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支道人遁赞佛震旦值熙阳,首夏时清和。

盛时泰明代〕《拟古诗七十首(录一十三首)

陈思王植赠友往祚颓已久,大业缅方新。
仰视圣皇德,承胤为我亲。
暇日荷休明,高馆集众宾。
中厨列庖馔,水陆备鲜鳞。
凉风起天末,皓月照秋旻。
感此四海士,无言越与秦。
共生盛明世,矫矫如凤麟。
芳茵吐华烛,气蒸为烟云。
酒行不停觞,循转犹车轮。
挥毫赋诗篇,影落响必臻。
泛泛邺河水,同为藩翰臣。
忝承宗社寄,金圭积我身。
管弦娱耳目,佳人世所珍。
常恐远志促,有怀不及伸。
愿同慷慨士,居处得依仁。
庶以展节义,岁晏奉殷勤。
应文学玚侍集华堂秉列炬,光景中夜全。
欣此良宴集,侍坐俱忘还。
自惭铅椠徒,得以厕芳筵。
四座尽妙士,醉后唱高言。
挥毫不停飞,侍女出邯郸。
年齿二八余,桃李为面颜。
促膝进旨酒,雕楹奏鹍弦。
一饮尽百卮,不惜年岁捐。
岂不念穷困,所托在芝兰。
馨香入怀袖,永矢愿弗刊。
张黄门协苦雨凄凄三秋时,寒风夜及朝。
霖雨天中来,湿我旌与旓。
我本从征士,道路走已交。
飘飘如飞燕,不得归故巢。
腹饥衣又薄,海隅久飘飖。
盛年不可再,壮志日已消。
逆旅逢主人,四壁多矰蛸。
自我于役来,愁多欢弥劭。
况此观获时,中心感田苗。
漂泊不可拾,弃此东作劳。
双泪落已尽,私意犹自胶。
哀哀发短咏,聊以奏长谣。
居人如见和,丝竹奚相嘲。
郭弘农璞游仙曾读海岳传,天地以为家。
岂羡人世荣,倏忽如蕣华。
三岛多奇峰,金银生异花。
不饮亦不食,但思餐云霞。
云霞结彩绣,文螭为轻车。
佐佑有玉女,婉娈成姻娅。
下视东陵生,空种青门瓜。
终身辞一侯,不解为丹砂。
丹砂信可学,仙路原非遐。
支道人遁赞佛震旦值熙阳,首夏时清和。
缅怀鹫岭地,兹夕降奢摩。
明星一悟法,慈悲周九阿。
撚花陟宝座,花影何婀娜。
阿难笑传意,外道生障魔。
岂期一茎草,可为千丈柯。
历劫已无数,未来今已过。
嗟予禀夙愆,幸得渡慈波。
巍巍鸡足山,众宝何嵯峨。
一自法鼓息,昏夜徒吹螺。
禅解既已鲜,支离何众多。
空有澄观理,不聆帝子歌。
遂使阎屠人,终日疲婆娑。
真性了无取,千载如一俄。
颠倒识浪中,仡仡复蹉蹉。
哀哉此众生,忍闻修多罗。
渡海必以筏,无筏难涉河。
渡竟还自渡,由旬与刹那。
寄言后世士,讽诵无怠跎。
梁简文纲闺怀罗衣空自熏,舟航不惭憩。
情知流水长,自恃剪刀利。
将刀欲割水,如花还引蒂。
欢悰自久蹔,侬情无难易。
朝旭忽杲杲,夜漏复丁丁。
妃子怀湘浦,文君问长卿。
何水部逊示寮流英辞嫣红,芳苔敞初碧。
感兹春日晴,欣此夏云色。
高天下薰风,中林启瑶席。
闲怡众蔚舒,静悦清商激。
怀中瑶华音,门前车马客。
怀刺始见投,牵裳不假帻。
容辉一以遘,琴樽惬所适。
骂坐无往人,投辖有新迹。
幸此休沐闲,无言朝请迫。
明星方在户,鸡鸣以为则。
吴记室均春怨春宵难孤眠,清晓易双曙。
既自未逢新,那能不怀故。
新欢犹水萍,故人似风絮。
寄衣今已迟,裁书昨复误。
