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我怜老仙极清越,颜色如童发如雪。

刘崧元代〕《镜岩歌为镜方彭及予赋

君不见南山山前一片石,崭然壁立当流泉。皎如千年青铜镜,挂在万仞高崖巅。

泉流日冲激,烟云相荡摩。鱼龙过之不敢睨,如有神物严撝呵。

夜深月明从东来,但见五色灿烂寒光开。扫空婆娑黑云影,照见海上金银台。

我从武姥来,却望嵩华去。道逢老篯铿,盛说岩中趣。

东风拂涧桃花飞,爱此山水含清辉。放歌谁和碧玉调,起舞更揽青萝衣。

我怜老仙极清越,颜色如童发如雪。便从石上引芳尊,夜夜岩前醉明月。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清越颜色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怜 ( 憐 ) lián《國語辭典》
  1. 「怜 」的异体字。
老 lǎo《國語辭典》

老 [ lǎo ]

  1. 年長的人。如:「扶老攜幼」、「敬老尊賢」。
  2. 對長輩的尊稱。如:「劉老」、「于老」。
  3. 老子及其哲學的簡稱。如:「老莊」、「佛老」。《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4. 姓。如宋代有老佐、老麻。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敬。《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退休。《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石碏)​乃老。」晉·杜預·注:「老,致仕也。」《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勗髭鬢頓白,因上表請老。」
  1. 年紀大。如:「老兵」、「老人」。宋·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2. 熟練、經驗豐富。如:「老手」、「老練」、「老江湖」。
  3. 陳舊、過時。如:「老米」、「老式」、「老套」。
  4. 年久的。如:「老交情」、「老主顧」、「老字號」。
  5. 原來的。如:「老地方」、「老規矩 」、「老話題」。
  6. 加在稱呼、姓氏上,表示尊敬或親暱。如:「老師」、「老闆」、「老李」、「老王」。
  1. 總是、常常。如:「老是頭痛。」、「你老是挑我的毛病。」
  2. 很、極。如:「老遠」、「老早」。
  1. 加在兄弟姊妹排行的次序上。如:「老大」、「老二」、「老么」。
  2. 加在動物名稱上。如:「老鷹」、「老虎」、「老鼠」。
仙 xiān《國語辭典》

仙 [ xiān ]

