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斗煞梨花,扶慵柳絮,欠些明白。

程颂万清代〕《海天阔处 春云,和彦清兄韵

梦魂比春慵,和愁倚向阑干缺。狞龙出海,满身都带,懒窝云叶。

轻欲烘烟,淡疑妨雨,数重纱隔。正神皋昨夜,划开愁界,逗一片、蒙蒙月。

怕蹴巫峰仙阙。乍兰宵、楚魂飞越。天东障子,晓来偷变,窈娘衣褶。

斗煞梨花,扶慵柳絮,欠些明白。妒红儿立处,髻鬟松了,背东风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梨花柳絮明白

斗 ( 鬥 ) dǒu/dòu《國語辭典》

斗 [ dǒu ]

  1. 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十升為斗……斗者,聚升之量也。」《紅樓夢·第四二回》:「如今這一個裡頭裝 了兩斗御田粳米。」
  2. 酒器。《詩經·大雅·行葦》:「酌以大斗。」《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3. 形狀像斗的器具。如:「漏斗」、「熨斗」、「米斗」、「菸斗」。
  4. 星座名:➊ ​ 二十八星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一宿,有六顆星,通稱為「南斗」。➋ ​ 北斗七星。
  5. 圓形的指紋。參見「斗箕」、「斗紋」等條。
  6. 姓。如宋代有斗蓋。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比喻小。如:「斗室」、「斗城」。
  2. 比喻大。南朝梁·簡文帝〈七勵〉:「至如牽鉤壯氣,斗膽豪心。」
  3. 險峻、陡峭。《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云。」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下·閩遊日記》:「蓋是山四面斗削,惟一線為暗磴,百丈為明梯。」通「陡」。
  1. 驟然、突然。唐·韓愈〈答張十一功曹〉詩:「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
煞 shā/shà《國語辭典》

煞 [ shà ]

  1. 凶神。如:「凶煞」、「惡煞」、「黑煞」。
  2. 參見「回煞 」條。
  1. 極、甚。如:「煞費苦心」。宋·柳永〈迎春樂·近來憔悴人驚怪〉詞:「近來憔悴人驚怪。為別後,相思煞!」
  2. 何、什麼。《紅樓夢·第六回》:「這是什麼愛物兒,有煞用呢?」

煞 [ shā ]

  1. 殺死。明·朱有燉〈清河縣繼母大賢〉:「王謙在莒城打煞人了,叫我寄個信去,報與他母親知。」同「殺 」。
  2. 停止。如:「煞車」。《紅樓夢·第九六回》:「黛玉煞住腳聽時,又聽不出是誰的聲音。」
梨花 lí huā
亦作“棃花”。
(1).梨树的花,一般为纯白色。 南朝 梁 萧子显 《燕歌行》:“ 洛阳 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 高启 《饮陈山人园次能翁韵》:“桃花棃花已狼籍,躑躅花开如火炎。”
(2).一种较小的酒杯名。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 陆元光 《回仙録》云:‘…… 回公 曰:饮器中,惟鐘鼎为大,屈巵、螺杯次之,而棃花、蕉叶最小。’”
(3).指梨花枪法。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一章:“你到老营去住几天,请 刘芳亮 将爷指点指点,去掉花枪,回到梨花正宗。”自注:“梨花,即梨花枪,亦即 杨 家枪法。”参见“ 梨花枪 ”。
(4).指梨花大鼓。详“ 梨花大鼓 ”。
(5).旧武器名。参见“ 梨花枪 ”。  ——《漢語大詞典》
扶 fú《國語辭典》

扶 [ fú ]

  1. 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如:「扶老携幼」、「搀扶」。《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三国演义·第五○回》:「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
  2. 帮助、辅佐。如:「济弱扶贫」。《战国策·宋卫策》:「若扶梁伐赵,以害赵国,则寡人不忍也。」《水浒传·第六三回》:「天地咸扶,鬼神共佑。」
  3. 倚、仗。《汉书·卷一·高帝纪上》:「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新唐书·卷八五·窦建德传》:「大王奋布衣,起漳南,隋之列城莫不争附者,以能杖顺扶义,安四方也。」
  4. 护送。如:「扶灵」。唐·杜甫〈别蔡十四著作〉诗:「主人薨城府,扶榇归咸秦。」
  5. 循、沿。三国魏·曹植〈仙人篇〉:「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 姓。如汉代有扶嘉。
慵 yōng《國語辭典》

慵 [ yōng ]

  1. 懒。唐·白居易〈赠友〉诗五首之二:「畬田既慵斫,稻田亦懒耘。」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每日慵将书去习,逐朝常把药的那来扶。」

慵 [ ​yúng ]

