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入门(入門)rù mén
(1).进门。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 唐 杜甫 《草堂》诗:“入门四松在,步屧万竹疎。”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只觉得游了六七个地方,都是上楼下楼,入门出门,一点印象也留不下。”
(2).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入门”原为引进之意,后指学问或技艺得到门径。 宋 陆游 《跋〈兰亭序〉》:“观《兰亭》当如禪宗勘辨,入门便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文艺》:“妇人读书习字,所难止在入门。” 草明 《乘风破浪》三:“他调到这里还不满两个月,对钢铁生产还没入门。”
(3).指为初学者指示门径的书。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再将 洪武 以来,程墨垂世之稿,亦选出一半为入门,一半为极则。”又如“医学入门”、“摄影入门”。
(4).指妇女嫁到男家,成为男家的一员。 唐 韩愈 《楚国夫人墓志铭》:“ 韩氏 族大且贵,又太尉 刘公 甥,内外尊显,夫人入门,上下莫不赞贺。” 元 无名氏 《勘金环》第二折:“我入门来多少闲枝节,做丈夫的把我来迎门儿逻惹,做婶子的把我来劈面儿相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我伯母嘆了一口气道:‘侄少爷,我自从入门以后,虽然生过两个孩子,却都养不住。’” ——《漢語大詞典》
(2).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入门”原为引进之意,后指学问或技艺得到门径。 宋 陆游 《跋〈兰亭序〉》:“观《兰亭》当如禪宗勘辨,入门便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文艺》:“妇人读书习字,所难止在入门。” 草明 《乘风破浪》三:“他调到这里还不满两个月,对钢铁生产还没入门。”
(3).指为初学者指示门径的书。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再将 洪武 以来,程墨垂世之稿,亦选出一半为入门,一半为极则。”又如“医学入门”、“摄影入门”。
(4).指妇女嫁到男家,成为男家的一员。 唐 韩愈 《楚国夫人墓志铭》:“ 韩氏 族大且贵,又太尉 刘公 甥,内外尊显,夫人入门,上下莫不赞贺。” 元 无名氏 《勘金环》第二折:“我入门来多少闲枝节,做丈夫的把我来迎门儿逻惹,做婶子的把我来劈面儿相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我伯母嘆了一口气道:‘侄少爷,我自从入门以后,虽然生过两个孩子,却都养不住。’” ——《漢語大詞典》
愁 chóu《國語辭典》
愁 [ chóu ]
名- 忧伤的心绪。如:「离愁」、「乡愁」。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忧虑、悲伤。如:「不愁吃穿」。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忧伤的、惨淡的。如:「愁绪」、「愁眉苦脸」、「愁云惨雾」。唐·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诗:「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散 sàn/sǎn《國語辭典》
散 [ sàn ]
动- 分离。如:「分散」、「离散」、「烟消云散」。
- 分布、撒出。如:「散播」、「散发」、「天女散花」。
- 排遣、抒发。如:「散闷」、「散心」。唐·杜甫〈落日〉诗:「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 解雇、解职。如:「遣散」。
- 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散 [ sǎn ]
形- 不自约束的。如:「懒散」。《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唐·杨倞·注:「散,不拘检者也。」
- 零碎、不紧凑。如:「散工」、「散沙」。
- 闲逸。如:「闲散」、「散官」。
- 杂乱、没有规则。如:「散乱」。《韩非子·大体》:「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
- 分开、解体。如:「队伍散了」、「头发散了」。
- 药粉。如:「胃散」、「药散」、「消暑散」。
- 姓。如周代有散宜生。
不假 bù jiǎ
(1).不借用。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仲尼 不假盖於 子夏 ,护其短也。” 隋 王通 《中说·王道》:“子之家六经毕备,朝服祭器不假。” 阮逸 注:“不假借。”
(2).不需要;不凭藉。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十八:“是以王鮪登俎,不假吞波之鱼;兰膏停室,不思衔烛之龙。” 宋 司马光 《伏蒙留守相公赐示陪太师》诗:“相国火城光满路,夜归不假玉蟾圆。”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崖盐》:“其巖穴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 鲁迅 《华盖集·补白一》:“但不以实力为根本的民气,结果也只能以固有而不假外求的天灵盖自豪,也就是以自暴自弃当作得胜。”
(3).确实;真的。 ——《漢語大詞典》
(2).不需要;不凭藉。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十八:“是以王鮪登俎,不假吞波之鱼;兰膏停室,不思衔烛之龙。” 宋 司马光 《伏蒙留守相公赐示陪太师》诗:“相国火城光满路,夜归不假玉蟾圆。”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崖盐》:“其巖穴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 鲁迅 《华盖集·补白一》:“但不以实力为根本的民气,结果也只能以固有而不假外求的天灵盖自豪,也就是以自暴自弃当作得胜。”
(3).确实;真的。 ——《漢語大詞典》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僧 sēng《國語辭典》
僧 [ sēng ]
名- 和尚,出家修行的人。如:「老僧入定」。唐·贾岛〈题李凝幽居〉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姓。如唐代有僧可朋。
翁 wēng《國語辭典》
翁 [ wēng ]
名- 父亲。《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宋·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参见「翁姑」、「翁婿」等条。
- 对男性长者的尊称。如:「老翁」、「李翁」、「渔翁」。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对男性的尊称。如:「仁翁」、「某翁」。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 姓。如汉代有翁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