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朝雨止还作,征人去复留。

陶安明代〕《发松山湖

朝雨止还作,征人去复留。
轻云微放日,近午始行舟。
双岛烟波绕,重湖昼夜流。
白鸥飞意,扰扰见渠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朝雨征人

朝雨 zhāo yǔ
晨雨。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 渭城 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春。” 唐 归仁 《题贾岛吟诗台》诗:“天悲朝雨色,岳哭夜猿声。” 明 李贽 《初潭集·君臣一·贤臣》:“ 列精子高 听行乎 齐湣王 ,善衣练布衣,白縞冠,顙推之履,特会朝雨,袪步堂下。”  ——《漢語大詞典》
止 zhǐ《國語辭典》

止 [ zhǐ ]

  1. 停住、不动。如:「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2. 达到、安住。《礼记·大学》:「止于至善。」
  3.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4. 居住。《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1. 脚。《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同「趾 」。
  2. 仪容行动、威仪。《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3. 打击柷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静的、不动的。《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1. 仅、只。如:「不止一回」。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1.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1.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2.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3.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4. 古同“”,环绕。
  5. 姓。
还 [ hái ]
  1.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2.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3.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4.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5.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征人 zhēng rén
(1).远行的人。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勗哉征人,在始思终。” 宋 楼钥 《荆坑道中》诗:“古涧随山转,征人趁水行。” 明 杨慎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元》诗:“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鲁迅 《赠日本歌人》诗:“ 春江 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2).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劲鋭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北。” 唐 苏拯 《古塞下》诗:“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 明 高启 《春日言怀》诗:“征人新战殁,饮恨沉黄泥。” 陈毅 《东征初抵高淳》诗:“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 高淳 。”
(3). 唐 代亦专指临时招募的兵士。《唐律·擅兴》:“诸拣点卫士(征人亦同)取舍不平者,一人杖七十,三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长孙无忌 疏议:“征人谓非卫士,临时募行者。”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1.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2.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3.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4.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5.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