  1. (一)​之又音。
柳絮 liǔ xù
(1).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南朝 梁 庾肩吾 《春日》诗:“桃红柳絮白,照日復随风。”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宋 苏轼 《和孔密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红楼梦》第七一回:“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説好了,才不落套。” 杨朔 《〈铁流〉的故事》:“窗外满地正照耀着暖洋洋的太阳光,漫天正飞舞着软绵绵的柳絮。”
(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 无奕 女,左将军 王凝之 妻也。” 刘孝标 注引《妇人集》:“ 谢夫人 名 道藴 ,有文才。所著诗、赋、誄、颂传於世。”后遂以“柳絮”为典,多指才女或佳句。 元 王逢 《读余季女〈怀其夫水宗道诗〉序》:“ 余季女 ……赘同郡 水宗道 。甫踰月, 水 具见 余 水迈柳絮,学不彼若,輒辞归,闭门读书,久不返。” 宋 苏轼 《谢人见和前篇》之二:“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声落梁尘,词超柳絮。愿賡一曲,博笑大方。”
(3).喻指雪花。《水浒传》第九三回:“是夜刮起东北风,浓云密布,纷纷洋洋,降下一天大雪。明日,众头领起来看时,但见:纷纷柳絮,片片鹅毛。” 明 无名氏 《贫富兴衰》第一折:“四野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  ——《漢語大詞典》
欠 qiàn《國語辭典》

欠 [ qiàn ]

  1. 累的时候,张嘴呵气。如:「呵欠」。《仪礼·士相见礼》:「君子欠伸。」汉·郑玄·注:「志倦则欠,体倦则伸。」
  2. 肢体稍上提移。如:「欠身」。《红楼梦·第九七回》:「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著他。」
  3. 借人财物未还或该给而未给。如:「欠帐」、「欠薪水」。《红楼梦·第五回》:「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4. 缺少。如:「你还欠多少?」、「这盘菜欠点儿盐。」
  1. 不够、缺乏。语气较「不」稍委婉。如:「欠安」、「欠妥」、「欠考虑」。
  1. 债务。如:「旧欠未清」。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些 xiē/suò《國語辭典》

些 [ xiē ]

  1. 少量、一点。如:「些微」、「些许」、「些须」。《水浒传·第四一回》:「城里并无些动静。」
  2. 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比较下少许的差别。如:「多些」、「简单些」、「方便些」、「容易些」。
  1. 量词。计算事物不确定数量的单位。如:「这些人」、「有些事情」、「买些金子」。《水浒传·第四回》:「老儿和这小厮上街来买了些鲜鱼、嫩鸡。」

些 [ suò ]

  1.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劝阻等语气。在《楚辞·招魂》中常见。《楚辞·宋玉·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楚词招魂尾句皆曰『些』。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
明白 míng bái
(1).清楚;明确。《墨子·旗帜》:“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 唐 元稹 《四晧庙》诗:“出处贵明白,故吾今有云。”《朱子语类》卷六七:“《易传》明白,无难看。”《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到底还是读书人説话明白。” 茅盾 《右第二章》:“四个五个黑点盘旋着来了,渐渐儿低了,那银灰色的机翼上两个红圆圈儿也看得明白了。”
(2).确实。《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安 甚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既总闲牧,因择良马内 范阳 ,又夺 张文儼 马牧,反状明白。”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昆命元龟辨证本末》:“继得旨: 陈晦 援证明白,无罪可待; 倪思 轻侮朝廷,肆言诬罔,可特降两官。”《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既贜证刀杖明白,叫小廝与我拴锁在门房内,明日写状子送到提刑所去。”
(3).明净;白净。《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復朴。” 唐 孙棨 《北里志·王团儿》:“次曰 福娘 ,字 宜之 ,甚明白,丰约合度,谈论风雅,且有体裁。”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 澹 容貌清瘦明白,擢第升朝, 崔鉉 辟入幕。” 元 宋旡 《次友人春别》诗:“杨柳昏黄晚西月,梨花明白夜东风。”
(4).清白;光明。《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言己修行清白,皎然日明。”《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 宋 欧阳修 《刘公墓志铭》:“公为人磊落明白,推诚自信,不为防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今日召见,果安详諳练,明白诚实。”
(5).公然;显然;不含胡。《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今夜与妻故来相别,不敢明白见你。”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三折:“他那里是着我叫,明白是羞我。”《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只是民女的家事官长怎么晓得的这样详细?还要求明白指教。” 杨朔 《昨天的临汾》:“来人左臂上绾的一块白布徽章,明白地告诉我他是八路军的人员。”
(6).了解;知道。《老子》:“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庄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宋 欧阳修 《经旨·春秋论下》:“此疑似难明之事,圣人尤当求情责实以明白之。” 巴金 《中国人》:“他大概已经明白了这样一个真理:人无论如何摔不掉自己的祖国。”
(7).聪明;懂道理。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於玄虑。”《红楼梦》第五七回:“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説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老舍 《新爱弥耳》:“小孩子们不跟他玩耍,因为他明白,而他们糊涂。”
(8).犹明证。《晋书·王恭传》:“﹝ 王国宝 ﹞与其从弟 绪 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
(9).辩明;辩白。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执事好贤乐善,孜孜以荐进良士,明白是非为己任,方今天下一人而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我生前无分辨处,做鬼也要明白此事。”
(10).了当。《何典》第二回:“若未曾明白,要防他赶上司。” 刘半农 注:“明白,了当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