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身无羽翰长逼侧,江水滔滔阻相识。
丈夫身无羽翰长逼侧,江水滔滔阻相识。
白首逢君大道间,一笑寒灰吐颜色。
五山低昂波浪高,扁舟掀舞同秋毫。
截江破浪赴知己,侯门噂沓讥徒劳。
世人豪举皆如此,朱弦半绝心欲死。
颜厚难教伺贵人,舌存未遣忧妻子。
城中泥淖十尺深,多君款曲投知音。
宁须百钱一斗酒,自有片语千黄金。
男儿感激会下泪,莫缘失路沾衣襟。
白首逢君大道间,一笑寒灰吐颜色。
五山低昂波浪高,扁舟掀舞同秋毫。
截江破浪赴知己,侯门噂沓讥徒劳。
世人豪举皆如此,朱弦半绝心欲死。
颜厚难教伺贵人,舌存未遣忧妻子。
城中泥淖十尺深,多君款曲投知音。
宁须百钱一斗酒,自有片语千黄金。
男儿感激会下泪,莫缘失路沾衣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丈夫 zhàng fū
(1).男子。指成年男子。《穀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管子·地数》:“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 唐 无名氏 《补江总白猿传》:“少选,有美髯丈夫长六尺餘,白衣曳杖,拥诸妇人而出。” 清 鲁一同 《关忠节公家传》:“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
(2).男子。指男孩子。《国语·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吾母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 齐 ,母欲请留吾。夫子曰:‘无忧也, 瞿 过四十当有五丈夫’,今果然。”
(3).妻称夫为丈夫。《太平广记》卷三○六引《河东记·卢佩》:“母曰:‘老妇将死之骨为天师再生,未知何阶上答全德?’妇人曰:‘但不弃细微,许奉九郎巾櫛,常得在太夫人左右则可,安敢论功乎。’母曰:‘ 佩 犹愿以身为天师奴,今反得为丈夫有何不可。’”《水浒传》第十七回:“只见老婆问道:‘丈夫,你如何今日这般嘴脸?’” 杨朔 《潼关之夜》:“她的丈夫几次激励她说:‘勇敢点吧,你该作大众的母亲,不要作一个小孩的母亲。’”
(4).犹言大丈夫。指有所作为的人。 唐 孟郊 《答姚怤见寄》诗:“君有丈夫泪,泣人不泣身。” 宋 张思光 《门律自序》:“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元 林泉生 《吊岳王墓》诗:“庙堂短计惭嫠妇,宇宙惟公是丈夫。” 明 来集之 《铁氏女》:“父是丈夫,姊为奇女,妾岂奴流?” 章炳麟 《八月十五夜咏怀》诗:“丈夫贵久要,焉念睚眦仇。” 鲁迅 《答客诮》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漢語大詞典》
(2).男子。指男孩子。《国语·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吾母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 齐 ,母欲请留吾。夫子曰:‘无忧也, 瞿 过四十当有五丈夫’,今果然。”
(3).妻称夫为丈夫。《太平广记》卷三○六引《河东记·卢佩》:“母曰:‘老妇将死之骨为天师再生,未知何阶上答全德?’妇人曰:‘但不弃细微,许奉九郎巾櫛,常得在太夫人左右则可,安敢论功乎。’母曰:‘ 佩 犹愿以身为天师奴,今反得为丈夫有何不可。’”《水浒传》第十七回:“只见老婆问道:‘丈夫,你如何今日这般嘴脸?’” 杨朔 《潼关之夜》:“她的丈夫几次激励她说:‘勇敢点吧,你该作大众的母亲,不要作一个小孩的母亲。’”
(4).犹言大丈夫。指有所作为的人。 唐 孟郊 《答姚怤见寄》诗:“君有丈夫泪,泣人不泣身。” 宋 张思光 《门律自序》:“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元 林泉生 《吊岳王墓》诗:“庙堂短计惭嫠妇,宇宙惟公是丈夫。” 明 来集之 《铁氏女》:“父是丈夫,姊为奇女,妾岂奴流?” 章炳麟 《八月十五夜咏怀》诗:“丈夫贵久要,焉念睚眦仇。” 鲁迅 《答客诮》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漢語大詞典》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名-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 參見「身毒 」條。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羽翰 yǔ hàn
(1).翅膀。 南朝 宋 鲍照 《咏双燕》之一:“双燕戏云崖,羽翰始差池。” 唐 孟郊 《出门行》之二:“参辰出没不相待,我欲横天无羽翰。” 明 张景 《飞丸记·月下伤怀》:“思痴无羽翰,想极梦魂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已看文彩振鵷鸞,重向青霄刷羽翰。”
(2).飞翔;飞升。 唐 李绅 《华顶》诗:“浮生未有从师地,空诵仙经想羽翰。” 清 汪懋麟 《阻东昌三日》诗:“舟前花鸭凭游戏,天上飞鸿自羽翰。”
(3).指书信或文章。 清 姚鼐 《送江宁郡丞王石丈运饷入蜀》诗:“忆昔趋阶序,初欣见羽翰。” 郭沫若 《纪念孙中山》诗之三:“天高风净雁声还,寄语 臺 澎 托羽翰。” ——《漢語大詞典》
