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麦思时旸,分苗望时雨。
出门见青山,幽意日潇洒。修竹绕舍东,流水在田下。
衣冠不须着,犁锄亦时把。日与山翁游,礼貌乐疏野。
风俗重时令,相邀作乡社。浊醪满浮蚁,蛙鱼剖新鲊。
交酬各酩酊,至乐绝无假。长笑宇宙间,谁是忘形者。
刈麦思时旸,分苗望时雨。彼苍于农人,迁就亦良苦。
好雨从东来,原田白膴膴。老稚荷蓑出,绿缛纷可睹。
引耜骧且鸣,馀欢及家牯。连岁荒负租,颇遭官长怒。
今幸占有年,且愿给公赋。絮酒兼灸鸡,殷勤祝猫虎。
散步龙山麓,石马高嶙峋。芜没野田侧,行列不复陈。
不知何代墓,感叹为沾巾。慨昔六代交,紫宫架天津。
虎斗尽英辟,鹰扬皆贵臣。回眸耀白日,吐气贯青旻。
见者恒辟易,况敢托交亲。讵知百世下,骨肉化飞尘。
樵牧无人禁,姓名亦已湮。念此返田舍,秫酒正芳醇。
倾壶且一醉,兀兀忘吾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刈 yì《國語辭典》
刈 [ yì ]
動- 割取。如:「刈草」、「刈麥」。《楚辭·屈原·離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
- 砍殺。《呂氏春秋·慎大覽·順說》:「刈人之頸,刳人之腹。」《新唐書·卷八五·竇建德傳》:「我無罪,王何信讒,自刈左右手乎?」
- 消滅。《國語·吳語》:「今天王既封植越國,以明聞於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
- 割草的農具。即鎌刀。《國語·齊語》:「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鎛,以旦暮從事於田野。」三國吳·韋昭·注:「刈,鎌也。」
- 姓。如五代時宋有刈懷。
麦 ( 麥 ) mài
麦 [ mài ]
-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子实供磨面食用,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田。~收。~饭豆羹(指农家粗茶淡饭)。
- 姓。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动-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形-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名- 之读音。
时旸(时旸)
书洪范曰乂时旸若传君行政治则时旸顺之 ——《骈字类编》
分 fēn/fèn《國語辭典》
分 [ fēn ]
動- 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或使聯在一起的事物離開。與「合」相對。如:「分割」、「劃分」、「分離」。《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文選·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四首之二》:「逝者如流水,哀此遂離分。」
- 配與、給與。《左傳·莊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史記·卷一 ○九·李將軍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 分擔。如:「分憂解勞」。《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起)與士卒分勞苦。」
- 辨別。《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呂氏春秋·慎行傳·察傳》:「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 由總機構中分出來的。如:「分局」、「分隊」、「分校」、「分公司」。
- 清楚的、明白的。如:「是非分明」。唐·杜甫〈新婚別〉詩:「妾身未分明,何以 拜姑嫜?」
- 區別、不一樣之處。《荀子·不苟》:「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 成績或競賽勝負的記數。如:「滿分」、「零分」。
- 時間的名稱。六十分為一小時。
- 量詞:➊ 計算重量的單位。一兩的百分之一。➋ 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畝的十分之一。➌ 計算貨幣的單位。一元的百分之一。➍ 計算時間的單位。六十分為一小時。如:「他花了數分的時間完成這項實驗。」➎ 計算角度的單位。一度的六十分之一。➏ 計算程度深淺的單位。如:「一分努力,一分收穫。」、「逢人只說三分話。」
- 數學上用來表示分數,或直接指分數。如:「二分之一」、「百分之一」、「約分」。
分 [ fèn ]
名- 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職責與權利的範圍。如:「身分」、「本分」。《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 情誼、關係。如:「情分」、「緣分」。《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元·秦𥳑夫《東堂老·楔子》:「老夫與居士,通家往來,三十餘年,情同膠漆,分若陳、雷。」
- 成分。如:「糖分」、「養分」。
- 整體中一個單位。如:「部分」、「我的分」。同「份 」。
苗 miáo《國語辭典》
苗 [ miáo ]
名- 初生未开花的谷类植株。如:「禾苗」、「麦苗」、「秧苗」、「稻苗」。
- 初生的植物或指植物的嫩茎、嫩叶。如:「树苗」、「花苗」、「豆苗」、「蒜苗」。
- 初生的动物。如:「鱼苗」、「猪苗」。
- 事情的端绪。如:「爱苗」、「祸苗」。
- 露出地面的矿产。如:「玉苗」、「矿苗」。
-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大陆地区贵州、湖南、云南等地。
- 疫苗,能使动物体产生免疫力的微生物剂。如:「卡介苗」。
- 姓。如汉代有苗蒲。
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动-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时雨(時雨)shí yǔ
应时的雨水。《书·洪范》:“曰肃,时雨若。” 晋 陶潜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王统照 《春雨之夜》:“我正在院子里徘徊着,看竹篱里萱花的绿长叶子,红黄花蕊,着了昨夜一场时雨,非常娇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