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愧封胡羯末,那敌柳絮词。

夏孙桐清代〕《题大姊菉君梦影图四十四韵付赵甥吉云

姊长我五岁,幼而相提携。顾复代母力,膝下常怡怡。

我亦称早慧,之无亲授之。又羸弱多病,量药佐刀圭。

垂髫同家墩,出入相肩随。寒燠为调护,程课兼劝规。

稍长就外傅,下学伴中闺。往往一灯共,把卷相唔咿。

诗法母所授,姊独能探骊。春帘赋双燕,秀句艳红丝。

愧封胡羯末,那敌柳絮词。姊才固开朗,姊性尤温其。

同气凡六人,多赖姊扶持。我母中馈事,一一为助治。

每怜弟弱小,成立犹稍迟。因慕古木兰,代父称英姿。

一昔入梦境,恍惚鞍马时。乞母为作图,志趣良可知。

于归配嘉耦,静好赓风诗。上得尊嫜欢,下亦家人宜。

不特无间言,兼以礼法推。未几归江南,家在虞山陲。

有楼曰旧山,楼外梅万枝。书来述风景,颇惬平生期。

愿他日卜居,侍养同山栖。寄诗索我和,所恋惟庭闱。

我父营先垄,亦返江之湄。一再过姊家,情话慰牵衣。

北来告我母,谓姊得所依。何期遽珠陨,吉梦虚熊罴。

兰蕙早霜雕,两党同嗟咨。姊夫念故剑,推爱久不漓。

贤书倖同举,转为未见悲。买邻践前约,所惜合复睽。

同穴卅年后,宿草荒萋萋。宅相欣有人,家风绍裘箕。

眷眷渭阳情,笃挚世所稀。生不识母面,旧事向我稽。

捧图乞缀言,览之泪如縻。沧桑阅万变,白头成孑遗。

人生原大梦,回溯徒歔欷。历历为笔述,如徵鄤母辞。

是亦德象篇,傥为家乘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柳絮

愧 kuì/chŏu《國語辭典》

愧 [ kuì ]

  1. 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如:「慚愧」、「愧不敢當」。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明·宋濂〈秦士錄〉:「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2. 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慚。《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
  3. 辜負、對不起。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1. 羞慚。如:「面有愧色」。
封 fēng《國語辭典》

封 [ fēng ]

  1. 包好的或用來裝東西的紙袋。如:「賞封」、「信封」、「拆封」。
  2.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如:「一封信」。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紅樓夢·第二回》:「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兩封銀子……答謝甄家娘子。」
  3. 疆界。《左傳·僖公三十年》:「(晉)​又欲肆其西封。」晉·杜預·注:「封,疆也。」
  4. 姓。唐代有封演。
  1. 密閉、緘合。如:「大雪封山」、「封住洞口」。《後漢書·卷六·順帝紀》:「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今封以還之。」唐·白居易〈秦中吟·買花〉:「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2. 封閉、禁止使用。如:「查封」。《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
  3. 限制。如:「故步自封」。
  4. 舊時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5. 聚土築墳。《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唐·孔穎達·正義:「不積土為墳,是不封也。」《禮記·樂記》:「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
  6. 天子築壇祭天。《管子·地數》:「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
  7. 富厚、增加。《國語·楚語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三國吳·韋昭·注:「封,厚也。」唐·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
  8. 圍棋中以破壞對手的通道而對其實施封鎖的下法。
胡 ( 衚 鬍 ) hú《國語辭典》

胡 [ hú ]

  1. 古代北方和西方諸民族的通稱。如:「五胡亂華」。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2. 姓。如明代有胡應麟。
  1. 來自胡族或外國的。如:「胡琴」、「胡桃」、「胡椒」。《續漢書志·第一三·五行志一》:「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晉·干寶《搜神記·卷二》:「晉永嘉中,有天竺胡人,來渡江南。」
  2. 長遠的。《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1. 任意、隨便。如:「胡鬧」、「胡說」、「胡作非為」、「胡言亂語」。
  2. 何故、為何、怎麼。《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漢書·卷六四下·王襃傳》:「其得意若此,則胡禁不止?」
  1. 什麼。《漢書·卷三九·蕭何傳》:「相國胡大罪?陛下繫之暴也?」
羯 jié《國語辭典》

羯 [ jié ]

  1. 被閹割過的羊。漢·蔡琰〈胡笳十八拍〉:「羯羶為味兮,枉遏我情。」
  2. 中國古代西北的民族之一。為匈奴的別支。魏晉時約分布於今大陸地區山西潞城附近各縣。也稱為「羯胡」。
末 mò《國語辭典》

