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高明 gāo míng
(1).指天;上天。《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孔 传:“高明谓天。”《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文选·谢庄〈月赋〉》:“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 吕延济 注:“沉潜,地,故称义;高明,天,故称经。”
(2).指日月。《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 李善 注:“高明,谓日月也。” 宋 范仲淹 《天道益谦赋》:“然则高明之运也,善行无迹;盛衰之应也,惟变是适。” 宋 曾巩 《应举启》:“遇高明之见照,殆否结之将通。”
(3).高而明亮;高爽敞亮。《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 南朝 齐 谢朓 《歌黄帝》:“稟火自高明,毓金挺刚克。”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广榭崇臺,时令著高明之宅。” 宋 苏轼 《滕县公堂记》:“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
(4).指楼观。《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 郑玄 注:“高明,谓楼观也。” 唐 李白 《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臺榭,居高明。”
(5).指显贵者。《书·洪范》:“无虐煢独,而畏高明。” 孔 传:“单独者不侵虐之,宠贵者不枉法畏之。” 孔颖达 疏:“高明,谓贵宠之人。”《文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刘良 注:“高明富贵之家,鬼神窥望其室,将害其满盈之志矣。”《隋书·裴肃传》:“但鬼瞰高明,世疵俊异,侧目求其长短者,岂可胜道哉!”
(6).指显贵。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 忠 愈恨 燮 ,然惮其高明,不敢害,出为 汉阳 太守。” 宋 叶适 《祭陈同甫文》:“畏子高明,痛子憔悴。” 清 曾国藩 《原才》:“彼自尸於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嚮,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7).崇高明睿,聪明智慧。《礼记·中庸》:“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东观汉记·孝崇匽皇后传》:“ 博园匽贵人 履高明之懿德,资淑美之嘉令。” 宋 陈亮 《与章德茂侍郎书》之一:“侍郎开豁亮直,足以起士气;高明宏远,足以壮天朝。” 清 龚自珍 《抱小》:“若夫天命之奥,大道之任,穷理尽性之谋,高明广大之用,不曰不可得闻,则曰俟异日。”
(8).指崇高明睿的人。《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 韦昭 注:“高明昭显,谓明德之臣。”《云笈七籤》卷九:“抑絶高明,嫉害胜己。” 续范亭 《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也愿意在此佳节,聊进一解,质之高明,并作为我国革命之借镜。”
(9).谓见解或技术高超。《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你这等一位高明人,难道连那‘瑶草无尘根’的这句话也不晓得?” 胡适 《吴敬梓传》:“《儒林外史》这部书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见识高超,技术高明。” 刘半农 《〈扬鞭集〉自序》:“而这两位先生的学问技术,却不妨一样的高明,一样的可敬。”
(10).对人的敬词。《汉书·萧望之传》:“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 唐 韩愈 《答渝州李使君书》:“今既无由缘进言,言之恐益累高明。” 宋 王安石 《谢许发运启》:“近持悃愊,进叩高明,荷温教之见存,假善舟而使济。”《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会送死,不会成事罢。高明以为何如?”
(11).谓性格高亢爽朗。《后汉书·王龚传》:“ 蕃 性气高明,初到, 龚 不即召见之,乃留记谢病去。” ——《漢語大詞典》
(2).指日月。《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 李善 注:“高明,谓日月也。” 宋 范仲淹 《天道益谦赋》:“然则高明之运也,善行无迹;盛衰之应也,惟变是适。” 宋 曾巩 《应举启》:“遇高明之见照,殆否结之将通。”
(3).高而明亮;高爽敞亮。《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 南朝 齐 谢朓 《歌黄帝》:“稟火自高明,毓金挺刚克。”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广榭崇臺,时令著高明之宅。” 宋 苏轼 《滕县公堂记》:“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
(4).指楼观。《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 郑玄 注:“高明,谓楼观也。” 唐 李白 《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臺榭,居高明。”
(5).指显贵者。《书·洪范》:“无虐煢独,而畏高明。” 孔 传:“单独者不侵虐之,宠贵者不枉法畏之。” 孔颖达 疏:“高明,谓贵宠之人。”《文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刘良 注:“高明富贵之家,鬼神窥望其室,将害其满盈之志矣。”《隋书·裴肃传》:“但鬼瞰高明,世疵俊异,侧目求其长短者,岂可胜道哉!”
(6).指显贵。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 忠 愈恨 燮 ,然惮其高明,不敢害,出为 汉阳 太守。” 宋 叶适 《祭陈同甫文》:“畏子高明,痛子憔悴。” 清 曾国藩 《原才》:“彼自尸於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嚮,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7).崇高明睿,聪明智慧。《礼记·中庸》:“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东观汉记·孝崇匽皇后传》:“ 博园匽贵人 履高明之懿德,资淑美之嘉令。” 宋 陈亮 《与章德茂侍郎书》之一:“侍郎开豁亮直,足以起士气;高明宏远,足以壮天朝。” 清 龚自珍 《抱小》:“若夫天命之奥,大道之任,穷理尽性之谋,高明广大之用,不曰不可得闻,则曰俟异日。”
(8).指崇高明睿的人。《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 韦昭 注:“高明昭显,谓明德之臣。”《云笈七籤》卷九:“抑絶高明,嫉害胜己。” 续范亭 《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也愿意在此佳节,聊进一解,质之高明,并作为我国革命之借镜。”
(9).谓见解或技术高超。《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你这等一位高明人,难道连那‘瑶草无尘根’的这句话也不晓得?” 胡适 《吴敬梓传》:“《儒林外史》这部书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见识高超,技术高明。” 刘半农 《〈扬鞭集〉自序》:“而这两位先生的学问技术,却不妨一样的高明,一样的可敬。”
(10).对人的敬词。《汉书·萧望之传》:“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 唐 韩愈 《答渝州李使君书》:“今既无由缘进言,言之恐益累高明。” 宋 王安石 《谢许发运启》:“近持悃愊,进叩高明,荷温教之见存,假善舟而使济。”《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会送死,不会成事罢。高明以为何如?”
