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初疑僧伽演妙义,天女来听鬘璎珞。

史鉴明代〕《澄上人房紫牡丹开觞予以酒因诗以记

入春风雨长交作,水波绕舍如湖泺。桃李沾泥海棠谢,负却人家看花约。

追呼闻欲检民数,愁疾强扶来县郭。市中湫隘不可居,却向禅林借高阁。

忽惊妖艳破寂寞,况乃骈花与重萼。芳心晕露金粟敷,娇态迎风紫绡薄。

初疑僧伽演妙义,天女来听鬘璎珞。又如洞庭张广乐,仙姝联翩扬戍削。

传闻此种出罗山,未必分根尽河洛。姚家荒芜魏家废,总有华容亦非昨。

品题何须较优劣,但得相娱不为恶。老夫睹此喜欲狂,绕花吟行不停脚。

只愁两日损颜色,好事谁能致油幕。又无仙家漆姑汁,可使浓华不凋落。

老僧破戒为侬喜,斗酒沽来对花酌。扫除热恼得清凉,搅就醍醐出酥酪。

人生真赏贵适意,不在歌钟始云乐。夜深秉烛更相照,春城月暗鸣宵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僧伽妙义天女璎珞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疑 yí/nǐ《國語辭典》

疑 [ yí ]

  1. 迷惑、不明白。《说文解字·匕部》:「疑,惑也。」《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2. 猜忌、不相信。如:「怀疑」、「半信半疑」。《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3. 犹豫不决。如:「迟疑」。《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 怪。《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九:「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5. 恐惧。《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汉·郑玄·注:「疑,犹恐也。」唐·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1. 仿佛、好像。如:「疑似」、「嫌疑」。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僧伽 sēng jiā
(1).梵语的译音。意为大众。原指出家佛教徒四人以上组成的团体,后单个和尚也称“僧伽”。简称为僧。 唐 刘行敏 《嘲李叔慎贺兰僧伽杜善贤》诗:“ 叔慎 骑乌马,僧伽把漆弓。”《西游记》第六七回:“那个僧伽,披领袈裟,先谈《孔雀》,后念《法华》。”
(2).梵语。狮子。《孔雀王咒经》卷下:“ 阿难 ,南方四夜叉大军主住南方,常守护南方,其名如是:僧伽、优波僧伽、偿起罗、旃陀那。” 波罗 注:“﹝僧伽﹞, 梁 言师子。”
(3).国名。指今 斯里兰卡 。旧称 狮子国 。 明 费信 《星槎胜览·古里国》:“﹝ 古里国 ﹞当 巨海 之要,去 僧伽 密邇,亦西洋诸番之马头也。” 冯承钧 校注:“《岛夷志略》作‘僧伽剌’,即 锡兰山 之梵名。”
(4).人名。为 西域 名僧,俗姓 何 , 龙朔 初入 唐 ,於 泗州 建寺,后居 荐福寺 。世称其为 观音大士 化身。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号号 僧伽 ,有时与我论二车。”
(5).借指 观音大士 或其塑像。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诵真经三迴九转,敲鐘罄动地惊天,总不过是对 僧伽 发舒嗟怨。”参阅《太平广记》卷九六引《纪闻录·僧伽大师》。  ——《漢語大詞典》
演 yǎn《國語辭典》

演 [ yǎn ]

  1. 当众公开表现技艺。如:「表演」、「扮演」。《红楼梦·第五四回》:「当下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
  2. 练习。如:「演练」。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不强似你教幼女演裁缝,劝佳人学绣刺。」《水浒传·第七回》:「每日将酒肉来请智深,看他演武使拳。」
  3. 扩展、阐扬。《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匮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述先帝之志。」《后汉书·卷六二·荀淑传》:「 先王光演大业,肆于时夏。」
  4. 运算、推算。如:「演算」。《宋史·卷八二·律历志十五》:「必使气之与朔无毫发之差,始可演造新历。」
妙义(妙義)miào yì
微妙的义理。 南朝 梁简文帝 《请幸同泰寺开讲》:“被微言於王舍,集妙义於寳坊。” 南朝 陈 徐陵 《丹阳上庸路碑》:“后王降德,於众兆民,高文象纬,妙义几神。”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稽首香花巖,妙义足今古。”  ——《漢語大詞典》
天女 tiān nǚ
(1).天上的神女。《魏书·序纪·圣武帝》:“歘见輜軿自天而下。既至,见美妇人……对曰:‘我,天女也。’” 宋 王安石 《宿定林示宝觉》诗:“天女穿林至, 姮娥 度陇来。” 清 龚自珍 《好事近·行箧中有小像一幅,以词为赞》:“三界最消魂,只有辩才天女。”
(2).星名。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也。” 司马贞 索隐引《荆州占》曰:“织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
(3).燕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鷰,一名天女。”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1.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鬘 mán《國語辭典》

鬘 [ mán ]

  1. 头发秀美。《集韵·平声·桓韵》:「鬘,发美貌。」
  1. 以线贯穿成的花环,用来装饰头部或身体。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华鬘论》:「花鬘者,西国人,严身之具也。梵语云:『么罗,么,音莫可反,此译为花鬘。』五天俗法取草木时,花晕澹成彩,以线贯穿结为花鬘,不问贵贱,庄严身首以为饰。」俗称为「华鬘」。
璎珞(瓔珞)yīng luò
缨络。用珠玉穿成的装饰物。多用作颈饰。《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其王者著法服,加瓔珞,如佛像之饰。” 康有为 《乙未出都作》诗:“竟将瓔珞亲贫子,故入泥犁救重囚。” 徐迟 《直薄峨眉金顶记》:“金身,披红袈裟,胸前佩红璎珞。”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