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青溪(青谿)qīng xī
亦作“ 青谿 ”。
(1).碧绿的溪水。 唐 杜甫 《万丈潭》诗:“青溪含冥寞,神物有显晦。” 唐 卢鸿一 《嵩山十志·樾馆》诗:“紫巖隈兮青谿侧,云松烟蔦兮千古色。”
(2).古县名。今 浙江省 淳安县 。 北宋 方腊 起义于此。起义失败后,县名改为 淳安 。 宋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八:“ 孙覿 《韩世忠墓誌铭》曰:‘ 宣和 初,妖人 方腊 起 青溪 ,不旬朝,众万数,破 衢 、 婺 、 杭 、 睦 、 歙 五州, 江 淮 大震。’”
(3).古水名。指 三国 吴 在 建业城 东南所凿 东渠 。发源于今 江苏省 南京市 锺山 西南,流经 南京 市区入 秦淮河 ,曲折达十余里,亦名 九曲青溪 。年久湮废,今仅存入 秦淮河 的一段。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亦犹 蒋侯 三妺, 青谿 之轨跡可寻; 虞帝 二妃, 湘水 之波澜未歇。” 宋 周必大 《记金陵登览》:“城中 青溪 ,入 秦淮 颇堙废。” 清 王士禛 《秦淮杂诗》之六:“ 青溪 水木最清华, 王 谢 乌衣 六代夸。”
(4).古水名。在今 湖北省 境内。以源出 青山 ,故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沮水》:“ 沮水 南逕 临沮县 西, 青谿水 注之。水出县西 青山 ,山之东有 滥泉 ,即 青谿 之源也……以源出 青山 ,故以 青谿 为名。” 唐 骆宾王 《秋日于益州李长史宅宴序》:“五岳栖真,窅眇 青溪 之上;六爻贞遁,寂寞沧海之滨。”
(5).山名。在今 湖北省 当阳市 。 ——《漢語大詞典》
(1).碧绿的溪水。 唐 杜甫 《万丈潭》诗:“青溪含冥寞,神物有显晦。” 唐 卢鸿一 《嵩山十志·樾馆》诗:“紫巖隈兮青谿侧,云松烟蔦兮千古色。”
(2).古县名。今 浙江省 淳安县 。 北宋 方腊 起义于此。起义失败后,县名改为 淳安 。 宋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八:“ 孙覿 《韩世忠墓誌铭》曰:‘ 宣和 初,妖人 方腊 起 青溪 ,不旬朝,众万数,破 衢 、 婺 、 杭 、 睦 、 歙 五州, 江 淮 大震。’”
(3).古水名。指 三国 吴 在 建业城 东南所凿 东渠 。发源于今 江苏省 南京市 锺山 西南,流经 南京 市区入 秦淮河 ,曲折达十余里,亦名 九曲青溪 。年久湮废,今仅存入 秦淮河 的一段。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亦犹 蒋侯 三妺, 青谿 之轨跡可寻; 虞帝 二妃, 湘水 之波澜未歇。” 宋 周必大 《记金陵登览》:“城中 青溪 ,入 秦淮 颇堙废。” 清 王士禛 《秦淮杂诗》之六:“ 青溪 水木最清华, 王 谢 乌衣 六代夸。”
(4).古水名。在今 湖北省 境内。以源出 青山 ,故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沮水》:“ 沮水 南逕 临沮县 西, 青谿水 注之。水出县西 青山 ,山之东有 滥泉 ,即 青谿 之源也……以源出 青山 ,故以 青谿 为名。” 唐 骆宾王 《秋日于益州李长史宅宴序》:“五岳栖真,窅眇 青溪 之上;六爻贞遁,寂寞沧海之滨。”
(5).山名。在今 湖北省 当阳市 。 ——《漢語大詞典》
遥 ( 遙 ) yáo
遥 [ yáo ]
- 远:~远。~望。~想。~瞻。~指。~瞩。~相呼应。路~知马力。~测。~感。~控。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动-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 姓。如汉代有接昕。
乌衣(烏衣)wū yī
(1).黑色衣。古代贫贱者之服。《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值岁凶旱, 艾 为区种,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隋书·五行志上》:“ 后主 於苑内作贫儿村……多令人服乌衣,以相执缚。”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虞道施 , 义熙 中乘车山行,忽有一人,乌衣,径上车言寄载。”
(2).指穿黑衣的差役。 宋 戴复古 《久寓泉南》诗之九:“寄跡小园中,忽有乌衣至,手中执圆封,州府特遣餽。”
(3).指 乌衣巷 。参见“ 乌衣巷 ”。
(4).指燕子。 元 杨维桢 《题边鲁生梨花双燕图》诗:“春风歌《白雪》,夜月梦乌衣。” 金 庞铸 《田器之燕子图》诗序:“ 器之 自叙云: 明昌 丙辰予从军塞外……忽一日飞止坐隅,都无惊畏,移时不去,予始悟明日秋社,此鸟当归,殆留别语也。因作一诗赠之云:‘几年塞外歷崎危,谁谓乌衣亦此飞。’”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梧桐》:“至於秋天鸿雁,社日乌衣,则有月令在。”参见“ 乌衣国 ”。 ——《漢語大詞典》
(2).指穿黑衣的差役。 宋 戴复古 《久寓泉南》诗之九:“寄跡小园中,忽有乌衣至,手中执圆封,州府特遣餽。”
(3).指 乌衣巷 。参见“ 乌衣巷 ”。