(11).谓性格高亢爽朗。《后汉书·王龚传》:“ 蕃 性气高明,初到, 龚 不即召见之,乃留记谢病去。” ——《漢語大詞典》
畏 wèi《國語辭典》
畏 [ wèi ]
动- 恐惧、害怕。如:「人言可畏」。《易经·震卦·象曰》:「虽凶无咎,畏邻戒也。」《老子·第七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敬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汉书·卷三四·黥布传》:「布善用兵,民素畏之。」
- 可怕的。《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摧折 cuī shé
(1).毁坏;折断。《汉书·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使百尺之衝,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 唐 李山甫 《柳》诗之四:“只为遮楼又拂桥,被人摧折好枝条。” 明 杨珽 《龙膏记·赐玦》:“兰玉临春夭,恨狂风摧折柔条。” 李广田 《没有名字的人们》:“我们就说他已活到了五十岁,或六十岁吧,漫说开花结果,连果树的主干也被摧折了。”
(2).挫折,打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陛下素骄 淮南王 ,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朱忠庄公遗疏》:“我朝士气原振,自逆璫摧折,遂致廉耻风微。”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康熙 以来, 名世 之狱, 嗣庭 之狱, 景祺 之狱, 周华 之狱, 中藻 之狱, 锡侯 之狱,务以摧折 汉 人,使之噤不发语。” 李若冰 《在柴达木盆地》:“谁能摧折他们的意志,谁能阻挡得住他们呢。”
(3).忧伤。 唐 顾况 《酬本部韦左司》诗:“寸心久摧折,别离重骨惊。” 明 刘基 《兰陵王》词:“暝雅多事,啼遍寒枝未肯歇,寸心自摧折。”
(4).犹言虚心屈己。 宋 苏洵 《送石昌言使北行》:“吾以壮大,乃能感悟,摧折復学。” 宋 陈师道 《是是亭记》:“今 刘子 博览伟辩,刻身苦思,既嗣其世,向善讎恶,亦不减其二父而能沉潜摧折以成其材,故士君子皆乐告以善也。”
(5).犹死亡。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江忠烈公殉难庐州》:“不幸中道摧折,未竟厥施。” 清 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 高青邱 骨性秀出,最近 唐 风,惜其中路摧折,未入於室。” ——《漢語大詞典》
(2).挫折,打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陛下素骄 淮南王 ,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朱忠庄公遗疏》:“我朝士气原振,自逆璫摧折,遂致廉耻风微。”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康熙 以来, 名世 之狱, 嗣庭 之狱, 景祺 之狱, 周华 之狱, 中藻 之狱, 锡侯 之狱,务以摧折 汉 人,使之噤不发语。” 李若冰 《在柴达木盆地》:“谁能摧折他们的意志,谁能阻挡得住他们呢。”
(3).忧伤。 唐 顾况 《酬本部韦左司》诗:“寸心久摧折,别离重骨惊。” 明 刘基 《兰陵王》词:“暝雅多事,啼遍寒枝未肯歇,寸心自摧折。”
(4).犹言虚心屈己。 宋 苏洵 《送石昌言使北行》:“吾以壮大,乃能感悟,摧折復学。” 宋 陈师道 《是是亭记》:“今 刘子 博览伟辩,刻身苦思,既嗣其世,向善讎恶,亦不减其二父而能沉潜摧折以成其材,故士君子皆乐告以善也。”
(5).犹死亡。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江忠烈公殉难庐州》:“不幸中道摧折,未竟厥施。” 清 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 高青邱 骨性秀出,最近 唐 风,惜其中路摧折,未入於室。” ——《漢語大詞典》
忠信 zhōng xìn
忠诚信实。《易·乾》:“君子进德脩业,忠信所以进德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 宋 欧阳修 《朋党论》:“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宽厚出名的,讲究忠信。” ——《漢語大詞典》
虞 yú《國語辭典》
虞 [ yú ]
动- 忧虑。如:「性命堪虞」。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
- 疑虑、顾虑。《诗经·鲁颂·閟宫》:「无贰无虞,上帝临女。」
- 预料、猜想。《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新唐书·卷一三八·李嗣业传》:「虏不虞军至,因大溃。」
- 欺骗。如:「尔虞我诈」。《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国名:➊ 传说为舜祖先的封地,故址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虞城。➋ 舜子商均受封之地,故城约在今河南省虞城县西南。
- 参见「虞舜 」条。
- 姓。如宋代有虞允文。
毁伤(毁傷)huǐ shāng
(1).损坏;伤害。《孝经·开宗明义》:“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汉书·成帝纪》:“遣光禄大夫博士 嘉 等十一人行举濒 河 之郡水所毁伤困乏不能自存者,财振贷。”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一》:“﹝耕者﹞出入轻慢,益发舒 胜 贫贱故,毁伤威重, 胜 斩之。” 宋 叶适 《胡崇礼墓志铭》:“ 越 人言松檟寿鬱能无毁伤者,或羡 胡氏 ,盖 崇礼 营护其间也。”
(2).诋毁中伤。《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延年 本尝与 义 俱为丞相史,实亲厚之,无意毁伤也,馈遗之甚厚。” ——《漢語大詞典》
(2).诋毁中伤。《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延年 本尝与 义 俱为丞相史,实亲厚之,无意毁伤也,馈遗之甚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