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东京政事三公缺,阉宦专权祸尤烈。

韩邦靖明代〕《玄明宫行

长安送客城东道,柳叶杨花春正早。
玄明宫前下马时,一片烟光长萋草。
宫中道士邀我入,素果清茶日未昃。
白河东下楚城西,指点湖山三叹息。
正德三年与四年,刘瑾专权斧扆前。
可怜帝主推心腹,纵有丘张岂比肩。
帷幄空多戚里恩,论思无复侍臣尊。
千官尽走东河下,庶政全归左顺门。
震主倾朝不自知,回天转日更谁疑。
金貂满座衔恩日,朱绂升堂颂德时。
翻嫌仇李光荣薄,却笑曹侯意气卑。
谋生意拙还谋死,更起玄明作蒿里。
甲第侯王已莫伦,阴山将相那堪比。
土石西山半欲摧,栋梁南国万牛回。
虚阁平临金阙杪,假山下指凤城隈。
琪花瑶草寻常得,万户千门次第开。
千门万户谁甲乙,玄明之宫推第一。
金碗常思埋甲盾,铜驼不解生荆棘。
自古威权不到头,九重一怒罪人收。
几人烈焰俱灰灭,一旦冰山作水流。
冰山烈焰事俱非,座上门前客尽稀。
须臾蔓草萦枯骨,宛转佳城属羽衣。
门掩宫河十里长,山藏陇树一千行。
今古谁存三尺土,奸雄空作百年忙。
春风有客时双入,寒食何人奠一觞。
卧牛不得归岗势,怨鹤空闻绕夕阳。
夕阳漠漠鹤归迟,却忆玄明全盛时。
千人举杵万人和,九仞为台十仞池。
雨露霜霾归喜怒,层青丹碧岂珍奇。
万民累足臣屏息,四海离心主不知。
从来偏重多忧患,自古末流难障捍。
东京政事三公缺,阉宦专权祸尤烈。
正统王振擅权时,先朝李广亦恣雎。
只今不独刘瑾盛,帝主旁前安可知。
倚社难熏古如此,操刀必割谁能已。
三穴那能穷帝旁,万机况复归司礼。
救枉扶偏本不同,更张琴瑟始成功。
还期圣主思前事,莫遣玄明有别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东京政事三公阉宦专权祸尤

东京(東京)dōng jīng
(1).古都名。指 洛阳 。即今 河南省 洛阳 市。 东汉 都 洛阳 ,因在 西汉 故都 长安 之东,故称“东京”。 隋炀帝 即位后,自 长安 迁都 洛阳 ,亦称 洛阳 为“东京”。
(2).古都名。指 汴州 。即今 河南省 开封市 。 五代 后晋 建都 汴州 ,改 汴州 为 开封府 ,建号“东京”。 五代 后汉 、 后周 以迄 北宋 均仍之。
(3).代指 东汉 。《后汉书·皇后纪序》:“ 汉 仍其谬,知患莫改, 东京 皇统屡絶,权归女主。”《晋书·儒林传序》:“逮於 孝武 ,崇尚文儒,爰及 东京 ,斯风不坠。”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自是 汉 世史官所续,皆以史记为名。迄乎 东京 ,著书犹称 汉 纪。” 章炳麟 《訄书·学变》:“ 东京 之衰,刑赏无章也。”  ——《漢語大詞典》
政事 zhèng shì
(1).政务。《书·皋陶谟》:“政事懋哉!懋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说书就是说书,你说一件政事,你用你的人话说得清清楚楚,头头是道。”
(2).谓有处理政治事务的才能。《晋书·王棱传》:“从兄 导 以 棱 有政事,宜守大郡,乃出为 豫州 太守。”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赵 以其( 杨之美 )学问、政事过人,雅重之。”  ——《漢語大詞典》
三公 sān gōng
(1).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西汉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
(3).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唐 宋 沿 东汉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
(4).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5).星名。《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 张守节 正义:“三公三星在北斗杓东,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并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变出阴阳,主佐机务。”《晋书·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漢語大詞典》
缺 quē《國語辭典》

缺 [ quē ]

  1. 残破的。《淮南子·说林》:「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唐·杜甫〈秋日夔州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缺篱将棘拒,倒石赖藤缠。」
  1. 缺口、空隙。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2. 过错、不完美的地方。如:「缺失」、「完美无缺」。《书经·君牙》:「启祐我后人,咸以正,罔缺。」
  3. 职务的空额。如:「遗缺」、「肥缺」、「出缺」、「遇缺不补」。《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弟已受职县令,今发来应天候缺。」
  1. 短少、不足。如:「缺人」、「缺货」。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是以马字缺画,而石建惧死。」
  2. 衰微、衰弱。《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厉、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
  3. 应到而未到。如:「缺席」、「缺课」、「缺勤」。
阉宦(閹宦)yān huàn
宦官。《后汉书·宦者传序》:“ 和帝 即祚幼弱,而 竇宪 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惟阉宦而已。” 唐 王勃 《三国论》:“ 汉 自 顺 桓 之间,国统屡絶,奸回窃位,阉宦满朝。”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故忍将全国之大权,畀诸数阉宦之手。”  ——《漢語大詞典》
专权(專權)zhuān quán
独揽大权。《韩非子·孤愤》:“今有国者虽地广人众,然而人主壅蔽,大臣专权,是国为 越 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然每观前代专权之徒,率其所举,皆在乎附己者也。”《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因为 韦氏 乱政, 武三思 专权, 明皇 起兵诛之,遂即帝位。”如:如果领导人违反党章,独断专权,在党内实行家长制,不光犯错误,还要把我们党的风气弄坏。  ——《漢語大詞典》
祸尤(禍尤)huò yóu
祸殃。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伐越》:“笑 越王 海畔穷囚,没来由招祸尤。玩兵邻境,不守边州。”  ——《漢語大詞典》
烈 liè《國語辭典》

烈 [ liè ]

  1. 威猛、强劲。《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后汉书·卷七○·郑太传》:「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埶,犹以烈风扫彼枯叶。」
  2. 刚直、正义。如:「烈士」。《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3. 严厉、严酷。《淮南子·齐俗》:「曾参之养亲也,若事严主烈君。」汉·高诱·注:「烈,酷也。」
  4. 光明、显赫。《诗经·周颂·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国语·晋语九》:「君有烈名,臣无叛质。」三国吴·韦昭·注:「烈,明也。」
  5. 味道或成分很浓、很重。如:「烈酒」。唐·沈亚之〈梦游仙赋〉:「袭烈蕙之芳风,送丽音于辽耳。」
  1. 功业。《孟子·公孙丑上》:「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2. 为正义而牺牲性命的人。如:「革命先烈」。
  3. 毒、祸害。《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若汤之旱,则桀之余烈也。」
  4. 姓。如秦代有烈裔。
  1. 燃烧。《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明朝是汝父周年,自当来烈纸焚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