(4).指燕子。 元 杨维桢 《题边鲁生梨花双燕图》诗:“春风歌《白雪》,夜月梦乌衣。” 金 庞铸 《田器之燕子图》诗序:“ 器之 自叙云: 明昌 丙辰予从军塞外……忽一日飞止坐隅,都无惊畏,移时不去,予始悟明日秋社,此鸟当归,殆留别语也。因作一诗赠之云:‘几年塞外歷崎危,谁谓乌衣亦此飞。’”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梧桐》:“至於秋天鸿雁,社日乌衣,则有月令在。”参见“ 乌衣国 ”。 ——《漢語大詞典》
口 kǒu《國語辭典》
口 [ kǒu ]
名- 人或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如:「张口」、「闭口」、「守口如瓶」。《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也称为「嘴」。
- 器物纳入取出的地方。如:「枪口」、「瓶口」。汉·王充《论衡·道虚》:「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
- 内外相通的出入处。如:「港口」、「门口」、「巷口」、「海口」。
- 关隘。常用于地名。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
- 兵器或工具上的锋刃。如:「刀口」、「剑口」。
- 破裂的地方。如:「伤口」、「裂口」、「缺口」。
- 量词:➊ 计算人数的单位。如:「一家八口」。➋ 计算牲畜数量的单位。相当于「只」、「头」。如:「三口猪」。➌ 计算器物数量的单位。如:「两口锅子」、「一口钢刀」、「一口枯井」。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旧宅(舊宅)jiù zhái
(1).旧屋;故居。《左传·昭公三年》:“卒復其旧宅。”《书序》:“至 鲁共王 好治宫室,坏 孔子 旧宅,以广其居。” 唐 戴叔伦 《赠殷亮》诗:“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
(2).指先人的茔墓。 晋 陶潜 《杂诗》之七:“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漢語大詞典》
(2).指先人的茔墓。 晋 陶潜 《杂诗》之七:“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漢語大詞典》
垂杨(垂楊)chuí yáng
(1).垂柳。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 南朝 齐 谢朓 《隋王鼓吹曲·入朝曲》:“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唐 万齐融 《送陈七还广陵》诗:“落花馥河道,垂杨拂水窗。”《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 济南府 ,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鲁迅 《送增田涉君归国》诗:“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2).词牌名。双调,一百字或九十八字。本咏垂杨,后为词牌名。参阅《词谱》卷二八。 ——《漢語大詞典》
(2).词牌名。双调,一百字或九十八字。本咏垂杨,后为词牌名。参阅《词谱》卷二八。 ——《漢語大詞典》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名-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存 cún《國語辭典》
存 [ cún ]
动- 省视、问候。《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明史·卷一·太祖本纪》:「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
- 存在、生存。如:「共存」、「生死存亡」。唐·杜甫〈无家别〉诗:「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 寄放、储蓄。如:「寄存」、「存款」。
- 有、心怀。如:「存心不良」、「心存仁厚」、「你存什么心?」
- 保留、留下。如:「存疑」、「去伪存真」、「硕果仅存」。
- 停滞。《红楼梦·第二○回》:「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
- 思念。《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 姓。如宋代有存光孙。
否 fǒu/pǐ《國語辭典》
否 [ fǒu ]
副- 不同意。相当于口语中的「不」字。如:「否认」、「否决」。《战国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
- 不然。如:「否则」。
- 用在问句句尾,表示询问。如:「知道否?」
否 [ pǐ ]
名-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干(☰)上。象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义。
- 坏、恶。如:「否极泰来」。《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不好、恶劣的。如:「否德」。汉·桓宽《盐铁论·复古》:「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 虑。」
- 贬斥。如:「臧否人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