启其襟,颼然出一匕首,寒光射人,不可逼观。” 王厚选 《古城青史》第三九回:“那一双芒剌剌的小眼睛里,迸射出两道咄咄逼人的寒光,冷嗖嗖如同两柄利剑,直刺叛徒心窝。”  ——《漢語大詞典》
射 shè/yè/yì《國語辭典》

射 [ shè ]

  1. 用推力或彈力等送出弓箭、炮彈或某種物體。如:「發射」、「注射」、「掃射」、「噴射」。
  2. 猜度、猜測。如:「金銀銅鐵射一地名。」
  3. 用言語文字暗示或中傷。如:「影射」。《資治通鑑·卷一四·漢紀六·文帝前六年》:「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4. 光線映照。如:「反射」、「折射」、「光芒四射」。
  1. 有關放箭技能的訓練。《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射 [ yì ]

  1. 參見「無射 」條。

射 [ shí ]

  1. 放箭使中目標物。《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射 [ yè ]

  1. 參見「射干」、「僕射」等條。
林薮(林藪)lín sǒu
(1).山林与泽薮。《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藪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 晋 左思 《魏都赋》:“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芜秽。” 唐 李白 《大猎赋》:“穷遐荒,荡林藪,扼士狛,殪天狗。”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赏花》:“或密或疎的林藪,葳葳蕤蕤。” 清 方文 《送薪行·答胡公峤》:“侵晨持斧出,刈薪向林藪。”
(2).指山野隐居的地方。 汉 蔡邕 《荐皇甫规表》:“藏器林藪之中,以辞徵召之宠。”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 周党麟 跱于林藪,而无损 孝文 之刑厝也。” 唐 钱起 《送褚人落第东归》诗:“ 汉 家侧席明扬久,岂意遗贤在林藪。” 清 金农 《蒲州刘高士隐居不仕时时断炊作诗慰之》之一:“林藪惟知味道腴,长贫何用计华枯。”
(3).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汉 班固 《典引》:“是时圣上……屡访群儒,諭咨故老,与之斟酌道德之渊源,肴覈仁谊之林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裴僕射 ,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藪。”《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注:“国初左僕射 萧瑀 及 许善心 、 杨素 、 褚安福 家并进图画,兼 隋 代所有,乃成林藪。”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