(2).飞翔;飞升。 唐 李绅 《华顶》诗:“浮生未有从师地,空诵仙经想羽翰。” 清 汪懋麟 《阻东昌三日》诗:“舟前花鸭凭游戏,天上飞鸿自羽翰。”
(3).指书信或文章。 清 姚鼐 《送江宁郡丞王石丈运饷入蜀》诗:“忆昔趋阶序,初欣见羽翰。” 郭沫若 《纪念孙中山》诗之三:“天高风净雁声还,寄语 臺 澎 托羽翰。” ——《漢語大詞典》
长 ( 長 ) cháng/zhǎng
长 [ cháng ]
- 两端的距离:~度。
- 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
-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
-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 生长,成长:~疮。
- 增加:~知识。
- 排行第一的:~子。~兄。~孙。
- 辈分高或年纪大:~辈。~者。家~。
- 领导人;负责人:部~。校~。
逼侧(偪側)bī cè
(1).迫近;拥挤。《后汉书·廉范传》:“ 成都 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 晋 潘岳 《西征赋》:“都中杂遝,户千人亿,华夷士女,駢田逼侧。”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新恩移府庭,逼侧厕诸将。”
(2).簇拥;攒聚。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蒲萄﹞有黄、白、黑三种,成熟之时,子实逼侧,星编珠聚。”《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八回:“ 天台 有怪松,自盘根於巖穴之内,轮囷逼侧,身大数围,而高四五丈。”
(3).犹狭窄。 宋 苏舜钦 《太行道》诗:“忽至逼侧处,咫尺颠坠恐莫逃。”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峯前石臺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 王 患门户逼侧,廛居近市,欲别觅数椽,以居子弟。”
见“ 偪仄 ”。 ——《漢語大詞典》
(2).簇拥;攒聚。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蒲萄﹞有黄、白、黑三种,成熟之时,子实逼侧,星编珠聚。”《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八回:“ 天台 有怪松,自盘根於巖穴之内,轮囷逼侧,身大数围,而高四五丈。”
(3).犹狭窄。 宋 苏舜钦 《太行道》诗:“忽至逼侧处,咫尺颠坠恐莫逃。”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峯前石臺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 王 患门户逼侧,廛居近市,欲别觅数椽,以居子弟。”
见“ 偪仄 ”。 ——《漢語大詞典》
江水 jiāng shuǐ
即 长江 。《淮南子·墬形训》:“何谓六水?曰 河水 、 赤水 、 辽水 、 黑水 、 江水 、 淮水 。” 高诱 注:“ 江水 出 岷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岷山 ,即 瀆山 也,水曰 瀆水 矣。又谓之 汶 。 阜山 在徼外, 江水 所导也。” 唐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 盆城 去 鄂渚 ,风便一日耳。不枉故人书,无因帆 江水 。” ——《漢語大詞典》
滔滔 tāo tāo
(1).大水奔流貌。《诗·齐风·载驱》:“ 汶水 滔滔,行人儦儦。” 毛 传:“滔滔,流貌。”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瞻彼 黑水 ,滔滔其流。”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 大河 上下,顿失滔滔。”
(2).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王逸 注:“滔滔,行貌。”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刘原甫见寄》:“语道滔滔是,论情往往牵。” 元 萨都剌 《灯蛾来》诗:“尔为微物不自觉,往来就死何滔滔。” 周立波 《悼田守尧同志》:“这使他们骄傲了,一路滔滔开向 平型关 ,并且指日要到达 太原 ,去喝那里的葡萄酒。”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二:“他滔滔地辩论着,脸上兴奋得通红。”
(3).盛大;普遍。《诗·大雅·江汉》:“ 江 汉 浮浮,武夫滔滔。” 孔颖达 疏:“滔滔然多而广大者,令之顺此东流以行征伐。”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 刘侯 奉使光推择,滔滔才略沧溟窄。”《新唐书·刘迅传》:“天下滔滔,知我者希。”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然世间惟下下人最多,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茅盾 《路》八:“况且 老荆 那样的人,滔滔者皆是,换一个来,何尝会比他好?”
