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我歌《折杨柳》,送君莫踟蹰。

来复明代〕《送吴知府之官雷州

雷州太守东吴客,儒术传家尚清白。金花束带红锦袍,玉骨巉巉眼双碧。

读书昔在苕溪阳,十年不出芙蓉庄。娱亲堂上宴春色,银丝作脍冰雪香。

丈夫乾时须食禄,有志匡君贫亦足。谁能碌碌困一乡,冷炙残杯媚豪族。

剖符今作炎海游,江风吹上沙棠舟。好山南去六千里,岂无斗酒消离忧。

牵牛花开暗蛮浦,雨后怒泷如瀑布。生黎寨口瘴茅青,百尺黄蛇昼当路。

此邦稍觉风俗殊,地无异产民凋疏。况复兵馀少耕凿,抚字欲待重昭苏。

我歌《折杨柳》,送君莫踟蹰。直度桄榔林,落日吟鹧鸪。

他年考绩应重到,林下相期话幽讨。紫藤无惜赠两枝,我欲看云藉扶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折杨柳》,送君踟蹰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折杨柳(折楊柳)shé yáng liǔ
(1).《横吹曲》名。传说 汉 代 张骞 从 西域 传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魏 晋 时古辞亡失。 晋 太康 末, 京 洛 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南朝 梁 、 陈 和 唐 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
(2).词牌名。即《杨柳枝》。  ——《漢語大詞典》
送君 sòng jūn
鼓的别称。 宋 无名氏 《致虚杂俎》:“瑟曰文鵠,笙曰采庸,鼓曰送君,鐘曰华由,磬曰洗东,皆仙乐也。”  ——《漢語大詞典》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1.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3.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1.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1.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2.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1.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踟蹰(踟躕)chí chú
亦作“ 踟跦 ”。亦作“ 踟躕 ”。亦作“ 踟躇 ”。
(1).徘徊不前貌;缓行貌。《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躕。”《文选·成公绥〈啸赋〉》:“逍遥擕手,踟跦步趾。”一本作“ 踟躕 ”。 李周翰 注:“踟躕,缓行貌。”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 苻坚 为 慕容冲 所袭, 坚 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 坚 , 坚 不能及,马又跪而受焉, 坚 援之得登岸而走 庐江 。” 唐 戴叔伦 《感怀》诗之一:“踟躕復踟躕,世路今悠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日既暮,踟躇旷野,无所归宿。” 何其芳 《街》:“我在北方那个大城里,当黄昏,当深夜,往往喜欢独自踟躕在那些长长的平直的大街上。”
(2).犹豫;迟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沫水》:“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躕,千载后,不知如。” 唐 白居易 《食笋》诗:“且食勿踟躕,南风吹作竹。” 清 侯方域 《与吴骏公书》:“故再四踟躕,卒不敢以不言。” 清 龚自珍 《奴史问答》:“主人中夜起,弹琴对烛神踟躕。” 李健吾 《末一个女人》:“给一个土匪修坟,这种光景我们从来还没有经过;我们踟躕着,臊起来。”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隔了好一会, 李阿虎 踟躇着想什么,但是他终于下了决心。”
(3).逗留;歇息。《太平广记》卷四九○引 唐 王洙 《东阳夜怪录》:“ 自虚 恃所乘壮,乃命僮僕輜重,悉令先于 赤水 店俟宿,聊踟蹰焉。” 唐 沈既济 《任氏传》:“ 郑子 随之东,至 乐游园 ,已昏黑矣。见一宅,土垣车门,室宇甚严。白衣将入,顾曰:‘愿少踟蹰。’而入。” 宋 欧阳修 《再至汝阴三绝》之三:“十四五年劳梦寐,此时才得少踟蹰。”
(4).须臾;瞬间。 南朝 梁 何逊 《与苏九德别》诗:“踟躇暂举酒,倐忽不相见。”《魏书·萧衍传》:“运神器於顾眄,定宝命於踟蹰。” 宋 苏轼 《和刘柴桑》:“万刼互起灭,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5).相连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蹰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秘。” 李善 注:“踟蹰,相连貌。”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窓峥嶸而緑色,户踟蹰而临空。”
(6).古代刻漏器,用以承水。《初学记》卷二五引 殷夔 《漏刻法》:“为器三重,圆皆径尺,差立於水舆踟蹰之上,为金龙口吐水,转注入踟蹰经纬之中。”
(7).梭的别称。 元 龙辅 《女红馀志》卷上:“梭,一名踟蹰。” 清 王士禛 《蚕词》之三:“白苇与儂作璘藉,黄金与儂作踟躇。”自注:“踟躇,梭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