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中原 zhōng yuán
(1).原野之中。《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郑玄 笺:“中原,原中也。”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三国志·魏志·郭嘉传》:“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 鲁迅 《无题》诗:“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2).地区名。广义指整个 黄河 流域,狭义指今 河南 一带。《国语·晋语三》:“耻大国之士於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虽微 秦国 ,天下孰弗患?” 三国 蜀 诸葛亮 《出师表》:“当奬帅三军,北定中原。”《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 李善 注:“中原,谓 洛阳 也。”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反正我是南国的女人,不懂中原的礼节的。”
(3).泛称 中国 。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况今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絶,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 ——《漢語大詞典》
(2).地区名。广义指整个 黄河 流域,狭义指今 河南 一带。《国语·晋语三》:“耻大国之士於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虽微 秦国 ,天下孰弗患?” 三国 蜀 诸葛亮 《出师表》:“当奬帅三军,北定中原。”《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 李善 注:“中原,谓 洛阳 也。”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反正我是南国的女人,不懂中原的礼节的。”
(3).泛称 中国 。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况今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絶,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 ——《漢語大詞典》
戎马(戎馬)róng mǎ
(1).古代驾兵车的马。《左传·成公十六年》:“ 晋 入 楚 军,三日穀。 范文子 立於戎马之前,曰:‘君幼,诸臣不佞,何以及此?’” 杨伯峻 注:“戎马, 晋厉公 车马。”
(2).军马;战马。《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旧唐书·王忠嗣传》:“及至 河 陇 ,又奏请徙 朔方 、 河东 戎马九千匹以实之。”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举目有山河之异,谁泣 新亭 ?中原无 颇 牧 之才,空肥戎马!”
(3).借指军队。《宋书·武帝纪中》:“承亲率戎马,远履西畿,闔境士庶,莫不恇骇。”《旧唐书·承天皇帝倓传》:“殿下宜购募豪杰,暂往 河西 ,收拾戎马。”
(4).犹胡马。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军队。 宋 汪藻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诗:“戎马窥天堑,边烽断日畿。”《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城復日,人皆相庆,独主母有忧色,告主君曰:‘城虽云復,戎马必再来,城中之人,定遭毒手。’”
(5).战乱,战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汝曹生於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録,以传示子孙。”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宋 叶适 《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 高宗 厌戎马久,思壹休息,既定和亲,罢诸将兵。”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当戎马流离之际,不难於慷慨,而难於从容。” 郁雯 《李清照》七:“你的妻子总算在戎马之中,保存了你的手稿。” ——《漢語大詞典》
(2).军马;战马。《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旧唐书·王忠嗣传》:“及至 河 陇 ,又奏请徙 朔方 、 河东 戎马九千匹以实之。”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举目有山河之异,谁泣 新亭 ?中原无 颇 牧 之才,空肥戎马!”