(4).和暖;和乐。《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王逸 注:“滔滔,盛阳貌也。《史记》作‘陶陶’。”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鄙哉愚人,戚戚怀瘼;善哉达士,滔滔处乐。” 明 王錂 《寻亲记·相逢》:“他那里安然寝睡,高枕无忧,其乐滔滔。”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王逸 注:“滔滔,行貌。”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刘原甫见寄》:“语道滔滔是,论情往往牵。” 元 萨都剌 《灯蛾来》诗:“尔为微物不自觉,往来就死何滔滔。” 周立波 《悼田守尧同志》:“这使他们骄傲了,一路滔滔开向 平型关 ,并且指日要到达 太原 ,去喝那里的葡萄酒。”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二:“他滔滔地辩论着,脸上兴奋得通红。”
(3).盛大;普遍。《诗·大雅·江汉》:“ 江 汉 浮浮,武夫滔滔。” 孔颖达 疏:“滔滔然多而广大者,令之顺此东流以行征伐。”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 刘侯 奉使光推择,滔滔才略沧溟窄。”《新唐书·刘迅传》:“天下滔滔,知我者希。”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然世间惟下下人最多,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茅盾 《路》八:“况且 老荆 那样的人,滔滔者皆是,换一个来,何尝会比他好?”
(4).和暖;和乐。《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王逸 注:“滔滔,盛阳貌也。《史记》作‘陶陶’。”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鄙哉愚人,戚戚怀瘼;善哉达士,滔滔处乐。” 明 王錂 《寻亲记·相逢》:“他那里安然寝睡,高枕无忧,其乐滔滔。” ——《漢語大詞典》
阻 zǔ《國語辭典》
阻 [ zǔ ]
名- 险要的地方。如:「天阻」、「险阻」。《说文解字·阜部》:「阻,险也。」《文选·班固·西都赋》:「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 障碍。如:「路阻」、「通行无阻」。
- 妨碍、隔断。如:「阻隔」、「阻碍」。唐·杜甫〈遣兴〉诗五首之五:「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
- 拦、挡。如:「拦阻」、「遏阻」。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二下·楚游日记》:「风与水交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
- 推辞、拒绝。如:「推三阻四」。《诗经·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 依恃、依仗。《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文选·潘岳·马汧督诔》:「蠢蠢犬羊,阻众陵寡。」
- 怀疑、疑惑。《左传·闵公二年》:「是服也,狂夫阻之。」三国魏·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足下阴自阻疑,密表系都。」
- 艰险难行。《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以壁削路阻,不得达。」
相识(相識)xiāng shí
(1).彼此认识。《荀子·君道》:“以为故耶?则未尝相识也。” 唐 顾况 《行路难》诗之一:“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元 萨都剌 《满江红·金陵怀古》词:“ 王 谢 堂前双燕子, 乌衣巷 口曾相识。” 徐怀中 《西线轶事》:“这几位妈妈岗位不同,互不相识。”
(2).指彼此认识的人。《礼记·曾子问》:“相识有丧服可以与於祭乎?” 唐 杜甫 《复愁》诗之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水浒传》第十六回:“再有几个相识在里面,一发请进后堂深处相见。”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经营之才三》:“ 潘永福 同志在 中村 遇上了个老汉,也是旧相识。”
(3).互相识别。 清 李有棠 《金史纪事本末·群盗叛服》:“时迁 汴 ,赋敛益横, 两河 遗民羣聚为盗,寇掠州郡,皆衣红衲袄以相识,呼为红袄贼。” ——《漢語大詞典》
(2).指彼此认识的人。《礼记·曾子问》:“相识有丧服可以与於祭乎?” 唐 杜甫 《复愁》诗之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水浒传》第十六回:“再有几个相识在里面,一发请进后堂深处相见。”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经营之才三》:“ 潘永福 同志在 中村 遇上了个老汉,也是旧相识。”
(3).互相识别。 清 李有棠 《金史纪事本末·群盗叛服》:“时迁 汴 ,赋敛益横, 两河 遗民羣聚为盗,寇掠州郡,皆衣红衲袄以相识,呼为红袄贼。”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