  1. 經修煉後長生不老、超脫塵俗的人。如:「神仙」、「八仙過海」、「修道成仙」。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詩:「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2. 性情或行為超凡不俗的人。如:「詩仙」、「劍仙」。唐·杜甫·〈飲中八僊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3. 姓。如宋代有仙源明。
  1. 神仙的、仙人的。如:「仙宮」、「仙居」、「仙丹」。《文選·張衡·西京賦》:「含利颬颬,化為仙車。」
  2. 輕飄、輕盈。《文選·何敬祖·雜詩》:「心虛體自輕,飄颻若仙步。」唐·杜甫〈覽鏡呈柏中丞〉詩:「起晚堪從事,行遲更覺仙。」
  3. 超俗不凡。如:「仙容」、「仙品」、「仙才」。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1. 稱死的婉辭。如:「仙化」、「仙去」、「仙逝」。
极 ( 極 ) jí
极 [ jí ]
  1. 顶端,最高点,尽头:登~(帝王即位)。登峰造~。
  2. 指地球的南北两端或电路、磁体的正负两端:~地(极圈以内的地区)。~圈。北~。阴~。
  3. 尽,达到顶点:~力。~目四望。物~必反。
  4. 最高的,最终的:~点。~限。~端。~致。
  5. 副词:表示最高程度:~其。~为(wéi )。
清越 qīng yuè
(1).清脆悠扬。《礼记·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 宋 苏轼 《石钟山记》:“得双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茅盾 《子夜》十九:“在梦中,他也听得清越的钟声。”
(2).高超出众;清秀拔俗。《南史·梁贞惠世子方诸传》:“善谈玄,风采清越。” 清 钱青选 《红情·赠歌者细郎》词:“濯濯杨枝一种,韶华正清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九郎》:“薄暮偶出,见妇人跨驴来,少年从其后。妇约五十许,意致清越。”  ——《漢語大詞典》
颜色(顔色)yán sè
(1).面容;面色。《礼记·玉藻》:“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 南朝 梁 江淹 《古离别》诗:“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清 黄遵宪 《今别离》诗:“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曹禺 《雷雨》第四幕:“颜色惨白,鬓发湿漉漉的。”
(2).表情;神色。《论语·泰伯》:“正颜色,斯近信矣。”《新唐书·韦思谦传》:“性謇諤,颜色庄重,不可犯,见王公,未尝屈礼。”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他们都背着枪,悠然的站着,毫无紧张的颜色。”
(3).姿色。《墨子·尚贤中》:“不论贵富,不嬖颜色。” 前蜀 贯休 《偶作》诗之五:“君不见 西施 緑珠 颜色可倾国,乐极悲来留不得。”《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因他有几分颜色,从十七岁上就卖与 北门桥 来 家做小。”
(4).面子,光彩。 三国 魏 曹植 《艳歌》:“长者赐颜色, 泰山 可动移。”《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那些亲眷们一向訕笑 杜子春 这个败子,岂知还有发跡之日。这些时见了那首感怀诗,老大的好没颜色。”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5).色彩。 唐 杜甫 《花底》诗:“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水浒传》第一○三回:“ 张世开 嫌那段颜色不好,尺头又短,花样又是旧的。”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你看,颜色和血一样,多鲜艳。”
(6).指尊严。《吕氏春秋·勿躬》:“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諫必忠,不辟死亡。” 汉 刘向 《九叹·怨思》:“犯颜色而触諫兮,反蒙辜而被疑。”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昨在京师官时,不敢犯人颜色,不敢议论时事,随众上下,心志蟠屈不开,固亦极矣!”
(7).借指头。 唐 白居易 《胶漆契》诗:“陋巷飢寒士,出门甚栖栖。虽然志气高,岂免颜色低。” 胡适 《吴敬梓年谱》:“昔之列戟鸣珂,加以紫标黄榜,莫不低其颜色,增以悽愴。”
(8).指显示利害的脸色或行动。 沙汀 《防空》:“ 愚生先生 从那时起勃发了雄心,总想拿点颜色给他的仇家看看。” 杨朔 《渔笛》:“姓 宋 的那穷鬼敢沾你一沾,我不给你们点颜色看才怪。”
(9).指本领。 鲁迅 《花边文学·点句的难》:“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
(10).颜料或染料。如:彩印厂的仓库里,各种颜色都有的。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童 tóng《國語辭典》

童 [ tóng ]

  1. 古代获罪入官为奴的男子。说文解字:「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汉书·卷九一·货殖传·巴寡妇清传》:「羊彘千双,童手指千。」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童,奴婢也。」
  2. 未成年的仆役。如:「书童」、「家童」。通「僮」。
  3. 小孩,未成年的人。如:「牧童」、「儿童」、「童叟无欺」。《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4. 愚昧、无知的人。《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
  5. 姓。如汉代有童仲玉。
  1. 幼小的。如:「童工」。
  2. 未结婚的。如:「童男」、「童女」。
  3. 光秃的。如:「童山濯濯」。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雪 xuě《國語辭典》

    雪 [ xuě ]

    1. 水汽在零度以下所凝结成的六角形白色晶体。如:「白雪」、「冰雪」、「下雪」、「积雪」。
    1. 下雪、降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于时始雪,五处俱贺。」唐·白居易〈问刘十九〉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 擦拭。《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唐·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二首之一:「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3. 洗刷、洗清、清除。如:「雪耻」、「昭雪」、「洗雪冤情」。《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故雪殽之耻。」
    1. 如雪般白色的。如:「雪白」。隋·卢思道〈孤鸿赋〉:「振雪羽而临风,掩霜毛而候旭。」

    雪 [ xuè ]

    1. 「雪白」的「雪」的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