(3).借指军队。《宋书·武帝纪中》:“承亲率戎马,远履西畿,闔境士庶,莫不恇骇。”《旧唐书·承天皇帝倓传》:“殿下宜购募豪杰,暂往 河西 ,收拾戎马。”
(4).犹胡马。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军队。 宋 汪藻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诗:“戎马窥天堑,边烽断日畿。”《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城復日,人皆相庆,独主母有忧色,告主君曰:‘城虽云復,戎马必再来,城中之人,定遭毒手。’”
(5).战乱,战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汝曹生於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録,以传示子孙。”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宋 叶适 《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 高宗 厌戎马久,思壹休息,既定和亲,罢诸将兵。”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当戎马流离之际,不难於慷慨,而难於从容。” 郁雯 《李清照》七:“你的妻子总算在戎马之中,保存了你的手稿。” ——《漢語大詞典》
盛 shèng/chéng《國語辭典》
盛 [ chéng ]
动- 用容器装东西。如:「盛饭」、「盛汤」。
- 容纳。如:「箱子太小,盛不了这么多东西。」
- 古代装在食器里祭祀的谷物。《周礼·地官·闾师》:「不耕者祭无盛。」汉·郑玄·注:「盛,黍稷也。」
盛 [ shèng ]
形- 兴旺、繁茂、丰富。如:「兴盛」、「旺盛」、「茂盛」、「丰盛」、「盛馔」。
- 浓厚的。如:「盛情」、「盛意」。
- 大规模的。如:「盛大」、「盛举」、「盛事」。
- 极,表程度之深。如:「盛怒」、「盛夸」、「盛赞」。《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晔盛称操德,且曰:『丞相若记旧怨,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乎?』」
- 姓。如汉代有盛苞。
远道(遠道)yuǎn dào
犹远路。《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够,远道不至。” 汉 刘向 《说苑·尊贤》:“是故游江海者託於船,致远道者託於乘。” 唐 杜甫 《登舟将适汉阳》诗:“中原戎马盛,远道素书稀。”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看球记》:“妈妈可盼着‘新疆’得胜,因为‘新疆’是远道来的客人。”参见“ 远路 ”。 ——《漢語大詞典》
素书(素書)sù shū
(1).古人以白绢作书,故以称书信。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唐 杜甫 《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怎不仗青鸞传素书,打叠下屠龙计,想鶯儔自可期。” 清 吴伟业 《鲞鹤》诗:“ 丁令 师来寄素书,羽毛零落待何如。”
(2).兵书名。旧题 汉 黄石公 撰, 宋 张商英 注。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 老子 之说为注释。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为 张商英 所伪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世多指兵书《三略》为 黄石公 所传之书。 宋 张商英 曰:‘非也。 晋 乱,有盗发 子房 塚,于玉枕中获此书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祕戒,不许妄传,世所谓素书是也。’”
(3).泛指一般道书。 宋 苏轼 《次韵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 黄公 觅《素书》。” 清 黄鷟来 《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底事披《素书》,无暇祀 黄石 。”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素书》是用朱墨写在白绢上的道书。”
(4).书籍。《周书·张轨传》:“ 轨 性清素,临终之日,家无餘财,唯有素书数百卷。” 唐 许浑 《姑熟官舍》诗:“草生官舍似閒居,雪照南窗满素书。”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缠手焚了素书,懒钻头拽倒茅庐。” ——《漢語大詞典》
(2).兵书名。旧题 汉 黄石公 撰, 宋 张商英 注。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 老子 之说为注释。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为 张商英 所伪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世多指兵书《三略》为 黄石公 所传之书。 宋 张商英 曰:‘非也。 晋 乱,有盗发 子房 塚,于玉枕中获此书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祕戒,不许妄传,世所谓素书是也。’”
(3).泛指一般道书。 宋 苏轼 《次韵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 黄公 觅《素书》。” 清 黄鷟来 《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底事披《素书》,无暇祀 黄石 。”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素书》是用朱墨写在白绢上的道书。”
(4).书籍。《周书·张轨传》:“ 轨 性清素,临终之日,家无餘财,唯有素书数百卷。” 唐 许浑 《姑熟官舍》诗:“草生官舍似閒居,雪照南窗满素书。”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缠手焚了素书,懒钻头拽倒茅庐。” ——《漢語大詞典》
稀 xī《國語辭典》
稀 [ xī ]
形- 疏、不密。如:「地廣人稀」。《文選·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 少、不多。如:「稀罕」、「稀有動物」。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不濃、不稠。如:「稀薄」、「稀飯」、「和稀泥」。宋·蘇軾〈次韻田國博部夫南京見寄二絕〉之二:「火冷餳稀杏粥稠,青裙縞袂餉田頭。」
- 隱約、不清楚。唐·韓愈〈山石〉詩:「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 很、甚。如:「稀爛」、「稀鬆平常」。《老殘遊記·第八回》:「我這隻腳還是稀軟稀軟,立不起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三回》:「那稀髒的,人家外國人的輪船肯裝麼?」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