末 [ mò ]

  1. 物体的尾端、顶梢。《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2. 事物的最后阶段。如:「岁末」、「二十世纪之末」。《礼记·月令》:「是月之末。」《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宣帝末,增倍之。」
  3. 后。与「前」相对。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
  4. 不重要、非根本的事物。如:「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汉·王符《潜夫论·务本》:「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
  5. 碎屑、细粉。如:「药末」、「粉末」。
  6. 元杂剧里扮演中年男子的脚色,为后来的「生」。如:「正末」、「副末」。
  7. 姓。如汉代有末振将。
  1. 最后的。如:「末年」、「末世」、「末路」。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2. 卑微的、不重要的。南朝梁·江淹〈从建平王游纪南城诗〉:「恭承此嘉惠,末官至南荆。」
  1. 没。《礼记·檀弓下》:「不忍一日末有所归也。」
  1. 语气词。元·无名氏《黄花峪·第一折》:「小二哥,有干净的阁子末?」同「么 」。
那 nà/nǎ/nèi/nā《國語辭典》

那 [ nà ]

  1. 指示词。指比较远的人、事、物。相对于「这」。如:「我很喜欢那个人。」、「那件东西你要不要?」宋·辛弃疾〈丑奴儿·千峰云起〉词:「山那畔,别有人间。」
  1. 表承接、转折的语气。如:「你要是没空,那我找别人陪我去。」

那 [ nǎ ]

  1. 表示疑问。如:「他去那里了?」唐·王建〈寒食行〉:「纸钱那得到黄泉?」
  1. 怎。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那堪愁上更添愁。」

那 [ nèi ]

  1. 指示词。单数用法,指比较远的人、事、物。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转成ㄋㄟˋ。如:「我很欣赏那个人。」

那 [ nā ]

  1. 姓。如明代有那鉴。

那 [ nuó ]

  1. 移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人那步过高堂。」同「挪 」。
  1. 多。《诗经·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汉·郑玄·笺:「那,多也。」
  2. 安定。《诗经·小雅·鱼藻》:「有那其居。」汉·郑玄·笺:「那,安貌。」
  1. 如何、奈何。《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晋·杜预·注:「那犹何也。」唐·杜甫 〈夜归〉诗:「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1. 《诗经·商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那〉,祀成汤也。」指颂扬祭祀汤王典礼的音乐和谐美盛之诗。本章二句为:「猗与那与,置我鼗鼓。」猗那二字连用,美盛之貌。与,兮也。置,树立也。鞉鼓,有柄的小鼓。

那 [ něi ]

  1. 表示疑问。通「哪」。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转成ㄋㄟˇ。如:「王维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县里人那个不晓得?」
敌 ( 敵 ) dí
敌 [ dí ]
  1. 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人。~方。~寇。
  2. 指敌人:~后。~情。~酋。~特。轻~。克~制胜。
  3. 抵挡:寡不~众。
  4. 相当:势均力~。匹~。~手(能力相等的对手)。
  5. 仇视:~意。“诸侯~王所忾”。
柳絮 liǔ xù
(1).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南朝 梁 庾肩吾 《春日》诗:“桃红柳絮白,照日復随风。”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宋 苏轼 《和孔密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红楼梦》第七一回:“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説好了,才不落套。” 杨朔 《〈铁流〉的故事》:“窗外满地正照耀着暖洋洋的太阳光,漫天正飞舞着软绵绵的柳絮。”
(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 无奕 女,左将军 王凝之 妻也。” 刘孝标 注引《妇人集》:“ 谢夫人 名 道藴 ,有文才。所著诗、赋、誄、颂传於世。”后遂以“柳絮”为典,多指才女或佳句。 元 王逢 《读余季女〈怀其夫水宗道诗〉序》:“ 余季女 ……赘同郡 水宗道 。甫踰月, 水 具见 余 水迈柳絮,学不彼若,輒辞归,闭门读书,久不返。” 宋 苏轼 《谢人见和前篇》之二:“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声落梁尘,词超柳絮。愿賡一曲,博笑大方。”
(3).喻指雪花。《水浒传》第九三回:“是夜刮起东北风,浓云密布,纷纷洋洋,降下一天大雪。明日,众头领起来看时,但见:纷纷柳絮,片片鹅毛。” 明 无名氏 《贫富兴衰》第一折:“四野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  ——《漢語大詞典》
词 ( 詞 ) cí
词 [ cí ]
  1.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汇。~书。~典。~句。~序。~组。
  2.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演讲~。誓~。~章。~律(文词的声律)。
  3.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人。~谱。~牌。~调(diào )。~韵。~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