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功名 gōng míng
(1).功业和名声。《庄子·山木》:“削迹损势,不为功名。” 成玄英 疏:“削除圣迹,损弃权势,岂存情於功绩,以留意於名誉!”《史记·管晏列传》:“吾幽囚受辱, 鲍叔 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宋 岳飞 《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续范亭 《莫干山》诗:“寳剑不存池水沸,三十功名赋等闲。”
(2).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从前怎样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漢語大詞典》
(2).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从前怎样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漢語大詞典》
大谬(大謬)dà miù
亦作“ 大繆 ”。 大错。 宋 苏轼 《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诗:“寧知事大繆,举步得狼狈。”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堪舆》:“某顿足曰:‘此大繆矣!’”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助语用不字例》:“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乃古人有用‘不’字作语词者,不善读之,则以正言为反言,而於作者之旨大谬矣。” ——《漢語大詞典》
叹 ( 嘆 ) tàn
叹 [ tàn ]
-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 吟咏:咏~。一唱三~。
采药(采藥)cǎi yào
亦作“ 采葯 ”。 谓采集药物。亦指隐居避世或求仙修道。《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后遂携其妻子登 鹿门山 ,因采药不反。” 唐 李白 《悲清秋赋》:“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託些,吾将采药於 蓬丘 。” 宋 苏轼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诗:“明年采药 天台 去,更欲题诗满 浙 东。” 清 刘献廷 《赠张铁桥先生》诗:“还期徧走 齐州 地,同作 天台 采葯人。” 清 钱金甫 《赠魏惟度》诗:“偶停 司马 游 梁 骑,暂作 嵩山 采药人。” ——《漢語大詞典》
名山 míng shān
(1).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礼记·礼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饗帝于郊。” 郑玄 注:“名,犹大也。” 孙希旦 集解:“名山,谓五岳也。” 唐 李白 《秋下荆门》诗:“此行不为鱸鱼鱠,自爱名山入 剡 中。”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刘书樵晋游诗选》:“ 晋国 名山不可数, 恒岳 居尊 太岳 附。”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一:“它上面:没有名山,没有盛景,没有古庙。”
(2).指可以传之不朽的藏书之所。《史记·太史公自序》:“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司马贞 索隐:“言正本藏之书府,副本留京师也。《穆天子传》云:‘天子北征,至于 羣玉之山 ,河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所谓策府。’ 郭璞 云:‘古帝王藏策之府。’则此谓‘藏之名山’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自序》:“余所著子书之数而别为此一部,名曰内篇……虽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缄之金匱,以示识者。”
(3).借指著书立说。 清 谭嗣同 《夜成》诗:“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 康有为 《苏村卧病写怀》诗之三:“名山渺莽千秋业,大地苍茫七尺身。” ——《漢語大詞典》
(2).指可以传之不朽的藏书之所。《史记·太史公自序》:“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司马贞 索隐:“言正本藏之书府,副本留京师也。《穆天子传》云:‘天子北征,至于 羣玉之山 ,河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所谓策府。’ 郭璞 云:‘古帝王藏策之府。’则此谓‘藏之名山’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自序》:“余所著子书之数而别为此一部,名曰内篇……虽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缄之金匱,以示识者。”
(3).借指著书立说。 清 谭嗣同 《夜成》诗:“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 康有为 《苏村卧病写怀》诗之三:“名山渺莽千秋业,大地苍茫七尺身。” ——《漢語大詞典》
读书(讀書)dú shū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精舍 jīng shè
(1).学舍;书斋。《后汉书·党锢传·刘淑》:“ 淑 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二》:“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谓之精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东汉 时候,私人传经的事业很盛,有些学者设立‘精舍’,先后著籍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往往从几千里外到那里去求学。”
