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秋晚 qiū wǎn
(1).深秋。 唐 杜甫 《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诗:“秋晚岳增翠,风高湖涌波。” 唐 韦应物 《赠王侍御》诗:“ 上阳 秋晚萧萧雨, 洛水 寒来夜夜声。” 宋 蔡襄 《慈竹赋》:“借如秋晚霜重兮,万木零零而僵悴。 陇 榆尽兮塞月高,堤枫丹兮 楚 江紫。”
(2).秋日傍晚。 唐 鲍溶 《晚山蝉》诗:“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 ——《漢語大詞典》
(2).秋日傍晚。 唐 鲍溶 《晚山蝉》诗:“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 ——《漢語大詞典》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名- 地支的第八位。
-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 姓。如汉代有未央。
-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霜 shuāng《國語辭典》
霜 [ shuāng ]
名- 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白色的结晶颗粒。《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清·方苞〈左忠毅公轶事〉:「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 白色如霜的粉末或膏脂。如:「砒霜」、「面霜」。
- 白色的。唐·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蠹叶(蠹葉)dù yè
被虫咬坏的叶子。 宋 陆游 《遣兴》诗之二:“唧唧悲蛩常弔夜,萧萧蠹叶更禁秋。” 宋 杨万里 《理蔬》诗:“青虫捕仍有,蠹叶病还生。”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 较长的时间:~代。古~。
-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 常常:~常。学而~习之。
-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 某一时刻:按~上班。
-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 机会:~机。待~而动。
- 姓。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零 líng《國語辭典》
零 [ líng ]
名- 數的空位,亦指小於所有正數,大於所有負數的數。阿拉伯數字作「0」。
- 不成整數、餘數。如:「零頭」、「零存整付」。
- 姓。如明代有零混。
- 降下、落下。如:「凋零」、「飄零」、「感激涕零」。《文選·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兼之蒲柳之姿,望秋先零。」
- 緩緩落下的樣子。《詩經·豳風·東山》:「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 零碎、零散。如:「零錢」。《紅樓夢·第六九回》:「何必受這些零氣,不如一死,倒還乾淨。」
零 [ lián ]
名- 漢代羌族。約據有今大陸地區青海一帶。
四序 sì xù
指春、夏、秋、冬四季。《魏书·律历志上》:“然四序迁流,五行变易。” 唐 王勃 《守岁序》:“春、秋、冬、夏,错四序之凉炎。” 清 顾炎武 《华山》诗:“四序乘金气,三峯压 大河 。” ——《漢語大詞典》
逝 shì《國語辭典》
逝 [ shì ]
動- 往、過去、去而不返。如:「消逝」。《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晉·陸機〈折楊柳行〉:「日落似有竟,時逝恆若催。」
- 死亡。如:「逝世」。《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宋·陸游〈舒悲〉詩:「管葛逝已久,千古困俗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动-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慨然 kǎi rán
(1).感慨貌。《荀子·宥坐》:“ 孔子 慨然叹曰:‘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 唐 元季川 《山中晚兴》诗:“灵鸟望不见,慨然悲高梧。” 清 顾炎武 《有叹》诗:“慨然青云志,一旦从羈旅。”
(2).感情激昂貌。 汉 李陵 《答苏武书》:“慰诲懃懃,有踰骨肉。 陵 虽不敏,能不慨然。”《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滂 登车揽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宋 欧阳修 《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少有大节,於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臺陀开纳 ﹞慨然投笔,辞 维也纳 剧场诗人之职。”
(3).无所吝惜貌。《西游记》第二六回:“特来尊处求赐一方医治,万望慨然。”《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今天在此遇见你这 水心先生 ,竟慨然助了我五两银子。” 曹亚伯 《黄花岗之役·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偶忆某西医生新购一地於 沙河 ,以此事请,或可慨让。遂造医生之庐而告之,医生慨然许诺。” ——《漢語大詞典》
(2).感情激昂貌。 汉 李陵 《答苏武书》:“慰诲懃懃,有踰骨肉。 陵 虽不敏,能不慨然。”《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滂 登车揽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宋 欧阳修 《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少有大节,於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臺陀开纳 ﹞慨然投笔,辞 维也纳 剧场诗人之职。”
(3).无所吝惜貌。《西游记》第二六回:“特来尊处求赐一方医治,万望慨然。”《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今天在此遇见你这 水心先生 ,竟慨然助了我五两银子。” 曹亚伯 《黄花岗之役·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偶忆某西医生新购一地於 沙河 ,以此事请,或可慨让。遂造医生之庐而告之,医生慨然许诺。” ——《漢語大詞典》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動-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名-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颓龄(穨齡,頽齡)tuí líng
衰年;垂暮之年。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頽龄。” 南朝 齐 谢朓 《白石岩下径行田》诗:“旧业横海外,芜秽积穨龄。” 清 姚鼐 《大观亭》诗:“举目衰林如脱髮,几人採鞠制穨龄。”
頽齡:衰老之年。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頽龄。” 唐 温庭筠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激扬思壮志,流落叹頽龄。” 郭沫若 《瓶》诗之三九:“我昨天还好像是个少年,却怎么便到了这样的颓龄!” ——《漢語大詞典》
頽齡:衰老之年。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頽龄。” 唐 温庭筠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激扬思壮志,流落叹頽龄。” 郭沫若 《瓶》诗之三九:“我昨天还好像是个少年,却怎么便到了这样的颓龄!”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