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重时令,相邀作乡社。
出门见青山,幽意日潇洒。修竹绕舍东,流水在田下。
衣冠不须着,犁锄亦时把。日与山翁游,礼貌乐疏野。
风俗重时令,相邀作乡社。浊醪满浮蚁,蛙鱼剖新鲊。
交酬各酩酊,至乐绝无假。长笑宇宙间,谁是忘形者。
刈麦思时旸,分苗望时雨。彼苍于农人,迁就亦良苦。
好雨从东来,原田白膴膴。老稚荷蓑出,绿缛纷可睹。
引耜骧且鸣,馀欢及家牯。连岁荒负租,颇遭官长怒。
今幸占有年,且愿给公赋。絮酒兼灸鸡,殷勤祝猫虎。
散步龙山麓,石马高嶙峋。芜没野田侧,行列不复陈。
不知何代墓,感叹为沾巾。慨昔六代交,紫宫架天津。
虎斗尽英辟,鹰扬皆贵臣。回眸耀白日,吐气贯青旻。
见者恒辟易,况敢托交亲。讵知百世下,骨肉化飞尘。
樵牧无人禁,姓名亦已湮。念此返田舍,秫酒正芳醇。
倾壶且一醉,兀兀忘吾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风俗(風俗)fēng sú
(1).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宋 司马光 《效赵学士体成口号献开府太师》之四:“ 洛阳 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 巴金 《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 中国 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
(2).指民间歌谣。《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 ——《漢語大詞典》
(2).指民间歌谣。《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 ——《漢語大詞典》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名-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 剧烈的。如:「重病」。
-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尊敬。如:「尊重」、「敬重」。
- 偏好。如:「重色轻友」。
-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名-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时令(時令)shí lìng
(1).犹月令。古时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飭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孙希旦 集解引 吴澄 曰:“时令,随时之政令。”《后汉书·明帝纪》:“班时令,勑羣后。” 李贤 注:“时令谓月令也,四时各有令。”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顺阴阳,布时令,陈肃圣哲谋,教人主法天,公卿、师保、大臣之世言也。”
(2).季节。 唐 白居易 《赠友》诗之一:“时令一反常,生灵受其病。”《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喫杯雄黄酒应应时令,我这酒淡,不妨事。” 老舍 《二马》第五段四:“这点难过是由原始人类传下来的,遇到一定的时令就和花儿一样的往外吐叶发芽。”
(3).方言。时令病。如:闹时令。
(4).图书分类目录名。 宋 以前有关时令的书籍,都入子部农家,但诸书所载,上自国家典制,下至民间风俗,不仅仅限于农事,故《中兴馆阁书目》,另列时令一类。 清 代修《四库全书》,沿用 宋 人旧例,仍立时令一目。 ——《漢語大詞典》
(2).季节。 唐 白居易 《赠友》诗之一:“时令一反常,生灵受其病。”《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喫杯雄黄酒应应时令,我这酒淡,不妨事。” 老舍 《二马》第五段四:“这点难过是由原始人类传下来的,遇到一定的时令就和花儿一样的往外吐叶发芽。”
(3).方言。时令病。如:闹时令。
(4).图书分类目录名。 宋 以前有关时令的书籍,都入子部农家,但诸书所载,上自国家典制,下至民间风俗,不仅仅限于农事,故《中兴馆阁书目》,另列时令一类。 清 代修《四库全书》,沿用 宋 人旧例,仍立时令一目。 ——《漢語大詞典》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副-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动-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 职官名:➊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邀 yāo《國語辭典》
邀 [ yāo ]
动- 招请、约请。如:「应邀出席」。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求取。如:「邀功」。唐·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诗:「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不妄希求恩顾以全禄位,不私徇人情以邀名望。」
- 拦截、阻挡。《旧唐书·卷一三五·卢杞传》:「长安为之罢市,百姓相率千万众邀宰相于道诉之。」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動-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 為、當。如:「認賊作父」。
-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名-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乡社(鄉社)xiāng shè
(1).犹乡里,故乡。 宋 张先 《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词:“暂 武林 分閫,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 金 元好问 《聚仙台夜饮》诗:“乡社情亲旧,仙台姓字新。” 清 蒲松龄 《重阳前一日作》诗:“腊底春前当何似?于今乡社已流离。”
(2).同乡士子会文的结社。 清 彭定求 《五人墓》诗:“重看俎豆登乡社,尚想干掫捍党魁。” 清 魏源 《〈书古微〉例言中》:“乡会之程墨,乡社之房稿,定待闲在之选本,皆至於汗牛充栋而不可极。” ——《漢語大詞典》
(2).同乡士子会文的结社。 清 彭定求 《五人墓》诗:“重看俎豆登乡社,尚想干掫捍党魁。” 清 魏源 《〈书古微〉例言中》:“乡会之程墨,乡社之房稿,定待闲在之选本,皆至於汗牛充栋而不可极。”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