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雨香翠岛春昼暖,鱼龙陆海扬风波。

陶安明代〕《至正戊子下第南归与同贡黄章仲珍雷燧景阳同

凤城酒美燕姬歌,禁花红飘金水河。
雨香翠岛春昼暖,鱼龙陆海扬风波。
天门咫尺到不得,奈此飙摧云翼何。
时乎未至应有待,壮年不必伤蹉跎。
君看松柏成大材,历岁雪霜谁见过。
拂衣南出指归路,回首京阙山嵯峨。
日高原头红雾散,潮平沽口青铜磨。
牵船溯流狂吹逆,登车避闸飞尘多。
黄楼凭河远眺望,身如冥鸿超网罗。
客涂笑语浣羁思,词锋捷出如挥戈。
天生人才必用世,岂无文藻宣金科。
鸾台凤阁总华要,不然玉署聊鸣珂。
丈夫小挫未为辱,正气耿耿非有它。
匣中古砚助神变,铜蟾饱水手屡摩。
随身亦有勋业镜,依然照我颜色酡。
与君今日动高兴,买酒共酌浇天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雨香翠岛春昼鱼龙陆海扬风

雨香
唐 元稹 和乐天早春见寄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骈字类编》
翠岛(翠岛)
唐 李百药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 云昏翠岛没,水广素涛扬。
唐 吕温 回风有怀 银宫翠岛烟霏霏,珠树玲珑朝日晖。
明 金幼孜 夏日喜雨写怀 其一 翠岛浮香雾,瑶池澹绿波。  ——《骈字类编》
春昼(春昼)
唐 白居易 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 春昼提壶饮,秋林摘橘尝。
唐 杜牧 旧游 重寻春昼梦,笑把浅花枝。
宋 梅尧臣 春寒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宋 苏轼 渚宫 绿窗朱户春昼闭,想见深屋弹朱丝。
宋 张耒 题韩干马图 韩干写时国无事,绿树阴低春昼长。  ——《骈字类编》
暖 nuǎn《國語辭典》

暖 [ nuǎn ]

  1. 温和、温暖。如:「春暖花开」。《墨子·节用中》:「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宋·欧阳修〈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1. 使冷的变温热。如:「暖酒」、「把手伸过来暖一下。」

暖 [ xuān ]

  1. 参见「[[暖暖」、「暖姝]]」条。
鱼龙(魚龍)yú lóng
(1).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周礼·地官·大司徒》“鳞物” 汉 郑玄 注:“鱼龙之属。”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明 李贽 《环阳楼晚眺得碁字》诗:“水底鱼龙醒,花间鸟鹊飢。” 清 吴伟业 《黄河》诗:“白浪日崔嵬,鱼龙亦壮哉。”
(2).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汉书·西域传赞》:“设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 注:“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於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潄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於庭,炫燿日光。”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 宋 苏轼 《次韵答钱穆父作诗见及》:“鱼龙絶伎来千里,斑白遗民数四朝。”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
(3).古爬行动物名。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  ——《漢語大詞典》
陆海(陸海)lù hǎi
(1).物产富饶之地。《汉书·地理志下》:“﹝ 秦 地﹞有 鄠 杜 竹林, 南山 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 颜师古 注:“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云陆海。”《水浒传》第一○五回:“ 宛州 山水盘紆,丘原膏沃,地称陆海。”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陆海从来沃野多,居民竟未识嘉禾。”
(2). 南朝 梁 锺嵘 对 晋 代文学家 陆机 有“ 陆 才如海”之赞语。见《诗品》卷上。后因以“陆海”比喻富于文才。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 潘 江,各倾 陆 海云尔。”
(3).借指 陆机 ,以喻称富于文才的人。 前蜀 贯休 《赠抱麻刘舍人》诗:“ 双溪 逢 陆 海, 荆渚 遇 平津 。”  ——《漢語大詞典》
扬风 yáng fēng
(1) [raise a wind]∶刮风
扬风下雨
(2) [spread the news] 〈方〉∶透露消息、风声
此事不可对外扬风
(3) [winnowing]∶扬场  ——《漢語大詞典》
波 bō《國語辭典》

波 [ bō ]

  1. 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如:「水波」、「海波」。
  2. 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3. 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如:「音波」、「电波」。
  4. 永字八法之一。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也称为「捺」、「磔」。
  5. 量词。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6. 姓。如汉代有波俊。
  1. 跑。如:「奔波」。明·李翊《俗呼小录·卷一》:「跑谓之波。」
  2. 逃。《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齐˙王琰《冥祥记》:「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乐府诗集·卷二五·企喻歌辞·横吹曲辞五·四曲之一》:「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1.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置于句中或句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学士!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语。」同「吧 」。

波 [ ​pō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