祗对银缸花,不识金微路。
干戈信纵横,营垒几屯聚。
未见奏凯还,更闻代人戍。
岂忘君年衰,复恨妾颜暮。
流机积寸丝,剪刀惊尺素。
徘徊明月前,形影自相顾。
崔员外颢游侠生长在大梁,好与侠少游。
侠少有骏马,银鞍千金锼。
晓日骑马出,夜听弹箜篌。
酒酣不自惜,掷与黑貂裘。
平生重然诺,不解轻为愁。
英风满人口,姓名遍皇州。
摴蒲名花下,挟瑟楼上头。
昨成辽海勋,得赐双旗斿。
肯学蓬累人,栖迟老一丘。
功名不解取,白首常多忧。
岂知公孙弘,终拜平津侯。
岑嘉州参塞宴苜蓿遍原野,春来马多肥。
今日烽燧静,聊以解征衣。
置酒召朋侣,日暮不见归。
何处射猎去,貂裘间轻绯。
昨日已赐爵,前时初解围。
军中重胆略,无如君所为。
醉拥美人坐,不惜双珠琲。
门前罗金钲,庭中插羽旂。
锦瑟时一弹,空侯在中帏。
杯行不知算,入手如欲飞。
为谢众宾客,四座多光辉。
何以报天子,从今羽檄稀。
高常侍适咏途孟渚多悲风,入夜复及朝。
春来渚水绿,爱此颜色娇。
凌晨骑马出,射落云中雕。
自从服官来,身得为下僚。
封丘一作尉,始觉身为劳。
归家视妻子,短发何萧萧。
入官已三日,暗觉秋风摇。
人生贵适意,何不归掷枭。
里中诸年少,安用折简招。
在昔马相如,曾题万里桥。
何如拥文君,犊鼻谢金貂。
始悔出门意,道途空寥寥。
李翰林白自明从来解歌人,古时有秦青。
酌酒不得见,为我陶性灵。
空与龌龊士,拘然同一形。
红颜一以变,鬒发将成星。
狂来且须饮,罄此双玉瓶。
暂醉花下眠,忘此春冥冥。
葡萄夏初熟,颗颗如紫玉。
凉月夜不扃,遂向月中宿。
月中有嫦娥,应来下相逐。
携我上天去,姓名抛鬼录。
我愿为嫦娥,从新制歌曲。
一醉十万龄,翻嫌药杵促。
素娥不知数,一一向我瞩。
我把白榆浆,顷刻变醽醁。
素娥意不投,掷我下海舟。
长风三万里,知向何方游。
龙宫敞双阙,阍者反见求。
问我名与姓,身上云烟浮。
但知去所向,不计来何由。
我见长须宰,呼为人世囚。
送我上天界,焉能处中州。
海波遂腾沸,浪起如山丘。
杜员外甫述贬自予来巴州,得继昔贤后。
游览锦官城,功名奚所取。
溪边一草堂,缚茅自吾手。
宾朋虽众多,性情无所偶。
醉来赋新诗,豪荡不复有。
建安与西京,肯为人轻售。
骑驴自暮归,秋风甘白首。
面目虽已黎,精神日抖擞。
丈夫抱经济,进则夔龙耦。
思以拯苍生,勋庸高北斗。
肯为升斗粟,易我平生守。
朝夕贵人前,奴颜效奔走。
皇天有深仁,兹贬意诚厚。
昨游孔明祠,眼见柏纹纽。
扶汉岂不劳,三分帝所受。
下视曹与孙,心术一何丑。
觊觎窃神器,不出汉廷授。
一时忠义人,粉身向齑臼。
譬彼大厦颠,一木焉能救。
我今濩落来,所赖惟亲旧。
君王恩未酬,交结得朋友。
于以栖余龄,没齿亦何咎。
所存喘息在,居然共田叟。
饥寒良切身,履穿还露肘。
在处与冷汁,聊以充吾口。
意气干云霄,自知未为负。
岂为活斯须,所贪在杯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道人赞佛震旦熙阳首夏时清

