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杀。临风三劝酒,对月一烹茶,说蓬莱都是假。

兰楚芳元代〕《【中吕】粉蝶儿 思情

他生的如月如花,荡湘裙一钩罗袜,宝钗横云鬓堆鸦。翠眉弯,樱唇小,堪
描堪画。闲近窗纱,倚帏屏绣帘直下。
  【醉春风】香细袅紫金炉,酒频斟白玉。银影里人娇,他生的可喜杀,
杀。他生的宜喜宜嗔,便有那闲愁闲闷,见了他且休且罢。
  【迎仙客】傍芝兰吸露花,游宇宙步云霞,我则见窄弓弓藕芽儿刚半扎。践
香尘,踏落花。浅印在轻沙,印一对相思卦。
  【红绣鞋】有他时一刻千金高价,有他时一世儿兴旺人家,有他时村的不村
杀。临风三劝酒,对月一烹茶,说蓬莱都是假。
  【普天乐】信步到海棠轩,闲行至荼コ架,引的些蜂喧蝶穰,来往交加。粉
脸衬桃杏腮,云髻把花枝抹,袅袅婷婷花阴下。他若是不言语那里寻他?他比那
名花解语,他比那黄金足色,他生的美玉无瑕。
  【耍孩儿】透春情说几句知心话,则被你迤逗杀我心猿意马。寒窗寂寞废琴
书,苦思量晓夜因他。傲风霜分不开连枝树,宜雨露栽培出并蒂花,见一日买几
遍龟儿卦。似这般短促促携云握雨,几时得稳拍拍立计成家?
  【二煞】捧金杯劝醑,按银筝那玉马。似展开幅吴道子观音画,他那里倚
栏翠袖凝秋水,映日红裙衬晓霞。但行处人惊讶,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一煞】笑一笑不觉的春自生,行一步看的人眼又花。十分爱常带着三分怕,
爱的是风流旖旎娇千种,怕的是间阻飘零那半霎。天生下一虎口凌波袜,堪与那
俏子弟寒时暖手,村郎君饱后挑牙。
  【尾声】若要咱称了心,则除是娶到家。学知些柴米油盐价,恁时节闷减愁
消受用杀。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临风三劝对月烹茶蓬莱

杀 ( 殺 ) shā
杀 [ shā ]
  1. 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生。~敌。~鸡取卵。~一儆百。
  2. 战斗,搏斗:~出重围。
  3. 消减:~风景。
  4. 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了眼睛。
  5. 收束:~价。~尾。
  6. 勒紧,扣紧:~车。
  7.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人。恨~。
临风(臨風)lín fēng
迎风;当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唐 杜甫 《与严二郎奉礼别》诗:“出涕同斜日,临风看去尘。”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水浒传》第三九回:“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 苏曼殊 《寄调筝人》诗:“偷尝仙女脣中露,几度临风拭泪痕。” 冰心 《寄小读者》五:“我想起我的母亲,不觉凭在甬道的窗边,临风偷洒了几点酸泪。”  ——《漢語大詞典》
三劝(三劝)
魏晋 支遁 八关斋诗三首 其一 法鼓进三劝,激切清训流。  ——《骈字类编》
酒 jiǔ《國語辭典》

酒 [ jiǔ ]

  1. 用米、麦或水果等发酵酿制而成,内含酒精的刺激性饮料。如:「米酒」、「葡萄酒」。宋·陆游〈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三首之三:「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
对月(對月)duì yuè
(1).向月。 南朝 陈 张正见 《有所思》诗:“看花忆塞草,对月想边秋。” 唐 李白 《将进酒》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满月。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二折:“这对月之时,取 刘备 同小姐回门拜见老夫人来。”《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对月领了文凭,往东江米巷买了三顶 福建 头号官轿,算计自己、夫人、 大舍 乘坐。”《歧路灯》第九九回:“房下有两个小太太,上下不过二十三四天,俱生的是相公,那太爷就喜的了不成。不料这七天头上,那个小相公是对月风,这个新小相公是七日风,一齐都害了撮口脐风。”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烹茶 pēng chá
煮茶或沏茶。 汉 王褒 《僮约》:“臛芋膾鱼,炰鱉烹茶。” 宋 陆游 《残春无几述意》诗:“试笔书盈纸,烹茶睡解围。” 清 陆嵩 《鬻儿行》:“儿年虽幼颇有知,扫地烹茶习已熟。”  ——《漢語大詞典》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蓬莱(蓬萊)péng lái
      (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陈师道 《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跡人间。”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  ——《漢語大詞典》
      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1.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2.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3.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1.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2.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3.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1.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1.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2.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3.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1.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假 jiǎ/jià《國語辭典》

      假 [ jiǎ ]

      1. 不真的、虚伪的、人造的。与「真」相对。如:「假发」、「假话」、「假面具」、「虚情假意」。《红楼梦·第一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2. 代理的。《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以超为假司马。」
      1. 借。如:「假手于人」、「狐假虎威」。《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2. 依傍。《文选·曹丕·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3. 待。《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
      1. 如果。如:「假若」、「假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假 [ jià ]

      1. 工作期间依规定或经申请获准的休息时间。如:「放假」、「暑假」、「春假」、「请假」、「销假」、「病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