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杜甫唐代〕《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嶔崟。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駸駸。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葛洪还任

葛洪 gě hóng
(284-364)东晋道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自幼好神仙导养之法。先后从郑隐、鲍玄学炼丹术和道术。后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至广州,止于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神仙传》《西京杂记》等。  ——《漢語大詞典》
尸 ( 屍 ) shī《國語辭典》

尸 [ shī ]

  1. 死人的躯体。《左传·成公二年》:「襄老死于邲,不获其尸。」《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至乃伍员浮尸于江流,三闾沉骸于湘渚。」同「尸 」。
  2. 古时祭礼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再拜,尸答拜。」唐·李华〈卜论〉:「夫祭有尸,自虞夏商周不变,战国荡古法,祭无尸。」
  3. 神像、神主。《仪礼·士虞礼》:「祝迎尸,一人衰绖奉篚哭从尸。」唐·皮日休〈正尸祭〉:「生象其死,穷其思也,尸象其生,极其敬也。」
  4. 姓。如春秋时秦国有尸佼。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主持。《诗经·召南·采苹》:「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新唐书·卷一一八·裴潾传》:「凡驿,有官专尸之。」
  2. 空占职位而不做事。如:「尸位素餐」。《庄子·逍遥游》:「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
  3. 陈尸示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国语·晋语六》:「杀三郤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
定 dìng《國語辭典》

定 [ dìng ]

  1. 确切的、不改变的。如:「定理」、「定义」、「定律」、「定局」、「定论」。
  2. 不动的。如:「定产」、「定业」。
  3. 规定的。如:「定量」、「定时」、「定期」。
  1. 固定、使固定。如:「定住」、「定影」。
  2. 使平静、使稳固。如:「平定」、「安邦定国」。
  3. 使确定、不更改。如:「底定」、「决定」、「否定」、「裁定」。
  4. 约定、订立。如:「定约」、「制定」、「订定」。
  1. 究竟、到底。表疑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唐·李白〈答族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2. 必然。如:「定能成功」、「定死无疑」。唐·杜甫〈寄高适〉诗:「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
  1. 姓。如明代有定伯安。
解 jiě/jiè/xiè《國語辭典》

解 [ jiě ]

  1. 分割、剖分。如:「解剖」。《左傳·宣公四年》:「宰夫將解黿。」《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2. 分裂、分散。如:「瓦解」、「溶解」、「難分難解」。
  3. 打開、鬆開、鬆脫。如:「解扣子」、「解開繩子」、「寬衣解帶」。
  4. 免除、消除。如:「解圍」、「解悶」、「解救」、「解渴」、「調解」。《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5. 陳述、說明。如:「講解」、「解釋」、「辯解」。
  6. 曉晤、明白、清楚。如:「理解」、「了解」、「費解」、「大惑不解」。
  7. 排出汗水或大小便。如:「小解」。漢·王充《論衡·寒溫》:「人中於寒,飲藥行解。」《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於路只推腹痛難忍,幾遍要解。」
  8. 會、能夠。晉·陶淵明〈九日閑居〉詩:「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1. 文體名。古代文體之一,旨在辯論解說。晉·張華《博物志·卷六·文籍考》:「賢者著述曰傳、曰記、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新唐書·卷一七六·韓愈傳》:「乃作進學解以自諭。」
  2. 答案。如:「不得其解」。
  3. 見識、看法。如:「獨到的見解」。

解 [ xiè ]

  1. 鬆懈、懈怠。《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虜久屯聚,解弛。」
  1. 參見「解縣 」條。
  2.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解狐。

解 [ jiè ]

  1. 參見「解元 」條。
  2. 官署、官吏辦公的地方。《商君書·墾令》:「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槩。」《文選·左思·吳都賦》:「屯營櫛比,解署棋布。」
  1. 押送、發遣。如:「押解罪犯」、「蘇三起解」。《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當下喝賜錢酒賞犒捉事人,解這崔寧到臨安府,一一從頭供說。」
  2. 典當、抵押。《醒世恆言·卷三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你贖典,還是解錢?」《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往典鋪中解了幾十兩銀子。」
  3. 租用、租借。《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楊三官人同那妻子和當直去客店,解一房歇泊。」《警世通言·卷三七·萬秀娘仇報山亭兒》:「當日天色晚,見一所客店,姊妹兩人解了房,討些飯喫了。」
许 ( 許 ) xǔ/hǔ
许 [ xǔ ]
  1. 应允,认可:~可。允~。特~。
  2. 承认其优点:赞~。嘉~。
  3. 预先答应给与:~诺。
  4. 女方接受男方求亲:~配。~嫁。以身相~。
  5. 或者,可能:也~。或~。
  6. 处,地方:何~人。
  7. 表示约略估计的词:几~。少~。
  8. 这样:如~。
  9.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
  10. 姓。
许 [ hǔ ]
  1. 〔~~〕众人共同用力的声音。
靖 jìng《國語辭典》

靖 [ jìng ]

  1. 平定。《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靖兵,好以为事。」唐·岑文本〈册赵王孝恭改封河间郡王文〉:「拥节西骛,靖巴汉之妖氛。」
  2. 治理。《诗经·小雅·菀柳》:「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汉·毛亨·传:「靖,治。」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若不靖于本,而务救于末,则救之所为,乃祸之所起也。」
  3. 计划、图谋。《诗经·大雅·召旻》:「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汉书·卷七三·韦贤传》:「嗟我后人,命其靡常,靖享尔位,瞻仰靡荒。」
  1. 恭敬。《管子·大匡》:「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
  2. 安定、平安。宋·曾巩〈试中书舍人制诰三道〉:「今方内靖嘉,百揆攸叙。」
  1. 清静。《管子·百心》:「建当立有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
  2. 姓。如唐代有靖君亮。
力 lì《國語辭典》

力 [ lì ]

  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静止或运行速度)​的效能称为「力」,计算单位为「牛顿」。如:「动力」、「向心力」、「离心力」、「地心引力」。
  2. 人和动物体内筋肉运动所产生的效能。如:「臂力」、「体力」。《诗经·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 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如:「火力」、「风力」、「水力」。
  4. 才能、能力。如:「智力」、「实力」、「理解力」、「量力而为」。
  5. 权势。如:「权力」。《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6. 以力气供人役使的僮仆。如:「苦力」。
  7. 姓。如宋代有力起。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尽力、拚命。如:「力争上游」。《汉书·卷九五·南粤传》:「楼船力攻烧敌。」
还任(還任)huán rèn
返回原任。《魏书·杨昱传》:“ 中山王 熙 起兵於 鄴 , 叉 遣黄门 卢同 诣 鄴 刑 熙 ,并穷党与。 同 希 叉 旨,就郡锁 昱 赴 鄴 ,讯百日,后乃还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