支 zhī《國語辭典》

支 [ zhī ]

  1. 草木的枝条。《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汉书·卷四九·鼌错传》:「屮木蒙茏,支叶茂接。」通「枝」。
  2. 旁系、分出的派别。如:「旁支」、「分支」。
  3. 手脚。《易经·坤卦·文言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通「肢」。
  4. 地支的简称。《史记·卷二六·历书》「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句下司马贞索隐引《尔雅·释天》:「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5. 量词:➊ ​ 计算队伍的单位。如:「一支强有力的军队。」➋ ​ 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如:「两支歌曲」。➌ ​ 计算绵纱细度的单位。支数愈多,纱质愈细。如:「八十支纱」。➍ ​ 计算灯光强度的单位。如:「四十支光」。
  6. 姓。如唐代有支叔才。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撑持、维持。《国语·越语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水浒传·第九九回》:「我这威胜万山环列,粮草足支二年。」
  2. 承受、受得住。如:「体力不支」、「乐不可支」。
  3. 付款。如:「收支」、「开支」。
  4. 领取。如:「预支」、「先支了一个月的薪水。」
  5. 调度、分配、遣走。如:「支配」、「把他支走了。」
  1. 别出的、由总体分出来的。如:「支店」、「支行」。
道人 dào rén
(1).有极高道德的人。《庄子·秋水》:“道人不闻,至德不得。” 王先谦 集解:“语又见《山木篇》,道作至。”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稟高亮之纯粹,抗峻标以邈俗,虚灵机以如愚,不贰过而諂黷者,贤人也。居寂寞之无为,蹈修直而执平者,道人也。”
(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汉书·京房传》:“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 颜师古 注:“道人,有道术之人也。”《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引 汉 桓谭 《新论》:“ 淮南王 之子娉迎道人作为金银。”
(3).道教徒;道士。《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傕 使公卿诣 汜 请和, 汜 皆执之,相攻击连月,死者万数” 裴松之 注引《献帝起居注》:“ 傕 性喜鬼怪左道之术,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謳击鼓下神,祠祭六丁,符劾厌胜之具,无所不为。”《宋史·吴元扆传》:“乃集道人设坛,洁斋三日,百拜祈祷。” 明 汤式 《风入松·寓意》曲:“杜鹃啼过落花多,天气近清和,道人不管公家事,一樽酒抚掌而歌。”
(4).佛教徒;和尚。 汉 牟融 《理惑论》:“僕尝游 于闐 之国,数与沙门道士相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支道林 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 支 曰:‘贫道重其神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竺法兰 在 简文 坐, 刘尹 问:‘道人何以在朱门?’”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晋 宋 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其姓则皆从所授学。” 清 张锡祚 《赠涧上僧》诗:“道人了观化,心止神流行。”
(5).佛寺中打杂的人。《水浒传》第四回:“那汉子道:‘我这酒挑上去,只卖与寺内火工道人、直厅轿夫、老郎们、做生活的喫。’”《西游记》第三六回:“那道人道:‘师父莫怪,我做不得主,我是这里扫地撞鐘打勤劳的道人。’”参阅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道人道士之别》。  ——《漢語大詞典》
遁 dùn《國語辭典》

遁 [ dùn ]

  1. 逃走。如:「逃遁」、「尿遁」、「地遁」、「远遁」。《左传·襄公十八年》:「丙寅晦,齐师夜遁。」
  2. 逃避。《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序》:「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3. 隐匿。《后汉书·卷八一·范冉传》:「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徒行敝服,卖卜于市。」
赞佛(讚佛)zàn fó
讽诵佛经;赞颂佛法。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赞呗》:“《僧史略》曰:讚唄原始,按《十诵律》中俱胝耳作三契声,以讚佛。”  ——《漢語大詞典》
震旦 zhèn dàn
古代 印度 称 中国 为 震旦 。《佛说灌顶经》卷六:“ 阎浮 界内有 震旦国 。”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蛟臺蜃阁,俄交 震旦 之墟;月面星毫,坐照 毗邪 之国。” 明 宋濂 《西天僧授善世禅师诰》:“ 大雄氏 之道以慈悲愿力导人为善,所以其教肇兴于西方,东流於 震旦 。”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近数日间,深入彼学生社会间,略一相度,敢决言其思想行为决不居我 震旦 青年上。”  ——《漢語大詞典》
值 zhí《國語辭典》

值 [ zhí ]

  1. 价格。如:「价值」。
  2. 数值的简称。如:「平均值」。
  1. 面对。《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义纵传》:「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汉·王充《论衡·实知》:「至汉兴,长乐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值其墓,竟如所言。」
  2. 执行勤务。如:「值班」、「值勤」。
  3. 抵得上。《水浒传·第六回》:「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红楼梦·第三一回》:「几把扇子,能值几何?」

值 [ zhì ]

  1. 持、拿著。《诗经·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熙阳(熙陽)xī yáng
和煦的阳光。 唐 韦应物 《西郊燕集》诗:“羣山靄遐瞩,緑野布熙阳。”  ——《漢語大詞典》
首夏 shǒu xià
始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赤石进帆海》诗:“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唐 魏徵 《暮秋言怀》诗:“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 吴沛霖 《春尽日寄林三金陵》诗:“倘许一缄重报我,但言首夏莫言春。”  ——《漢語大詞典》
时清(时清)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 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唐 朱庆馀 上宣州沈大夫 帝命几曾移重镇,时清犹望领春闱。
《韵府拾遗 庚韵》:陆游诗时清吏更休  ——《骈字类编》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