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坐视(坐視)zuò shì
(1).坐着观看。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京洛篇〉》:“坐视青苔满,卧对锦筵空。” 宋 苏轼 《徐大正闲轩》诗:“卧看盗取毡,坐视麦漂雨。”
(2).谓袖手旁观,对该管的事故意不管或漠不关心。 宋 沈俶 《谐史》:“吾家积钱列屋,坐视乡党之困与官吏之负罪,而晏然不顾,於心安乎?”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以有疏财仗义之 张大公 在,受人之託,必能终人之亊,未有坐视不顾,而致其剪髮者也。” 郭沫若 《羽书集·巩固反侵略的战线》:“照昨日的国际情势看来,各关系国家似乎也不能再坐视了。” ——《漢語大詞典》
(2).谓袖手旁观,对该管的事故意不管或漠不关心。 宋 沈俶 《谐史》:“吾家积钱列屋,坐视乡党之困与官吏之负罪,而晏然不顾,於心安乎?”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以有疏财仗义之 张大公 在,受人之託,必能终人之亊,未有坐视不顾,而致其剪髮者也。” 郭沫若 《羽书集·巩固反侵略的战线》:“照昨日的国际情势看来,各关系国家似乎也不能再坐视了。” ——《漢語大詞典》
非所 fēi suǒ
(1).不按规定时间;不时。《荀子·王霸》:“伤国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 王先谦 集解引 俞樾 曰:“非所,犹非时也。”
(2).不是人能够正常生活的地方。指监狱、边荒之地等。《后汉书·陈蕃传》:“或禁錮闭隔,或死徙非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阴注阳受》:“先是 翱 典 合肥郡 ,有一道人诣 翱 ,自言能使鬼神。 翱 谓其妖……命繫於非所。”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 康熙 癸未,状元 王式丹 以 江南 科场事牵涉,卒於非所。” ——《漢語大詞典》
(2).不是人能够正常生活的地方。指监狱、边荒之地等。《后汉书·陈蕃传》:“或禁錮闭隔,或死徙非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阴注阳受》:“先是 翱 典 合肥郡 ,有一道人诣 翱 ,自言能使鬼神。 翱 谓其妖……命繫於非所。”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 康熙 癸未,状元 王式丹 以 江南 科场事牵涉,卒於非所。” ——《漢語大詞典》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名-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 姓。如汉代有安成。
-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 加上。如:「安罪名」。
-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忠告 zhōng gào
(1).真诚劝告。《论语·颜渊》:“ 子贡 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唐 贾岛 《送南卓归京》诗:“长策并忠告,从容写玉墀。”
(2).真诚的劝告。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草野抒忠告,榷酒徵茶太纷扰。” 鲁迅 《花边文学·论重译》:“ 穆木天 先生在二十一日的《火炬》上,反对作家的写无聊的游记之类……我以为这是很切实的忠告。” ——《漢語大詞典》
(2).真诚的劝告。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草野抒忠告,榷酒徵茶太纷扰。” 鲁迅 《花边文学·论重译》:“ 穆木天 先生在二十一日的《火炬》上,反对作家的写无聊的游记之类……我以为这是很切实的忠告。” ——《漢語大詞典》
反 fǎn《國語辭典》
反 [ fǎn ]
动- 翻转。《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回来。《战国策·卫策》:「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通「返」。
- 归还、退还。《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通「返」。
- 背叛。《国语·周语下》:「视远,日绝其义;足高,日弃其德;言爽,日反其信;听淫,日离其名。」
- 类推。《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反省。《孟子·公孙丑上》:「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 反切。如:「东,德红反。」
- 相反。《汉书·卷三五·吴王濞传》:「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状有反相。』」
- 反而。《诗经·邶风·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
反 [ fàn ]
- 参见「反反 」条。
反 [ fān ]
名- 翻案。如:「平反」。
取 qǔ《國語辭典》
取 [ qǔ ]
动- 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 得到。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 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 捕捉。《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 选择。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 求、寻求。如:「自取灭亡」。《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 迎娶。《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通「娶」。
-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疑 yí/nǐ《國語辭典》
疑 [ yí ]
动- 迷惑、不明白。《说文解字·匕部》:「疑,惑也。」《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 猜忌、不相信。如:「怀疑」、「半信半疑」。《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 犹豫不决。如:「迟疑」。《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怪。《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九:「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 恐惧。《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汉·郑玄·注:「疑,犹恐也。」唐·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 仿佛、好像。如:「疑似」、「嫌疑」。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