(2).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建安 五年”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时有道士 琅邪 于吉 ,先寓居东方,往来 吴会 ,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 吴会 人多事之。”《魏书·外戚传上·冯熙》:“ 熙 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自出家财,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合七十二处。” 唐 白居易 《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寺有佛像,有僧徒,而无经典。寂寥精舍,不闻法音,三宝闕一,我愿未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李生》:“ 商河 李生 ,好道。村外里餘,有兰若,筑精舍三楹,趺坐其中。”
(3).精致的房舍。《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堂后精舍数间,卧室在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院中精舍华好,又闻琴声。”
(4).指心。《管子·内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尹知章 注:“心者,精之所舍。” ——《漢語大詞典》
(2).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建安 五年”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时有道士 琅邪 于吉 ,先寓居东方,往来 吴会 ,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 吴会 人多事之。”《魏书·外戚传上·冯熙》:“ 熙 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自出家财,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合七十二处。” 唐 白居易 《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寺有佛像,有僧徒,而无经典。寂寥精舍,不闻法音,三宝闕一,我愿未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李生》:“ 商河 李生 ,好道。村外里餘,有兰若,筑精舍三楹,趺坐其中。”
(3).精致的房舍。《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堂后精舍数间,卧室在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院中精舍华好,又闻琴声。”
(4).指心。《管子·内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尹知章 注:“心者,精之所舍。” ——《漢語大詞典》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计 ( 計 ) jì
计 [ jì ]
- 核算:~时。~量(liàng )。~日程功。
- 测量或核算度数、时间、温度等的仪器:晴雨~。湿度~。
- 主意,策略:~策。~谋。
- 谋划,打算:~划。~议。
- 姓。
几时(幾時)jǐ shí
(1).多少时候。 汉武帝 《秋风辞》:“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水浒传》第四四回:“ 杨林 问道:‘二位兄弟在此聚义几时了?’”
(2).指不长的一段时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小童对 赵县君 ﹞説:‘他这几时只在下处,再不到外边去。’” 清 李渔 《凰求凤·酸报》:“这等説起来,又有几时躭搁了。”
(3).什么时候。 唐 杜甫 《天末怀李白》诗:“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宋 苏轼 《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西游记》第八回:“大仙道:‘取经人几时方到?’” ——《漢語大詞典》
(2).指不长的一段时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小童对 赵县君 ﹞説:‘他这几时只在下处,再不到外边去。’” 清 李渔 《凰求凤·酸报》:“这等説起来,又有几时躭搁了。”
(3).什么时候。 唐 杜甫 《天末怀李白》诗:“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宋 苏轼 《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西游记》第八回:“大仙道:‘取经人几时方到?’” ——《漢語大詞典》
就 jiù《國語辭典》
就 [ jiù ]
动- 成功、完成。如:「造就人才」、「功成名就」。唐·魏征〈述怀〉诗:「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 从事。如:「就职」、「就业」。《水浒传·第四一回》:「科举不第,弃文就武。」
- 趋近、靠近。如:「避重就轻」、「就近照顾」。《易经·乾卦·文言曰》:「水流湿,火就燥。」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因袭。如:「因陋就简」。晋·张华〈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诗表〉:「是以一皆因就,不敢有所改易。」
- 依顺、依从。如:「迁就」、「半推半就」。《水浒传·第二三回》:「武松把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𦞂地揪住。」
- 即刻、马上。表示事情或动作很快就要发生。如:「你等我一下,我去去就来。」、「一会儿就知道了。」
- 只、仅。如:「就剩下这一个了。」
- 表示肯定。如:「这就对了!」、「那就是他家。」
- 早已。如:「一个钟头前,我就来了。」
- 偏、偏偏。如:「我就不信我做不来。」
- 此、其。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 依照。如:「就事论事」、「就原来的规画加以调整。」
- 表承接、选择、让步等关系之词。如:「遇到红灯,就得停下来。」、「一到家,就去休息了。」、「你不同意,那就算了。」
- 纵使、即使。如:「你就不说,我也知道。」《儒林外史·第二回》:「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